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砂花

打砂花

打砂花是莆田市新度鎮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誕和元宵節上演的一場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藝從明中葉一直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自古就有“火樹金花不夜天”的讚譽,於2011年11月被評為省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砂花
  • 地理標誌:莆田市新度鎮錦墩村 
  • 批准時間:2011年11月 
  • 非遺級別:福建省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活動時間:正月初九玉皇誕和元宵節 
技藝簡介,表演儀式,

技藝簡介

打砂花是莆田市新度鎮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誕和元宵節上演的一場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藝從明中葉一直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自古就有“火樹金花不夜天”的讚譽,於2011年11月被評為省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砂花
錦墩村坐落於“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的南洋平原。當地百姓稱,早在清康熙年間,錦墩就是著名的“鑄造之鄉”。在過去,這裡多生產犁頭、鋤頭等農業生產用具。據說匠人們在冶煉和鑄造時,看到鐵錘與軟化的砂鐵撞擊後濺出熾熱飛花,便從中獲得了靈感,發明了獨特的“壺山砂花”。於是,這種本是勞作附屬物的“砂花”,立刻主宰了鄉民業餘娛樂的場合,成了最耀眼的存在。

表演儀式

“壺山砂花”作為一種隆重的“迎神”儀式,當夜會在當地宮觀祥雲殿前的廣場上表演。金色的鐵水從表演者手中的竹片裡飛濺而出,在雨夜中劃出一道金黃的弧線,濺起萬朵金花,“火樹金花”的壯美場景引得在場觀眾連連驚呼。
表演時,老藝人得先架起一座爐,利用高溫將白砂粉冶煉成鐵水,再用特質的竹片潑灑在荔枝樹或榕樹的杈枝葉上,通過鐵水和枝葉的相互撞擊,製造出和煙花一樣耀目的光影。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總體而言,它涉及的工具多且成本高,故表演並非時時可見,比較難得。當然,它對表演者也有嚴苛的要求——不僅需要他們有足夠的勇氣,還得不怕燙。更特別的是,經“砂花”拋撒的老樹,不僅枝葉無損,還反倒有除蟲的好處。據說這些經“打砂花”表演的樹木,長勢往往一年更比一年好,非常神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