托達羅理論

托達羅理論

托達羅模型由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創立。該模型的創立背景為20世紀60、7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大批勞動力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而同時又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試圖離開農村而進入城市,人口流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和拖累。這一現象是傳統人口流動模型所難以解釋的,於是托達羅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動模型(托達羅, 197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達羅理論
  • 外文名:TODARO M P
  • 時間:1969
  • 領域:社會學
名詞釋義
托達羅(TODARO M P,1969)的預期收入差異論。
托達羅理論
他就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提出了以下假設:(1)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量或遷移率與就業機率成正相關,城市就業機會越多,來自農村的勞動力移民規模越大。(2)農村勞動力依據自己對城市就業機會的了解而作出遷移的決策,帶有很大的“盲目性”。(3)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後,並非全部立即進入現代工業部門,其就業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沒有技術的農村勞動力遷入城市後,首先是在所謂“城市傳統部門”找工作,如個體商販、非熟練服務員、非熟練手工者、非熟練建築工人等;而到了第二階段,他們從“城市傳統部門”中出來,到現代工業部門中找到固定工作。對此應當研究城市傳統部門的規模、比例和城鄉實際收入差異等。(4)農村勞動力覺得移入城市的因素有三個。一是人們對城鄉間“預期收入”的期望。二是城市就業的可能性,就業可能性越小,農村人口就會認真對待這種遷移行為的選擇。三是城市人口自身的自然增長的狀況。
托達羅模型的一個基本思想是:人口遷移過程是人們對城鄉預期收入差異,而不是實際收入差異作出的反應;只有當一個勞動力估計他在城市部門預期的收益高於他在農村的收入時,遷移才會發生,否則,勞動力將會繼續留在農村。因此托達羅認為,決定勞動力流動的不是實際收入水平而是以實際收入乘以就業機率的預期收入水平。因為勞動力流入城市後能否找到工作還是一個未知數;並且只有當預期收入大於勞動力在農村中的平均收入水平時才意味著勞動力的遷移是有利可圖的(托達羅,1969)。引入就業機率是托達羅模型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傳統人口流動模型的重大修正。傳統人口流動模型是假定工業部門能夠充分就業的,但現實中城市工業部門並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失業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托達羅對就業機率的引用和對預期收入差異比較方法的使用,不僅使模型具有了不同以往人口流動模型的鮮明特點,同時也使自己的分析有了堅強的現實基礎。我國學者周天勇(2001)對托達羅模型進行了一些修正,他在模型中引入時間長度,將收入差異分析微觀個人化,提出了與托達羅模型相反的政策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