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碗花花(草藥)

打破碗花花(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打破碗花花(學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是毛茛目毛茛科銀蓮花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分布於四川、陝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雲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浙江(天台山);傳入日本後成為歸化種

植株高30-120厘米。根狀莖斜或垂直,通常為三出複葉,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花葶直立,聚傘花序2-3回分枝,有較多花,萼片5,紫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花葯黃色,橢圓形,花絲絲形;心皮約400,聚合果球形,瘦果長約3.5毫米,有細柄,密被綿毛。7月至10月開花。

打破碗花花學名中的拉丁文種加詞“hupehensis”來自於其模式標本採集地——中國湖北羅馬字母拼寫變體(Hupeh)。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打破碗花花
  • 拉丁學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
  • 別稱:湖北秋牡丹、大頭翁、山棉花、秋芍藥、野棉花
  • 二名法:Anemone hupehensis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毛茛目 Ranales
  •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 亞科:毛茛亞科 SUBFAM. Ranunculoideae
  • :銀蓮花族 Trib. Anemoneae
  • :銀蓮花屬 Anemone
  • :打破碗花花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陝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雲南東部、廣西北部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與近似種區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株高(20-)30-120厘米。根狀莖斜或垂直,長約10厘米,粗(2-)4-7毫米。基生葉3-5,有長柄,通常為三出複葉,有時1-2個或全部為單葉;中央小葉有長柄(長1-6.5厘米),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4-11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不分裂或3-5淺裂,邊緣有鋸齒,兩面有疏糙毛;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3-36厘米,疏被柔毛,基部有短鞘。
打破碗花花(一)打破碗花花(一)
花葶直立,疏被柔毛;聚傘花序2-3回分枝,有較多花,偶爾不分枝,只有3花;苞片3,有柄(長0.5-6厘米),稍不等大,為三出複葉,似基生葉;花梗長3-10厘米,有密或疏柔毛;萼片5,紫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2-3厘米,寬1.3-2厘米,外面有短絨毛;雄蕊長約為萼片長度的1/4,花葯黃色,橢圓形,花絲絲形;心皮約400,生於球形的花托上,長約1.5毫米,子房有長柄,有短絨毛,柱頭長方形。
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5厘米;瘦果長約3.5毫米,有細柄,密被綿毛。7月至10月開花。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雲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浙江(天台山)。模式標本采自湖北。由於打破碗花花早期傳入日本栽培,後來也成為了當地的野外歸化種。

生長環境

喜生與海拔400-1800米間低山或丘陵的草坡或溝邊。

與近似種區別

打破碗花花與大火草 A. tomentosa 和野棉花 A. vitifolia 極為相近。與這二種的區別主要在於葉的毛被特徵方面。本種的葉背面有稀疏的毛,而其他二種的葉背面則均密被白色絨毛。本種的葉的分裂程度變異很大,或全部為三出複葉,或同時有三出複葉和單葉,或全部為單葉,在為三出複葉時,與大火草更為相似,在為單葉時,則與野棉花更為相似。大火草的基生葉通常為三出複葉,而野棉花的基生葉則全為單葉,這是二種的不同處,但在大火草,有時在基生葉中有1-3個三出複葉,這情況更說明這二種的親緣關係是非常近的。大火草和野棉花的萼片內面呈白色或帶淡粉紅色。在打破碗花花這個種中,分布區 位於海拔較高地帶的水棉花 A. hupehensis f. albs 的萼片顏色與這二種相同,而分布區位於較低海拔地帶的打破碗花花的萼片則呈紅紫色。但在二者分布區的過渡地區生長的類型,在萼片顏色上發現有過渡情況,這說明在這種中,水棉花可能是較原始的類型。

主要價值

根狀莖藥用,治熱性痢疾、胃炎、瘧疾等症。全草用作土農藥,水浸液可防治稻苞蟲、稻螟、棉蚜、菜青蟲、蠅蛆等。)。
【類 別】全草
來源:為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以根、莖、葉或全草入藥。野生品夏秋採摘,栽培品栽後第二、三年,6~8月花未開前,採收全草和根、莖、葉,分別曬乾或鮮用。
採制:夏、秋季莖葉茂盛時採挖,除去泥沙。洗淨、切片,曬乾。
藥材:乾燥根呈長圓條形,彎曲,長短不一。外表暗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紋,並有突起的小根及根痕。根頭部較粗,殘留乾枯的葉柄,密生灰白色茸毛。質脆,斷面纖維性,淡黃棕色,有棕色射線。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根及全草含白頭翁素(anemonin)和三萜皂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甙、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以及齊墩果酸。
【性味歸經】苦辛,涼,有毒。歸脾;胃;大腸經,莖、葉:苦、辛,溫。有大毒。根:苦,溫。有毒。
①《陝西中草藥》:“苦,涼,有小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中藥化學成分】根及全草含白頭翁素(anemonin)和三萜皂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甙、齊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以及齊墩果酸。
功用主治:全草搗爛投入糞坑或污水中,殺蛆蟲孑孓。莖、葉:殺蟲;治頑癬。化積,消腫,散瘀。治頑癬、禿瘡,瘧疾,小兒疳積,痢疾,癰癤瘡腫,瘰癧,跌打損傷。
①《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消腫散瘀,消食化積,截瘧,殺蟲。治頑癬,禿瘡,癤瘡癰腫,無名腫毒,瘧疾,痢疾,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跌打損傷。”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消腫散毒。治跌打損傷紅腫,瘰癧瘡毒,痢疾腹瀉。”
根0.5~2錢;莖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絞汁搽患處。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陝西中草藥》:“孕婦禁用。”
【選方】①治禿瘡:野棉花一兩,研粉,青胡桃皮四兩,共搗爛外敷。
②治瘡癤癰腫,無名腫毒:野棉花適量,搗爛外敷。
③治跌打損傷:野棉花一兩.童便泡24小時,曬乾研粉,黃酒沖服,每次五分至一錢,每日服二次。
④治瘧疾:野棉花三錢,水煎服。(選方出《陝西中草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