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設定,七星聚義,仗義疏財,政治綱領,領導思想,不爭之心,暗積禍患,貌合神離,曇花一現,人物點評,孤高自傲,失敗原因,性格分析,人物評析,遺囑之謎,死亡之謎,相關分析,事件篇,疑惑篇,推理篇,疑案考證,死因探析,人物生平,金批點評,
人物設定
晁蓋,山東省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財主。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取妻室,終日打熬筋骨。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一日,村中人經一僧人指點,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邊放下,因此人稱“
托塔天王”。後因與
劉唐、
吳用、
公孫勝、阮氏三雄合謀智取生辰綱事發後遭官府追殺,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
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火併王倫後,大家推晁蓋為寨主。宋江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遇險時,晁蓋與其他梁山好漢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後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一個帶有悲情色彩的英雄。
七星聚義
詩曰:
英雄聚會本無期,水滸山涯任指揮。欲向生辰邀眾寶,特扳三阮協神機。 一時豪傑欺黃屋,七宿光芒動紫微。眾守梁山同聚義,幾多金帛盡俘歸。(自《水滸傳》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聚義過程
詩曰:
罡星起義在山東,殺曜縱橫水滸中。可是七星成聚會,卻於四海顯英雄。
晁蓋道:“再有幾位相識在裡面,一發請進後堂深處見。”三個人入到裡面,就與劉唐、三阮都相見了。眾人道:“今日此一會,應非偶然。須請保正哥哥正面而坐。”晁蓋道:“量小子是個窮主人,又無甚罕物相留好客,怎敢占上。”吳用道:“保正哥哥,依著小生,且請坐了。”晁蓋只得坐了第一位。吳用坐了第二位,公孫勝坐了第三位,劉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第六位,阮小七坐第七位。卻才聚義飲酒,重整杯盤,再備酒肴。眾人飲酌,吳用道:“保正夢見北斗七星墜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義舉事,豈不應天垂象。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我等七人和會,並無一人曉得。想公孫勝先生江湖上仗義之士,所以得知這件事,來投保正。前日所說、央劉兄長去探聽路程從那裡來,今日天晚,來早便請登程。(自《水滸傳》第十六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仗義疏財
作為好漢,往往講究義字為先,晁天王這一點上無可挑剔,書中在晁蓋出場就說他: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短短几十個字,就把晁蓋的為人說的一清二楚。晁蓋是一個東溪村的保正,身份上遠遠不比皇室出身的大官人柴進,可是卻可以做出絲毫不次於柴進的舉動,不能不說很讓人欽佩。對待兄弟的問題,晁天王的表現也是仗義和大度,救下與自己素昧平生的劉唐,作為一山之主親自前往江州救宋江。梁山的恩人柴進有難,被陷於高唐州,晁蓋也是一心要前往搭救。由此可以晁蓋對待兄弟的確仗義,能做到富貴不忘本,絕對配的上好漢二字,對待兄弟,對待朋友,晁天王可以做到兩肋插刀,出生入死,不顧自己的危險,甚至出賣過自己的白勝,都托人救出。所以說晁天王義氣深重毫不過分。
政治綱領
竭力同心,共聚大義,欲和大宋皇帝做個對頭。生前就對宋江篡權招安有所察覺,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
臨終遺囑:“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實質是對腐儒小吏
宋江的否定。
領導思想
晁蓋率領智劫生辰綱的人馬上山,並取代王倫成為梁山泊之主後,梁山組織的價值觀發生了從“打家劫舍”到“劫富濟貧”的重大改變。
事實上,這個重大變化並不是晁蓋在上梁山之後才形成的,而是在打劫生辰綱的過程中逐漸完善成熟的。
當時,劉唐來投晁蓋,要說一套富貴給他。劉唐是這樣說的:“小弟打聽得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十萬貫金珠寶貝玩器等物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去年也曾送十萬貫金珠寶貝,來到半路里,不知被誰人打劫了,至今也無捉處。今又收買十萬金珠寶貝,早晚安排起程,要趕這六月十五日生辰。小弟想此一套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便可商議個道理,去半路上取了。天理知之,也不為罪。”(自《水滸傳》第十四回 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劉唐所用來打動晁蓋的理由就是生辰綱是梁中書搜刮而來的民脂民膏,是不義之財。劫持不義之財,當然就是正義之舉。這在一般人的道德觀念上是站得住腳的。所以,晁蓋才會動心,捨棄了東溪村保正這個還算體面的正當職業,和弟兄們幹上一場。晁蓋掌權之後,在外部的業務拓展和內部的組織建設上兩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首先,作為得力幹將的頭領人數大大增加,從王倫時期的五人增加到了十二人。而且頭領中除了武藝出眾者外,還有足智多謀的吳用,擅長水戰的阮氏三雄,人才品類大為豐富。這樣,在應對外部挑戰時,立即取得了一個重大勝利,將濟州知府派來的官兵打得大敗。
當時,濟州團練使黃安率領兩千人馬,前來征剿。而梁山的人馬不過只有七八百人。但梁山人馬卻將黃安打得大敗。黃安自己被生擒,被擒的士兵有一二百人,奪得良馬有六百多匹。這些人馬極大地增強了梁山的實力。
其次,晁蓋為梁山組織定下來不得濫殺無辜的硬規矩。
作為一個山寨組織,不對過往客商實施搶劫是不可能的。山寨上人馬眾多,沒有財物是不可能維持基本的生存的。但一般的山寨不但搶劫財物,往往還將過往客商一殺了之。但晁蓋卻改變了這種做法。
梁山初次抵抗官軍圍剿勝利後不久,小嘍羅來報:“朱頭領探聽得一起客商,有數十人結聯一處,今晚必從旱路經過,特來報知。”晁蓋道:“正沒金帛使用。”當下派遣頭領下山。晁蓋特意分付道:“只可善取金帛財物,切不可傷害客商性命。“
搶得了二十餘輛車子金銀財帛及四五十匹驢騾頭口後,晁蓋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曾殺人么?”小嘍羅答道:"那許多客人見我們來得頭勢猛了,都撇下車子、頭口、行李,逃命去了,並不曾傷害他一個。"晁蓋見說大喜,立下規矩:“我等自今以後,不可傷害於人。”
“打家劫舍”必然會濫殺無辜,誤殺好人。“劫富濟貧”則進了一大步。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富者要么財富來源不正,要么為富不仁。所以,把打劫的目標對象限定在“富人”,就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濫殺無辜。
所以說,晁蓋上梁山之後,通過“劫富濟貧”這個新的價值觀把梁山和王倫領導下的舊梁山以及其他普通的草寇區別開來了。
不爭之心
晁蓋的不爭之心也害了自己,從宋江上山後,梁山上大大小小的所有軍事行動全是宋江指揮的,如攻打祝家莊,高唐州,連環馬,收三山,取華州。一切和晁蓋幾乎毫無關係,晁蓋是個沒有心機的實在人,每次下山,宋江都是爭搶著要去,功勞是他的,出的風頭是他的,收來的好漢是因他而來的。但是這些畢竟也是為了梁山泊著想,晁蓋不會去爭這些,也不會過多計較,所以每一次出征,晁蓋其實都是讓著宋江去,自己的想法從未堅持。
可這不行,很簡單,晁蓋才是梁山之主,而宋江不是,宋江做到了功高震主,完全架空了晁蓋,晁蓋也是血性的漢子,他才是真正的梁山之主,他可以忍受一次,黃門山四傑只是因為聽到宋江的名字,下馬就拜,投奔梁山。他可以忍受第二次,
魯智深這樣的好漢都大讚宋江:江湖上今日也聞宋三郎好,明日也聞宋三郎好。但是事不過三,他無法忍受一個偷馬賊
段景住居然也說江湖上只聞及時雨大名,無路可見,欲將此馬前來進獻與頭領,權表我進身之意。不僅是晁蓋,我也要問,到底誰才是梁山泊之主?到這裡,真的沒有人可以在忍耐下去了,因為一個偷馬賊居然都不把晁蓋當頭領了,這么下去,晁蓋的話還有人聽嗎,我可以不為,但是你不能忽視我的存在,就是這個道理吧,於是晁蓋極力想要挽回自己在山寨上的威信,所以曾頭市之戰難以避免。
暗積禍患
其實,在宋江上梁山時,晁蓋的統治實權就已經受到了不明顯的威脅。宋江在江州題反詩被黃文炳告發後身陷囹圄,晁蓋得知後大驚,便要起請眾頭領點了人馬,下山去打江州,救取宋三郎上山。寥寥數語,晁蓋對宋江的關切之情便躍然紙上。晁蓋在曾頭市中箭時命在頃刻都沒有亂分寸,得知宋江有性命之虞時卻是如此的驚慌不安,心急如焚。宋江脫險後,走投無路之下只得安身於他一直都頗為避忌的梁山水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晁蓋對宋江的情義並不在花榮和李逵之下。晁蓋替宋江把父親救上梁山,敬若親生,每逢宋江征戰失利,晁蓋總不忘派遣頭領下山援助。可宋江感謝的卻只是眾位好漢的鼎力救拔,故意漠視晁蓋的恩義。他下山搬取父親和弟弟,請示的也是眾位頭領,而非晁蓋。宋江處心積慮地招攬人心,擴充勢力,此時已存有架空晁蓋之念。晁蓋或許還不明白宋江的用心,慨然說道:“賢弟如何這般說!當初若不是賢弟擔那血海般干係,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眾?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誰坐?”而宋江卻說:“仁兄,論年齒,兄長也大十歲,宋江若坐了,豈不自羞?”晁蓋考慮的並非自己的權位與得失,他仁義至上,要讓位宋江。在宋江看來,晁蓋尊居梁山之主,只是因為他年齡稍長,而並非他仗義疏財、名望出眾。宋江的話語和劫生辰綱時吳用推晁蓋為首的說辭如出一轍,似乎暗含了凡是才能超過晁蓋的人均可取而代之的意思。宋江故意忽略晁蓋的權威,抓住一切儘可能的機會立功蓄勢,終於逼得晁蓋自取滅亡,一切都處理得天衣無縫。在宋江的弄權史中,曲線奪位應是他幹得最為精彩的一件事。 每當一批新頭領上山,晁蓋一寨之主,本應把新頭領的座次和地位安排妥善,可他竟讓宋江喧賓奪主,搶先作了惡意安置,弄得梁山上新舊頭領壁壘分明,隱然已有了分庭抗禮、各效其主的意味。宋江說:“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宋江是否在暗示新上山的眾位頭領,你們就跟著我宋江建功立業、共享富貴吧!晁蓋死後,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將梁山的每一位頭領、每一個角落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其欲取晁蓋而代之的野心在此刻昭然若揭。
貌合神離
後期的晁蓋與宋江之間因政治意見的分歧,表面上情深義切,實際上已經貌合神離。晁蓋臨終之際對宋江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曾幾何時,晁蓋要讓位宋江是何等的情篤意切,如今,他顯然是不甘心讓宋江接掌政權,言辭之中對宋江擺明是徹底的否定。同時也無法否認的是晁蓋臨終之前對宋江心存怨恨的事實。晁蓋臨死之前利用他的權力最後一次駕馭群雄,在大庭廣眾之下立下一條關係梁山興衰的遺言,晁蓋認為能為自己報仇者必定是武藝超群且心胸寬闊能夠領導群雄的人,然而他顯然低估了宋江和吳用的智謀和手段,他的遺囑也注定會落空。
要知道,晁蓋一直將劫生辰綱的幾位好漢視為自己的骨肉兄弟,而對宋江的情義更要在這幾位好漢之上,為了宋江,他甚至可以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要。至於吳用,更是與他自幼相交的哥們。可晁蓋萬萬沒有想到,到頭來,這兩個被自己視為至親的人竟聯起手來處處跟自己耍心眼、玩陰謀,將自己一步步逼向絕路。這讓晁蓋多么痛苦、多么寒心啊!他一向將人命和手足之情看得極重。三阮下山打劫時,晁蓋千叮萬囑切不可傷害人命,三阮劫得財物上山後,晁蓋對於所得的金銀隻字不提,唯獨關心三阮是否有傷無辜。他對待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都尚且如此仁愛,更何況是對待宋江?晁蓋害怕流血,無辜之人的血,更害怕刺傷宋江的心,縱然宋江一再傷害他。晁蓋實不願與宋江鬧到恩斷義絕、魚死網破的地步,他對宋江的怨恨再深,終究還是深不過心中一直感念的宋江昔日相救的恩義。這在晁蓋心中已築成了一道無形的坎,一道他永遠也跨不過去的道義之坎。既然不忍傷宋江的心,晁蓋就只得曲意容忍,再容忍。
梁山數次遭遇強敵,晁蓋每次要率兵下山征討時,都被宋江以一句“哥哥是一寨之主,豈可輕動”的言語阻攔,晁蓋只好一再忍讓。當晁蓋忍無可忍時,不聽勸阻,決意強攻曾頭市,只因他和大多數男人一樣,活著是為了一口氣,是受不得別人的一再藐視和欺辱的。尊嚴不容踐踏,即便明知是死,也要死得有尊嚴、有氣節。晁蓋有他做人的原則——仁義之人大多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他們絕不輕易改變原則,而政治家和陰謀家則往往反之。 宋太宗
趙匡義曾恬不知恥地對南唐後主李煜[yù]說,他贏在他的野蠻,而李煜則敗在他的文雅。如此說來,宋江是不是贏在他的虛與委蛇,而晁蓋則敗在他的正直仁義上呢?宋江可以只為一人歸水滸,致令百姓受兵戈,而且為達目的,經常禍及百姓,還心安理得,甚至引以為傲。晁蓋就做不到了,踩著累累白骨往上爬的事情,他不忍為之。他雖稱霸梁山,骨子裡瀰漫著的卻是俠客的凜然正氣。 晁蓋之所以能尊居梁山寨主,主要是由於他心胸豁達,急公好義。然,豁達則粗心,仁義則少防,這或許也是葬送他權位乃至性命的主要原因。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能力就注定走什麼樣的路、成多大的事,而一種能力的練就則主要是由性格和資質來決定的,這也是做任何事情成與敗的最終歸結。
曇花一現
宋江接受招安,投降朝廷,準備出征大遼的時候,宋江等人祭獻晁天王。然後焚化靈牌。直到最後班師回朝,宋江並未給晁蓋討得任何追封和賞賜。一世好漢,最終塵歸塵,土歸土,湮沒無聞,不由得令人嗟嘆,是否是宋江薄情,誰又能知道。
人物點評
古代起義軍無非三條出路:一、如劉邦、朱元璋一樣推翻前朝統治,自己開國稱帝。二、如赤眉、綠林、黃巾軍、黃巢、
方臘、
李自成、太平天國等一樣,被朝廷鎮壓。三、如朱溫、楊再興、丁汝昌一樣受招安,再謀出路——朱溫積功成為軍閥,最終政變篡位;楊再興、丁汝昌保家衛國而亡。晁蓋一心要和腐朽的大宋王朝做個對頭,於是在臨終前寄希望於替他報仇的人能帶領梁山好漢走第一條道路;而宋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是絕不會走第一條道路,又不願落得第二條道路的下場,只有選擇第三條道路,受招安後替朝廷賣命。
孤高自傲
作為一寨之主,晁蓋竟然藐視和怠慢旗下將領,招致眾人離心離德。政治浩海,馭舟乏術,晁蓋為人的缺陷,根源在於他疏於政治,短於謀略。他在梁山上稱王稱霸,只是想與兄弟們永結情義,同享富貴。他交友首重德行,一旦認準了某人為兄弟,便會傾心相待,把情義擺放在第一位,卻缺乏深謀和遠慮。在他看來,梁山是一片人間淨土,是容不得那些寡情薄義、偷雞摸狗的人上山玷污的,即便他再有能耐也不行。相比之下,一心想要在朝為官、揚名後世的宋江,政治眼光就深遠得多了。對他而言,梁山只是一處暫棲之地,宋江需要大批人才來助他實現人生抱負,所以他經常屈尊降貴,拉攏人心。梁山一百多位好漢,品行各異,宋江肯定也有不喜歡的人,但他能夠包容他,且委以重任,換做晁蓋就做不到了。晁蓋太純潔了,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 晁蓋喜結英豪,卻拙於交際。隨著梁山勢力的日益壯大,宋江的心腹越來越多,晁蓋不是冷靜下來思索挽回危險局面、重振雄風的方案,而是急躁不安,乾一些自以為是而適得其反的事。在任何時代,欲要穩掌重權或成就大事,良好的人際關係永遠是最堅實的後盾。可惜,晁蓋太過光明磊落,看不慣玩弄權術背後那些無法避免的醜惡和殘酷。
失敗原因
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的原因
第一:過於性急,準備不充分。
晁蓋的性急體現在哪裡呢?我們還是來看看《水滸傳》中怎樣寫的吧。《水滸傳》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寫道:晁蓋忿怒,便點起五千人馬,請啟二十個頭領相助下山。其餘都和宋江保守山寨。這難道還不性急?起碼得想好計畫吧,這么草率就下山了。這就是性急,因為性急所以準備不充分,因為準備不充分所以攻打曾頭市失敗。
第二:驕傲自大,帶兵太少。
我們再來看前面那段話:晁蓋憤怒,便點起五千人馬……你去打那么大個曾頭市就帶五千人?你以為你是西楚霸王啊?百戰百勝啊?也許有人會說:兵不在多而在精。這話說的是沒錯,但兵也是要稍微多帶點的。
第三:不帶軍師。
大家都知道,一般打仗都是要帶軍師的。所謂軍師,就是在軍中幫你出謀劃策的,對打仗來說十分重要。宋江每次出去打仗都要帶軍師。晁蓋實力不如宋江,還不帶軍師,這不是去送死嗎?沒帶軍師,加上晁蓋本人不是當統帥的料,謀劃當然就不周了,這也導致了晁蓋誤信讒言。
第四點最為重要:誤信讒言,草率出軍。
晁蓋打了好多場,就是攻不破曾頭市。而曾頭市的人也擒不住晁蓋。於是,曾頭市的人想了一條計策:找來兩個和尚,叫他們到晁蓋營里去當奸細。那兩個和尚就去了,對晁蓋說什麼被曾家五虎欺負,所以來晁蓋這裡,請他剿除了曾家五虎等。晁蓋聽了思考都沒思考就大喜過望,真是幼稚極了。林沖比較謹慎,看出來有詐,和晁蓋說了。和尚就來拍逢迎,說什麼梁山泊行仁義之道啊,從不擾民啊什麼。晁蓋聽了居然信和尚不信林沖,說自己今天晚上要去劫曾頭市大寨。林沖又提了一些比較好的計畫,晁蓋哪裡肯聽?他見林沖這么囉嗦,索性不把他帶去劫寨,讓他在寨里接應,真是糊塗至極!當天晚上三更,和尚對晁蓋說,曾頭市的軍人肯定都睡了,此時正是劫寨的大好時機。晁蓋問都沒問大夥的意見,就發兵去曾頭市劫寨。快到時,和尚突然不見了。這時衝出兵馬來,晁蓋便想回寨。正轉了兩個彎,當頭亂箭射來,一箭正中晁蓋臉上,落下馬來。呼延灼等只得收兵。
分析以上四點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晁蓋的失敗是必然的,原因就在於晁蓋急於求勝,犯了許多錯誤。
性格分析
晁蓋為人忠厚,敢於伸張正義,在民眾中很有威望。晁莊二十里外有個東市村,村中有個教書先生名叫吳用,足智多謀,是晁蓋的好朋友。他們聯絡劉唐、公孫勝、阮氏三兄弟造反上了梁山,提出“殺富濟貧、推翻大宋”的口號。《水滸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不過缺乏政治才能是他的悲劇,當然這缺點也是古代農民起義的致命傷。
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倚天屠龍記》後記
人物評析
金聖歎評《水滸傳》論武松為天人,晁蓋何嘗不是天人。 看他有闊處,有毒處,有正處,有良處,有快處,有真處,有捷處,有雅處,有大處,有警處,實是《水滸》中之第一人。義薄雲天,豪氣乾雲,是為闊;仗義疏財,廣交天下豪傑,是為正;劫富濟貧,嚴整梁山軍紀,不許濫殺無辜,是為良;在石碣村憑七人之力殺敗上千官兵,是為快;虛懷若谷,重情重義,是為真;親率人馬前往江州解救宋江,是為捷;七星聚義,智取生辰綱,是為大;發覺宋江有投降朝廷之心,臨終遺言傳位給為已報仇之人,是為警。晁蓋的一身集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不作第一人,可乎?
遺囑之謎
曾頭市晁蓋中了毒箭,回天無力。彌留之際,原本“已自言語不得”的晁蓋忽然醒了過來,“轉頭看著宋江”,諄諄囑咐道:“賢弟保重。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這便是晁蓋的“臨終囑咐”,也是晁蓋的惟一遺言。
晁蓋這梁山泊主是怎么當上的?不是世襲的,不是選舉的,也不是指定的,而是林沖火併了王倫,眾人擁戴的。說白了,他這“第一把交椅”,是林沖從王倫手裡奪了來推讓給他的。他坐不了啦,理應還給林沖,由林沖和眾人再作商量,豈可視為己有,私相授受?林沖火併王倫時曾罵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當然不是。於是王倫便只好掉腦袋,而晁蓋也才得以當寨主。晁蓋這遺言好生蹊蹺。
照理說,晁蓋升天,宋江升職,是順理成章的事。宋江原本就是“二把手”,一人之下眾人之上,地位威望均無人可比。所以晁蓋一死,吳用、林沖等人便不管什麼遺囑不遺囑,全都跑來找宋江,“請哥哥為山寨之主”。他們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四海之內,皆聞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時,誰人敢當此位”。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那就是自從宋江上山以來,梁山的事務,實際上一直是宋江在主持,晁蓋不過只是名義上的寨主。因此,晁蓋死後,由宋江繼位,不但天經地義,而且大得人心。
然而晁蓋卻偏偏不想讓宋江當寨主。如果他想讓宋江當寨主,根本就不必立什麼遺囑,寨主之位自然就是宋江的;而以宋江武藝之稀鬆和根本不可能直接上陣廝殺,又豈能捉得史文恭?顯然,晁蓋這一遺言,已經是公開暗示不肯讓位於宋江了。
死亡之謎
《水滸傳》中托塔天王晁蓋究竟是被誰用弓箭射死的,一直是一個謎。關於晁蓋之死唯一的證明就是在射死晁蓋的弓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然而僅憑此處卻根本無法證明是史文恭射死的晁蓋。那么射死晁蓋之人究竟是史文恭還是另有其人那?我們從以下資料中試分析:
梁山與曾頭市的矛盾源於段景住盜得的一匹照夜玉獅子馬,曾頭市曾家五虎搶了梁山的好處,兩家從此結怨。段景住盜的這匹寶馬原是大金王子坐的,而曾頭市曾家五虎又是金人後裔,所以說金家府搶段景住手裡這匹寶馬也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可梁山不這么認為,誰奪了我的好處,誰就是我的敵人。段景住說的明白,這匹馬原本是要獻給宋江哥哥的。晁蓋聽了這話會有什麼反應?
晁天王親自出馬,其實也是事出無奈,他想一舉掃平曾頭市,以便鞏固自己在梁山的地位。以前晁天準備出征之時都被宋江以一句“哥哥是一寨之主,豈可輕動”為理由阻攔,結果功勞都被宋江所得。晁天王臨出征前曾對宋江說“不是我要奪你功勞”,試想一家之主居然淪落到和下屬搶功勞的份,可見晁蓋在梁山集團的影響力已大幅下降,長此以往位置堪憂,他急需要一些功績來服眾。然而,令晁蓋萬萬沒想到的是,僅此一戰,他便命喪黃泉。 晁蓋中箭之事十分蹊蹺,夜色茫茫,原著中寫的明白,晁蓋是被一支黑暗中的伏兵射殺的,然而這支伏兵來自哪裡,是哪一方的人馬,作者卻從始至終沒有絲毫提及。即使箭上留有史文恭的大名,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假名托姓者所在多有。認定晁蓋不是史文恭射死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箭上有毒。試想史文恭這般武功蓋世,箭術超群之人,如若射敵,必然箭中要害,根本沒有必要在箭上塗毒。更不可思議的是,曾頭市從頭至尾都沒有炫耀過此事,史文恭亦不曾提過一句箭射晁蓋之事。甚至連晁蓋本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誰射死的,只是含糊其詞的說道“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然而晁蓋這遺言也好生蹊蹺,射中晁蓋的毒箭上分明刻有史文恭的字樣,可晁蓋卻並沒有說捉得史文恭者立為梁山之主,而是說捉得射死他的人便為梁山寨主,莫非是他察覺出中箭之事另有隱情?另外從此話語中不難看出晁蓋不想讓宋江當寨主,如果他想讓宋江當寨主,完全可以直截了當的說出,根本就不必立什麼遺囑,可是這就更加奇怪。因為晁蓋一向視宋江為生死之交,而且宋江上山之初,晁蓋就打算要讓位於宋江。晁蓋說:“當初若不是賢弟擔那血海般干係,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眾?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誰坐?” 以晁蓋為人之豪氣和仗義,說的這番話絕不是虛情假意。只是因為宋江的堅持不就,這才形成梁山領導核心晁蓋第一,宋江第二的基本格局。然而晁蓋將亡,正該那“山寨之恩主”來坐寨主之位,可是曾經希望宋江來當寨主的晁蓋怎么會在將亡之際,半路里殺出個“臨終遺囑”來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不得不引人懷疑,射死晁蓋之人究竟是誰?
相關分析
事件篇
晁蓋中箭,眾頭領回到水滸寨上山,都來看視晁頭領時,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飲食不進,渾身虛腫。宋江守定在床前啼哭,眾頭領都守在帳前看視。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眾頭領都聽了晁蓋遺囑。宋江見晁蓋已死,放聲大哭,如喪考妣。
事件到這裡看上去很明了。晁蓋率軍攻打曾頭市,受到兩名僧人引誘,深入敵營,遭夜幕之中飛來的一支毒箭射中,回梁山後身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起直接引發了梁山從第二代領導集體向第三代領導集體轉變以及整個政治方向從“反招安”向“招安”轉變的事件,還有幾個明顯的疑點。
疑惑篇
一、晁蓋中箭之後隨軍將領的表現
卻得三阮,劉唐,白勝五個頭領死並將去,——那么當時同去劫寨的呼延灼、歐鵬和燕順在乾什麼去了?有的讀者可能覺得,五個人去救護,其他幾人抵擋敵軍。這個說法看似有理,且看後文“推理篇”中繼續分解。
二、晁蓋死後梁山與曾頭市的書信
梁山第二次攻打曾頭市,不仔細看會以為是一場梁山的復仇之戰,實則不然,書中提明,主要是因為要奪回被搶走的戰馬。且看曾頭市在次子戰死之後的書信:向日天王率眾到來,理合就當歸附,奈何無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奪馬之罪,雖百口何辭……今頑犬已亡,遣使講和。” 然後是梁山的回書:梁山泊與曾頭市自來無仇,各守邊界……若要講和,便鬚髮還二次原奪馬匹,並要奪馬兇徒郁保四,犒勞軍士金帛。晁蓋的血海深仇,不報了么?
三、晁蓋中箭時和死後宋江的反應
晁蓋中箭,宋江“守定在床前啼哭”,也不求醫問藥,為何?後來宋江自己生病,馬上派張順去請來了神醫安道全,而且當時是“晁天王顯聖,唯江南地靈星可治”,值得尋味。
晁蓋死後,宋江“每日領眾舉衰”,“無心管理山寨事務”,然後山上山下一團糟;等到在吳用和李逵向其他將領曉之以理、壓之以威,順利即位之後,立刻大張旗鼓,發號施令,山寨氣象一新,哪像是哀痛過度的樣子?然後宋江說要為晁蓋復仇,吳用來一句“居喪不可輕動……且待百日之後方可舉兵”,宋江居然這么容易就信服了這個極其可笑的理由?而且,百日之後宋江在乾什麼呢?打北京去了。
推理篇
前幾次宋江率軍出征,征青州、高唐州、祝家莊三場大戰,什麼時候輪得到杜遷、宋萬這兩個龍套上場?但是晁蓋率軍卻不同,顯然是帶上了自己所有的心腹,因為宋江已經逐步侵蝕了自己的勢力,親信實在太少了。
首先來看第一個佐證:晁蓋受傷之後,林沖派了劉唐、三阮、杜遷、宋萬護送晁蓋回山,護送傷員幾乎調集了所有老梁山派系的成員,如果不是擔心途中出現什麼陰謀,實在是難以理解。
然後是第二個佐證:晁蓋護送回山之後,林沖說,我等只可收兵回去,曾頭市急不能取得。但是呼延灼卻說:須等宋公明哥哥將令來,方可回軍!後來梁山被劫寨大敗,然後戴宗傳令撤軍,而之前幾次戰役,祝家莊之戰、破連環馬之戰,晁蓋都率軍救援。
最後是第三個佐證,也是一個關鍵性的證據:在《水滸傳》的另一個版本之中(應是後人修訂之後的版本,),第六十回營救晁蓋的這一段被篡改了:“卻得三阮,劉唐,白勝五個頭領死並將去”被改成“卻得呼延灼、燕順兩騎馬死並將去”——為什麼不改其他處,單單涉及到晁蓋身死的這一段卻變了?
疑案考證
疑點一:書中從未說出射死晁蓋之人是誰
儘管幾百年來,讀者們一般都認為是史文恭用毒箭射殺的晁蓋,但細讀《水滸傳》,卻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就是作者在書中並無一處明確描寫是史文恭射殺的晁蓋。 我們唯一可以判定的是射殺晁蓋的是一支黑暗中的伏兵,而這支伏兵來自哪裡,不僅在雙方交戰前是個謎,交戰中不清楚,事後也不做任何交待。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熟悉中國古典小說的讀者應該比較清楚,該類小說慣於直白描寫雙方的交戰,即使為了營造懸念,在戰鬥過後,至少也該有“雙方各自收兵”之類的話。
唯獨晁蓋這次中冷箭,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水滸傳》中這位梁山的帶頭大哥、靈魂人物晁蓋,卻死得如此不明不白,作者居然都不做交待,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疑點二:史文恭從沒承認是他殺的晁蓋
將晁蓋之死和史文恭聯繫在一起的,只是箭上的名字。僅僅是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難道就可以判斷射箭的一定是史文恭嗎?恐怕這一點沒有絲毫說服力!更重要的是,史文恭從來沒提過一句箭射晁蓋之事。
我們暫且假設射殺晁蓋的那支毒箭就是史文恭射的,那么不妨分析一下史文恭的動機,在箭上抹毒藥顯然是不太光彩的行為,而他史文恭偏偏要在這支毒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也只能說是為了炫耀了。
但令人費解的是,射殺了晁蓋,我們卻在書中看不到一處史文恭誇耀功績的地方,他和梁山好漢在兩軍陣前廝殺時,也沒見他提,回到曾頭市也沒見他提,好像就從來沒有過這事一樣,直到後來他被盧俊義生擒活捉,剖腹剜心,他也沒提過此事。實在蹊蹺,如此低調的人,竟然能幹出在毒箭上刻名字的蠢事。
疑點三:晁蓋從沒說過是史文恭害的我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晁天王的態度,他又是什麼態度呢?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付道: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便瞑目而死。”顯然晁蓋在是誰射殺自己這個問題上是持非常慎重態度的,並沒有認定就是史文恭乾的。
事實上,正是因為晁蓋這份詭異的遺囑,才導致宋江遲遲不願攻打曾頭市,若不是後來曾家又搶了梁山的馬匹,恐怕這輩子都宋江都不打算為晁天王報仇了。因此,金聖歎讀到此處不禁批到“藥箭之怨,累月不修;奪馬之辱,時刻不待”對宋江進行了辛酸的諷刺。宋江明知晁蓋前往曾頭市是去送死,而故意借曾家的手除去晁蓋,坐而不救,即使晁蓋不死在曾頭市,宋江也會讓晁蓋死於別處。其實《水滸傳》自曾頭市晁蓋中箭,到盧俊義上山、二打曾頭市、攻打東平府、東昌府,直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十幾回的故事都是圍繞晁蓋遺囑關於繼承權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而這,也正是《水滸傳》全書最核心的內容。
疑點四:宋江篡改遺言栽贓史文恭
分析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書中沒說是史文恭乾的,晁蓋也沒說是史文恭殺的自己,最後這罪名怎么就落在史文恭頭上了呢?而且無論梁山好漢,還是後世讀者,還都眾口一詞譴責史文恭。誰又有這么大的本事那?
在《水滸傳》一書中仔細搜尋是誰最早提出史文恭是兇手的。原來《水滸傳》全書第一個提出兇手是史文恭的人正是宋江。就在晁蓋留下遺言去世後,宋江裝模作樣不再理事,後經眾人勸解才再次主事。且看他是如何向眾家頭領轉述晁蓋遺言的:
“宋江道:‘晁天王臨死時囑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為梁山泊主。此話眾頭領皆知。今骨肉未寒,豈可忘了?又不曾報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細心的讀者恐怕已經發現問題了,宋江明顯篡改了晁天王的遺言。在晁蓋的遺囑里,殺他的兇手還是個謎,輪到宋江轉述時,史文恭已赫然被定罪了。而且宋江還特彆強調“此話眾頭領皆知”,此時宋江的心思,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宋江無疑是晁天王之死的最大受益人,當時的他在千里之外的梁山,並不在事發現場,卻一口咬定兇手是史文恭。憑藉手中的權力和威信,把本來的一樁懸案變成了誰都翻不了的鐵案,手段不可謂不毒,真真讓人脊背升起一股寒意。
梁山眾家兄弟並不都如李逵一樣是粗人,也許和晁蓋想法差不多的還大有人在。但繼任老大已經認定就是史文恭乾的,哪個人還會不知趣的提出異議。面對大權在握的宋江,誰有這個膽子質疑?至此,史文恭射殺晁蓋就成了翻不了的鐵案,而曾頭市的悲劇也已然注定。
疑點五:鬼神之事蹊蹺多
書中晁蓋曾託夢給宋江,說:“如今背上之事發了,只除江南地靈星可免無事。”第二天宋江背上就生了疽,後來得
安道全救治好了。有人認為這是晁蓋與宋江手足情深的證明,實則恰恰相反。
晁蓋託夢一事恰恰說明了宋江心裡有鬼,首先晁蓋夢中的所說之話就頗可玩味,“如今背上之事發了”,宋江把他解釋成晁蓋託夢為他治病指明了正確方向。但這句話也可證明為宋江背地裡某些不願為人所知的事情暴露了,宋江因此才第二天就驚懼成疾,背上生瘡。
更令人生疑的是,當初晁蓋中箭之後,作為宋江心腹的張順怎么沒想起神醫安道全來,而今宋江一病,張順立時想到安道全,這裡面的隱情又有誰知曉?
疑點六:後期的晁蓋和宋江關係究竟怎樣
有人會問:晁蓋和宋江不是情同手足嗎?他們之間的矛盾真的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嗎?當然,要想說清這個問題,恐怕要從頭說起。首先簡單理一下脈絡,晁蓋當初要把寨主之位讓給宋江完全是真心實意,因為那時的晁蓋還不清楚宋江存有歸順朝廷之心,但是宋江必須要顧忌江湖規矩、自己的名聲和其他老頭領的感受,更何況那時他在梁山人脈不廣,恐人心不服。
但自從宋江上了梁山以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布局,他首先在排座次問題上就耍了個手腕,
很明顯,這時論資排輩,他帶來的兄弟們只能排在後面,而採用新的排座次方法,宋江一方就明顯占據人數上的優勢。
此後梁山歷次戰鬥中,宋江不斷以“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輕動”為由,架空晁蓋,此時晁蓋對宋江的架空之意有所察覺,對宋江也開始有所提防。
其實梁山上很多人已經暗中察覺到晁蓋與宋江在政治立場上的矛盾,比如公孫勝,這個慣於裝神弄鬼的江湖異士,既不願背叛晁蓋,又對宋江有所顧忌,所以藉故離開梁山,不參與黨派之爭。
在攻打曾頭市時有這樣一個插曲,林沖恐怕曾頭市有詐,勸晁蓋不要親自前往,晁蓋卻回答說:“我不自去,誰肯向前?試想梁山之主竟淪落到不親自上陣就沒人願意出力的地步,他的地位名存實亡,可想而知。甚至在晁蓋中箭後,林沖等人商議撤兵,呼延灼卻堅持必須等宋江的將令來,試想晁蓋才是寨主,宋江是晁蓋的下屬,撤兵需要等他的什麼命令?可見晁蓋和宋江二人的權力之爭已到了何等地步。
疑點七:真兇是如何逃脫嫌疑的?
正如上述所論,所謂史文恭射殺晁蓋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冤假錯案,最起碼也是沒有證據證明。而另一人宋江儘管有著非常大的嫌疑,卻可以逃脫制裁,更絕的是,從《水滸傳》問世以來的數百年間,讀《水滸》的人無數,卻幾乎沒人懷疑過他宋江,是何道理?無非是歸結到以下幾個原因:
一、《水滸傳》一書的作者在描寫晁蓋被殺一事上採取了春秋筆法,不直接寫弒殺晁蓋的真兇,而是故布疑陣,留下了大量線索,需要自行斟酌,思考推敲;而絕大多數讀者其實還都是把《水滸傳》當成一般讀物來讀,對細節處不會太重視。其實《水滸傳》一書的精彩全在細節處,金聖歎先生說:“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
二、《水滸傳》一書標榜忠義,多數讀者即使比較討厭宋江其人,也多是因為他一門心思想要招安,宋江弒殺晁蓋,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因為此條一旦成立,那么對《水滸傳》全書恐怕都要做顛覆性解讀,梁山所奉行的手足情深、殺富濟貧等等都成了欺人的幌子,其實對於梁山上到底是不是“殺富濟貧”,也早有人進行過解讀。讀過《水滸傳》,方知人心沒有最黑,只有更黑。
三、多數讀者都忽略了宋江行事的狠辣。宋江可以說是《水滸傳》一書塑造最成功的形象,這個總是唯唯諾諾的人給人感覺很懦弱,但做起事來卻真是狠得邪乎,且不說他對付黃文炳這類仇人的手段,只說他為了逼朱仝入伙,不惜指使李逵砍殺幼童;為賺盧俊義上山,害得其死走逃亡;為賺秦明入伙,害死其全家,足見宋江此人心腸歹毒。
四、說宋江是殺害晁蓋的幕後主凶,並非沒有先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宋江的一手策劃下,花榮等人假扮秦明到處殺人放火,害死了秦明全家老小,事後宋江居然還恬不知恥地對秦明說:總管息怒,既然沒了夫人,不妨,小人自當與總管做媒。將花榮的妹妹許給了秦明。連“設計殺人全家後又妻之以妹”這樣齷蹉卑鄙狠毒的事都幹得出來的宋江,篡位這一舉動,就良心而言實在沒什麼負擔。
死因探析
晁蓋之死是在《
水滸傳》的第六十回,與之相關的情節是:金毛犬
段景住盜得大金王子的照夜玉獅子馬,意欲獻給宋江以表進身之意,結果卻被
曾頭市的曾家五虎奪了去。曾家五虎不僅奪去了這匹能日行千里的寶馬,而且還揚言要“掃蕩梁山清水泊”。曾家五虎的狂妄無禮激怒了晁蓋,於是率部攻打曾頭市。夜晚三更劫寨時,晁蓋不幸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樣的毒箭射中面頰,不久便毒發而死。——《水滸傳》中關於晁蓋之死的情節並不複雜,從表面上看也沒有什麼懸念;正因為如此,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殺晁蓋的人就是曾頭市的
史文恭。然細細玩味《水滸傳》的有關章節,史文恭殺晁蓋這一觀點值得商榷。
一、殺晁蓋者並非史文恭
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普遍認為是史文恭殺死了晁蓋,主要是因為小說中的這一段文字: 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灣,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 倒撞下馬來。……眾頭領且來看晁蓋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血暈倒了。看那箭時,上有 “史文恭”字。
林沖叫取金槍藥敷貼上。原來卻是一枝藥箭。晁蓋中了箭毒,已自言語不得。……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 主。”言罷,便瞑目而死。然而據這段文字就推定殺晁蓋的人是史文恭,其做法難逃武斷之嫌。為什麼這樣說呢?其理由有三:
第一,從邏輯層面來看,史文恭殺晁蓋的觀點不具有說服力。誠然《水滸傳》中的晁蓋是在夜襲曾頭市時,被一枝毒箭射中面頰後不治而亡的,並且這枝毒箭上還刻有史文恭這三個字,但我們並不能據此推定殺晁蓋的人就是史文恭。這中間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枝有史文恭字樣的箭,也有可能不是史文恭本人射出來的。事實上,施耐庵在小說中從來就沒有肯定為史文恭所射。如果這枝箭不是史文恭親手所射,那么我們怎么可以說是史文恭殺了晁蓋呢?很顯然,據射中晁蓋的毒箭上有史文恭三個字就推定是史文恭殺了晁蓋,這在邏輯上犯了概念的錯誤,其結論的真實性當然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從小說對晁蓋中箭而死的具體描寫來看,史文恭殺晁蓋的觀點很難令人信服。《水滸傳》是這樣寫晁蓋的中箭和死亡的:夜襲曾頭市時,晁蓋發現中計,於是“急回舊路”,突然被一枝毒箭射中,然後不治而亡。假如晁蓋真是被史文恭射死的,那么施耐庵這樣寫就有兩點不合情理:①晁蓋及其部下在與曾頭市的對陣之中都曾見過史文恭,“四下里……一望都是火把”時,如果真是騎著照夜玉獅子馬、手拿方天畫戟的史文恭用箭射了晁蓋,那么當場就應會被人發現;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梁山一方只有等到回營後拔了晁蓋面門上的箭,才知道用毒箭射晁蓋的人原來是史文恭。——這未免太令人難以置信了。②原文對晁蓋中箭的描述是“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灣,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作者從沒有說這支暗夜中襲來的軍馬是曾頭市的伏軍。仿佛晁蓋是在亂戰之中碰到了流寇,被順手牽羊、稀里糊塗地幹掉了。這兩處不合常理的寫法難道是作者的疏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明顯違反規律和常理的地方,往往就是問題的關鍵點。作者這樣不合常理地來寫晁蓋之死,其實是
春秋筆法,暗示讀者:殺晁蓋者,並非史文恭,而是另有其人。 第三,就《水滸傳》的第六十回而論,史文恭殺晁蓋的觀點根本就站不住腳。小說中明確告訴讀者:曾頭市根本就沒有殺死晁蓋之意。請看《水滸傳》第六十回中的這樣一段文字:
戴宗前去曾頭市探聽,去了三五日之間,回來對眾頭領說道:“……那曾頭市上,聚集著五七千人馬, 紮下寨柵,造了五十餘輛陷車,發願說他與我們勢不兩立,定要捉盡俺山寨中頭領,做個對頭。……更有 一般堪恨那廝之處,杜撰幾句言語,教市上小兒們都唱,道:‘搖動鐵環鈴,神鬼盡皆驚。鐵車並鐵鎖,上 下有尖釘。掃蕩梁山清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盡聞名。’”梁山出兵攻打曾頭市前,曾派
戴宗前去曾頭市探聽情況。戴宗從曾頭市回來之後,對探聽到的情況作了如上匯報。從戴宗的匯報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曾家五虎執意與梁山為敵,但他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在戰場上殺死梁山好漢;相反,他們只想“生擒”、“活捉”住梁山上的全部頭領,然後用陷車解送到東京去請賞。《水滸傳》第六十回中還有一段文字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可作戴宗這種說法的佐證: 曾頭市上炮聲響處,大隊人馬出來……三通鼓罷,只見曾家陣里推出數輛陷車,放在陣前。曾塗指 著對陣罵道:“反國草寇,見俺陷車么?我曾家府里殺死你的不算好漢。我一個個直要捉你活的,裝載陷 車裡,解上東京,碎屍萬段!”——既然曾頭市一心只想“生擒”、“活捉”梁山好漢,那么史文恭又怎么會對晁蓋暗下殺手呢?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史文恭殺晁蓋的觀點與作者的本意以及作品實際要表達的是不相符的。或許有人會問:晁蓋如果不是死於史文恭之手,那么又是被何人所殺呢?——這正是下文要論述的問題:宋江實弒晁蓋。
二、宋江實弒晁蓋
其實早在清代,金聖歎就已指出殺晁蓋的人是宋江。金聖歎在《貫華堂刻七十回總評》中說道:《水滸傳》“通篇皆用深文曲筆,以申明宋江之弒晁蓋”。但對於他的這種說法,人們並不認同,甚而還有人認為宋江實弒晁蓋是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人們的心目中,晁蓋、宋江兩人是一對義薄雲天、肝膽相照的生死兄弟,人們不相信他們會手足相殘;二是施耐庵在寫宋江弒晁蓋時,用的是春秋筆法、深文曲筆,而金聖歎在對小說的深文曲筆進行解釋時,或近乎牽強,或過於偏激,或有“莫須有”之嫌,很難令人信服。然而,儘管金聖歎在對“宋弒晁”這一觀點進行說明時明顯存在主觀臆造的成份,但是仔細體味分析《水滸傳》的有關描寫,我們不能否定“宋弒晁”這一論斷的合理性:殺晁蓋者,實宋江也。
宋江究竟是如何把晁蓋送上不歸路的呢?簡言之,宋江給晁蓋布下了一個精巧的死亡陷阱,最終讓晁蓋體面而又有尊嚴地退出了人生的舞台。宋江為晁蓋布下的這個精巧的死亡陷阱,具體說來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在晁蓋出征前,故意製造凶兆。晁蓋要出征了,宋江等在金沙灘為他餞行。眾目睽睽之下,晁蓋新制的認軍旗突然被風半腰吹斷。這件事確實很蹊蹺。從常理來說,晁蓋是山寨之主,底下人給他做的認軍旗不可能無故出現質量問題;晁蓋出征時又值“春暖之時”,即便有風,也不至於吹斷旗桿。——旗桿質量不存在問題,天地之間的風也不是很大,然而晁蓋出征前,認軍旗的旗桿卻還是斷了,最可能的解釋是有人在旗桿上做了手腳。為什麼要在晁蓋認軍旗的旗桿上做手腳呢?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故意製造一種凶兆,為晁蓋之死提前進行輿論準備。——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軍旗被折意味著將折損一員大將或主將。那么這做手腳的人又是誰?當然不可能是晁蓋一方,而只可能晁蓋的敵人——準確地說是晁蓋出事後的最大受益者一方。晁蓋如果出事,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宋江。宋江真是太聰明了!這一招風折旗桿做得乾淨利落,不僅瞞過了梁山的眾多好漢,使他們堅信晁天王之死是“正應了風折認旗之兆”,而且也還讓《水滸傳》的讀者受騙上當了好幾百年。其次,在晁蓋因誤中曾頭市奸計而倉皇逃命時,派親信趁機向晁蓋施放暗箭。晁蓋夜襲曾頭市時發現中計,於是“奪路而走”,突然迎面射來一陣亂箭,其中一箭正好射中他的面頰。關於這枝箭,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是史文恭射的,然而筆者卻認為史文恭向晁蓋射出這枝箭的可能性不大:①史文恭是曾頭市的主將,一般來說應坐鎮中樞指揮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怎么可能跑到一線去當射手?②縱觀《水滸傳》這部小說,史文恭的箭法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茫茫黑夜之中,他究竟是如何射中晁蓋的呢?③如前所述,曾頭市一心只想“活捉”、“生擒”包括晁蓋在內的梁山好漢,史文恭有必要用毒箭來射殺晁蓋嗎?④施毒從來就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行為,史文恭武功出眾且自命甚高,他會使用這樣的下三濫手段嗎?綜合以上四個方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枝身上刻有“史文恭”字樣的毒箭,其實與史文恭風馬牛不相及。那么這枝箭究竟是什麼人射出來的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小說對晁蓋中箭情形的描述說起。《水滸傳》對晁蓋中箭的情形是這樣描述的:
晁蓋帶同諸將上馬,領兵離了法華寺,跟著和尚。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處不見了兩個僧人。前軍不敢行動。看四邊路雜難行,又不見有人家。軍士卻慌起來,報與晁蓋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舊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里金鼓齊鳴,喊聲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灣, 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倒下馬來。從表面上看,這段描述乾淨利落,清楚明晰,毫無懸念可言,但如果我們細細琢磨一下,就會覺得這段文字中蹊蹺之處比較多:①梁山每次對外作戰,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唯獨只有此次與曾頭市之戰卻遭到了敵人的暗算。難道是曾頭市智謀過人?顯然不是。從小說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頭市”來看,曾頭市的智謀其實不過爾爾。難道是晁蓋有勇無謀嗎?也未必,況且還有智勇雙全的林沖和呼延灼等跟在他身邊。——如此看來,此種寫法似乎有違常理。此其一。②發現中計以後,作者這樣寫梁山的應對措施:“呼延灼便叫急回舊路。”——身經百戰的呼延灼為什麼要指揮部隊“急回舊路”呢?似乎也不好理解。此其二。③當頭亂箭射來時,梁山一方被射中的人肯定不少,而唯獨只有晁蓋中的是毒箭,未免也有點讓人難以置信。此其三。如此短短的一段文字,就有多處讓人摸不著頭腦。施耐庵為什麼要這樣寫?金聖歎間接進行過解釋:“用深文曲筆,以深明宋江之弒晁蓋”。金聖歎的說法對嗎?單看《水滸傳》中的這段文字,我們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但如果我們聯繫宋江在晁蓋出征後的表現來看,就會發現金聖歎的解釋確實很有道理。小說第六十回是這樣寫宋江在晁蓋出征後的表現的:
晁蓋引兵渡水去了,宋江悒怏不樂,回到山寨,再叫戴宗下山去探聽訊息。這個句子頗耐人尋味:晁蓋出兵以後,宋江叫戴宗下山去探聽。究竟宋江叫戴宗去探聽什麼——作者沒有交待;戴宗探聽的結果又如何——小說也無下文。很多人認為這個句子沒頭沒尾,是一個敗筆。其實這個句子在小說中至關重要,它是我們正確解讀晁蓋中箭真相的關鍵——呼延灼為什麼要引晁蓋“急回舊路”?還有晁蓋為什麼偏會被毒箭射中?如果我們聯繫“宋江叫戴宗下山去探聽訊息”一句來思索,這一系列讓人困惑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次,在晁蓋中毒箭之後,不積極進行救治。晁蓋中箭之後,並沒有立即死去,林沖準備馬上派人把他送回山寨,這時頗富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呼延灼道:‘須等宋公明哥哥將令來,方可回軍”’。就常理而論,晁蓋是梁山的最高領導者,他中毒箭之後想回山寨進行治療本來是不需要經過其下屬宋江的同意的,然而呼延灼卻堅持認為沒有宋江的軍令就不能回軍。呼延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合理的解釋是:呼延灼是宋江的親信,他想儘量拖延時間,以耽誤對晁蓋的救治。呼延灼這一招應該說是比較露骨的,林沖不可能領會不到,但由於呼延灼態度堅決,林沖還是不敢貿然行事,只好在軍營中坐等宋江的軍令。幾個時辰之後,戴宗傳宋江話可以回軍,於是,林沖連忙把晁蓋送回了山寨。晁蓋回山寨後,病情已變得相當嚴重,“水米不能入口,飲食不進,渾身虛腫”,恐怕只有神醫安道全能讓他度過這個劫難了,然而守在晁蓋床前的宋江除了啼哭、親手給晁蓋“敷貼藥餌,灌下湯散”外,並沒有“以義氣為重”、星夜派人帶上一百兩蒜條金和三二十兩碎銀去建康府請安道全來梁山救晁蓋一命——就像他自己背上長了一毒瘡、性命危急之時所做的那樣。“守定啼哭,不商療治”——金聖歎對宋江的指責真可謂是一針見血。正是因為宋江的“不商療治”,所以晁蓋的病症雖不見得比宋江嚴重,但他最終卻不能如宋江般痊癒,而只能含恨而死。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殺晁蓋的人就是宋江。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讓人感到困惑不解:宋江和晁蓋不是一對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好兄弟嗎?他為何要除掉晁蓋呢?宋江之所以要殺晁蓋,主要是因為晁蓋成了他帶領梁山一夥成功走向招安的一個巨大障礙。
綜上所論,晁蓋並不是死於史文恭的毒箭之下,而是死於梁山的權力鬥爭。梁山上的實力派人物宋江為了入主梁山並最終順利實現招安的目的,精心設下了一個死亡陷阱,這個死亡陷阱使得一代晁天王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人物生平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
五月初,晁蓋等人七星聚義共同商議劫取生辰綱。
五月半,楊志運送生辰綱由大名府往東京,晁蓋等人依計行事。
六月初四日,晁蓋等人在黃泥崗劫取生辰綱。
六月上旬至八月半左右,晁蓋等人殺散前來圍捕的官兵投梁山泊,遭王倫拒絕。林衝殺王倫,奉晁蓋為寨主。
八月半左右,晁蓋遣劉唐往鄆城送信及黃金一百兩與宋江和雷橫。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
二月初,宋江因殺閻婆惜被發配江州,經梁山,晁蓋勸宋江入伙,未果。
六月初旬,宋江因題反詩被捕,蔡九知府命戴宗送信往東京,路經梁山,晁蓋知宋江有難,命人將
蕭讓和
金大堅賺上梁山,命他二人造下假書信欲救宋江。
七月十九日,晁蓋與吳用察覺假書信有誤後,晁蓋率人下樑山前往江州法場救下宋江和戴宗,並與群雄在白龍廟舉行二十九傑小聚義。
七月底,晁蓋等人攻破無為軍,殺死黃文炳,返回梁山。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
正月初至二月半,
楊雄殺妻後與
石秀、
時遷路過祝家莊,以偷雞啟禍。楊雄、石秀投奔梁山泊,晁蓋欲下山攻打祝家莊,被宋江以“一寨之主,不可輕動”為由攔下,宋江親自率軍下山攻打祝家莊,最終大勝而歸。
八月底,李逵因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錫,因而牽連柴進入獄。晁蓋得知欲下山攻打高唐州,解救柴進,被宋江以“一寨之主,不可輕動”為由攔下。宋江親自率兵攻打高唐州,最終大勝而歸。
十一月中旬,呼延灼奉旨征討梁山。宋江向晁蓋請命下山與呼延灼交戰,晁蓋應允。最終宋江收呼延灼歸順梁山泊。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
二月中旬,史進和魯智深被陷華州城,晁蓋欲往解救,被宋江以“一寨之主,不可輕動”為由攔下。宋江親往攻打華州,最終大勝而歸。
三月中旬,晁蓋率兵攻打曾頭市,中毒箭死,臨終遺囑: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金批點評
金批曰:讀《水滸》至此處,為之索然意盡;及見古本,始渭然而嘆:嗚呼妙哉!文至此乎!夫晁蓋欲打祝家莊,則宋江勸: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輕動也。晁蓋欲打高唐州,則宋江又勸: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輕動也。晁蓋欲打青州,則又勸: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輕動。欲打華州,則又勸:哥哥山寨之主,不可輕動也。何獨至於打曾頭市,而宋江默未嘗發一言?宋江默未嘗發一言,而晁蓋亦遂死於是役。今我即不能知其事之如何,然而君子觀其書法,推其情狀,引許世子不嘗藥之經以斷斯獄,蓋宋江弒晁蓋之一筆為決不可宥也。此非謂史文恭之箭,乃真出於宋江之手也;亦非謂宋江明知曾頭市之五虎能死晁蓋,而坐不救援也。夫今日之晁蓋之死,即誠非宋江所料,然而宋江之以晁蓋之死為利,則固非一日之心矣。夫宋江之必不許晁蓋下山者,不欲令晁蓋能有山寨也,又不欲令眾人尚有晁蓋也。夫不欲令晁蓋能有山寨,則是山寨誠得一旦而無晁蓋,是宋江之所大快也。又不欲令眾人尚有晁蓋,則夫晁蓋雖未死於史文恭之箭,而已死於廳上廳下眾人之心非一日也。如是而晁蓋今日之死於史文恭,是特晁益之餘矣。若夫晁蓋之死,固已甚久甚久也。如是而晁蓋至而若驚,晁蓋死而若驚,其惟史文恭之與曾氏五虎有之;若夫宋江之心,固晁蓋去而夷然,晁蓋死而夷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