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藝術論》是2013年8月由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本書主要講述了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有關藝術的論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托爾斯泰藝術論》
- 作者: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 譯者:古曉梅
- ISBN:9789573272366
- 頁數:264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時間:2013-8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托爾斯泰百年經典完整譯本首度出版,
隨書附贈古曉梅鋼琴獨奏專輯「俄羅斯靈魂」CD
曾經,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對好幾個世代的文藝青年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在《藝術論》問世百年之後,中文讀者終於有機會第一次讀到從俄文直接翻譯的完整譯本!
如果《藝術論》是一本鼓勵美術青年們「空想」和「做夢」的書,那麼,值不值得把它介紹給我們的青年們讀呢?
十多年來,我不斷反覆讀著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心裡卻仍然一直有這樣的困惑。
這本書,十多年來,在我獨自旅行的途中,常常放在衣袋裡,等車或休息的時候,便翻閱其中的一段,引起我去想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候在現實的習慣中覺得理所當然了,並不懷疑,也不思索,卻每一次被托爾斯泰的話驚動,使我重新有觀察和檢討現實的能力,使現實之上永遠有一個更高的目的來帶領。我逐漸看到,凡是有著這更高的目的的藝術家們,他創作的力量才更豐沛,而一旦失去了這似乎是「空想」的前引,墮入現實的習慣之中,立刻不過是一個不可能再創作動人作品的藝術行業中的一人,因循著現實的習慣,一切也就停止了。
--蔣勛
托爾斯泰在以小說家的身分享譽俄國、歐美文壇時,他也開始思索他所看到、聽到的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的種種現象,並將之與道德、宗教,社會的公平正義相連結。透過文字,托爾斯泰在心中反覆論辯的問題是:既然藝術迷惑了這麼多人的情感心智,使許多人獻出自己的青春、成為許多人的職業和剝削、牟利的工具,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扶持藝術,就有必要弄明白,藝術到底是什麼?
托爾斯泰以充滿熱切的口吻,表達了他對藝術的不滿、期許,以及真正的藝術應當有的模樣。百年以來,《藝術論》以其高度爭議的內容、充滿力量的語言,影響了好幾個世代、遍及全球的藝術工作者。
由於不見容於俄國當局,《藝術論》最早是在一八九八年,以英文版的面貌問世。直至一九○九年,俄文版才告出版。如今出版的譯本,所根據的是一九○九年的俄文版。這也是中文世界第一個從俄文直接翻譯的全譯本。
作者介紹
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一八二八年生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Yasnaya Polyana)的貴族家庭,父親曾參加過一八一二年擊敗拿破崙的戰役。托爾斯泰的雙親早逝,由親戚撫養長大。一八四四年入喀山大學念法律與東方語言,但是未取得學位。之後,縱情酒色、賭博。一八五一年與兄長從軍,曾參與克里米亞戰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並將這段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發表之後很受歡迎,開始在文學上嶄露頭角。
一八六九年完成《戰爭與和平》,書中已經對當代俄國藝術現狀表達不滿與批評,這個脈絡的思考,在《藝術論》得以總結。一八八三到八七年,寫作《安娜.卡列尼娜》,杜思妥也夫斯基稱許這部作品「在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一八八九年開始寫《復活》,十年後完稿。
晚年的托爾斯泰,宗教性格日趨明顯,甚至準備放棄財產,過簡樸生活。他的妻子無法理解、無法接受,兩人時生齟齬。一九一○年十一月十日,八二高齡的托爾斯泰秘密離家出走,躲在一節三等火車車廂里,得了肺炎。托爾斯泰彌留之際,全球各地的記者和他的子女都來到阿斯塔波沃車站,躺在站長室里的托爾斯泰,臨死也不想見妻子一面。
譯者簡介
古曉梅
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莫斯科音樂學院博士班及美國肯塔基州立大學音樂系博士班,是國內第一位榮獲俄美鋼琴雙博士學位的音樂家。
演奏足跡遍及俄羅斯、義大利、瑞士、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個人獨奏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獨奏會、夏威夷國際人文藝術研討會、台灣國家音樂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立音樂廳等,曾與俄羅斯Dubna市立交響樂團及美國肯塔基州立大學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參與錄製的《十七世紀法國音樂與繪畫》CD和鈴木小提琴教學伴鋼琴伴奏CD,分別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台北指揮家室內樂團出版發行。
作品目錄
編輯說明
推薦序 ◎蔣勛
托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序遠流新校《藝術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推薦序 ◎蔣勛
托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序遠流新校《藝術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