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等教育強國,何為關鍵所在?

《打造高等教育強國,何為關鍵所在?》是新華網2015年11月12日推出的一篇由著名外交家、教育家厲聲教撰寫的中文專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打造高等教育強國,何為關鍵所在?
  • 作者:厲聲教
  • 創作年代:2015年
  • 作品出處:新華網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躬逢盛世,幸莫大焉,撫今追昔,善莫大焉,我這幾年常作如是觀。最近,欣聞國務院正式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幾有杜子美“漫捲詩書喜欲狂”之感。
該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到2020年,一批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後的情況下,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雙一流”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對當今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
於民而言,今後那些企盼子女“金榜題名”於世界一流名校的天下父母也大可不必再揮金海外,讓孩子們遠赴重洋,背井離鄉:因為,中國將會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國學生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到與海外一流名校同樣的“待遇”,在全球頂尖學府中暢遊學海,學業有成。
推進“雙一流”建設,打造高等教育強國,何為關鍵所在?竊以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重在“人才”二字。“世界一流”不是自封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具體表現在,是否擁有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隊伍、師資力量,及能否持續培養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人才強校是根本。
今年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歸國60周年。論及我國的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很容易聯想起錢學森與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曾說:“……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既然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根本,那么究竟該如何培養傑出人才?錢學森本身的成才之道即可為回答這個問題提供重要參考。因錢、厲及我岳父施家均為世交,故我對錢學森的成才之道頗有一些切身的了解。
家訓為先,治學治家
良好的門風家教是錢學森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傑出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晚年常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的父親”。父親錢均夫(名家治)的確在錢學森人生的起步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父親,錢均夫並非奉行中國傳統家長制文化、高高在上的父親大人,而是毫不掩飾愛子之情的一名典型慈父。據錢均夫的摯友,我大伯父厲綏之(名家福)回憶,錢均夫十分疼愛錢學森。大伯父回憶說,錢學森兒時很怕雷聲,每逢天空打雷,錢均夫總把兒子摟在懷裡並用手捂住他耳朵。沒想到從小怕打雷的孩子,長大後竟然成了中國的“飛彈之父”。
由此,我不禁聯想起近年來流行的所謂“虎媽”、“鷹爸”的做法——硬是要違背幼兒的天性,視孩童特有的脆弱稚嫩為膽怯懦弱,非要懲罰式地給孩子“練膽量”,不是寒天跪雪地就是扔下深水池,除了能夠吸引眼球炒熱自己的暢銷書以外,真的能作育英才否?愚以為不然,至少對怕打雷的孩子加以溫柔呵護並不會讓他成為一個懦夫,日後錢學森突破美帝層層阻撓歸國報效,不也是錚錚鐵骨,英勇無畏?幼苗該當嫩弱,大樹方能參天,那些譁眾取寵的父母,究竟是教育孩子還是自我行銷,真有必要好好想個清楚。
錢學森母親章蘭娟是杭州大家閨秀。她性格開朗,知書達理,心地善良,聰穎過人,頗有幾分數學天賦,心算很快。據說錢學森兒時常同母親做心算遊戲。他的聰明智慧可能也繼承了母親的優秀基因。錢學森在回憶他母親時說:“我的母親是個感情豐富、純樸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個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引導孩子行善事的母親;母親的慈愛之心給了我深遠的、連綿不斷的影響。”
錢均夫夫婦二人對獨子的培養,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們一貫主張要兒子多讀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錢均夫在兒子赴美前,還特意為他準備這類書籍,提醒他在國外攻讀專業之餘,不要忘記閱讀這些典籍。2005年3月,錢學森在北京301醫院曾深情地談道:“我父親錢均夫很懂得現代教育,他一方面讓我學理工,走技術強國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學音樂、繪畫這些藝術。我從小不僅對科學感興趣,也對藝術有興趣,讀過許多藝術理論方面的書。”
除了讓孩子廣泛涉獵,浸潤在多元化的薰陶和滋養之中,錢均夫也十分重視對孩子採取寬嚴相濟的教育方法。但其“嚴”並不是一刀切式的令行禁止,而是充滿“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實精神和民主色彩。據家人回憶,當時少年錢學森若要看某部電影,必先要向父親提出,由錢均夫先到杭州城站電影院去看過一遍後,再告訴他是否可去看。此外,錢均夫在教育兒子方面一直堅持親力親為,因此無論出仕何地,時間長短,他均是攜眷同行。由此可以看出錢均夫在子女培養上的慎重和細心。
德育為本,立德樹人
禮記》中有云:“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對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入淺出地進行過闡述,他認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縱觀錢均夫一生,他雖是一名留學歸國的現代教育家,但其教養愛子以及教書育人之道,處處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德育為本的上述教育理念。據家人相告,錢學森回國後,專程去看望了我大伯父厲綏之與家父厲麟似(名家祥),並當面叩謝,蓋因其兒時曾患腦膜炎,攸關性命,是在大伯父的協助醫治下才得以痊癒,而其年少時,先父亦曾對其多有指導和幫助。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不僅體現出錢學森個人不忘故人當年之照拂的感恩念舊,也足可見錢氏家族重視德育的門風素養和家教傳承。
正是因為父親以身作則所傳授的人生之道,錢學森在面臨是選擇美國的優渥物質條件和個人錦繡前程,還是選擇回國後的艱苦條件和艱巨任務的時候,才能不顧一己之私利,寧可遭受圍追堵截和冤獄軟禁也要存報國理想、全民族大節,並最終為新中國創造了奇蹟,從而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格局和歷史發展,像祖先那樣保國安民,成為億萬人的英雄和楷模,也續寫了整個家族的傳奇史詩。
反觀與錢學森同一歷史時期的,同樣具備蓋世才華的一些科學家,卻因服務於納粹,壞掉了做人的根本,其絕世本領不過用於製造毀滅一切的戰爭機器。他們終因德行有虧,有些成為戰犯身敗名裂,即使未受懲罰的,也終不免遺臭萬年。
這些年來,每每有境內外媒體報導,因為不會處理嫉妒或失望等情緒問題,門門全優的中國學生在外國高校持槍殺人、自殺,更有成績優異的學生投毒殘害同門或乾脆揮刀亂斬,血濺校園。在對這些學生的口誅筆伐中,也有一些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有的的確振聾發聵,比如,有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再沒有培育出什麼大師級的人物,令我深有感觸。
的確,每年數理化奧林匹克獎牌我們都幾乎包攬,各類考試全優滿分的學生不知有多少,可是這些人又有多少能成為真正創造歷史,造福民眾的大家?應試教育不知扼殺了多少自由靈魂對未知的探索。因此小兒少年貪玩逃課之際,我竟沒有以樂羊子妻停機之德勸喻向學的動力了,這正是最為可怕之處。
竊以為,若要培養出錢學森這樣真正的大師級人物,須得提供真正深厚的沃土給幼苗,讓它深深紮根,緩緩生長,儘量吸收營養,才能有朝一日看到參天大樹的茁壯。而揠苗助長、填鴨催肥之術,終會消化不良,搞不好還會適得其反。然而當前在升學壓力(這往往給學校和老師帶來追求還是犧牲效益的選擇困難)和就業壓力(這給父母和孩子帶來的是理想與現實的選擇困難)面前,太多人屈服了,忘記了人性的本真,拋掉了教育的根本,追逐著某些片面的成就,其實透支的是整個民族的未來。
前不久,小兒母校清華附中迎來百年校慶,一時間傳為盛事。眾人皆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但若要堅持做到,實屬不易。我固然慚愧自己當年藉口忙於工作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卻又慶幸妻子並非“虎媽”,能讓兒子依其天賦,自由發展,對其個人愛好予以鼓勵而不加鞭笞;結果他反倒成為該校百年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一級西洋樂器藝術特長生。我更要慶幸這所老牌名校教育有方,強調德育,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就要求學生自己把德育和智育的關係擺正,要做到道德為先,努力把自身修養做好,以便在將來肩負起成為中流砥柱、造福社會的重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才培養關係的不僅僅是一流高等教育建設的大計,更是民族富強、大國復興、國人夢想成真的動力源泉。以錢學森之成才之道為鑑,每一個學子的德智均衡,每一個家庭的門風薰陶,每一所學校的立德樹人,看似涓涓細流,最終卻將匯聚成大江大河,給民族血脈的奔騰不息和發展壯大帶來源源不絕的巨大推動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此筆者惟願讀者諸君從自己一人、一家做起,共同做好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若此,躋身世界高等教育強國,讓全民族共享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將不再是夢想。

創作背景

該作品由新華網於2015年11月12日發表。

作者簡介

厲聲教,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他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領土、邊界問題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與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他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點名肯定與兩次接見。他為國家的外交和國際法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竭盡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
打造高等教育強國,何為關鍵所在?
厲聲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