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簡介
2007年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34萬畝,糧食總產量1456噸,其中夏糧156噸,秋糧1300噸,油料279噸,水果產量320噸,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8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68元。
特殊地理條件,紅棗成為該鄉的主導產業,所生產的紅棗個大肉厚,甘甜無蟲,2007年
乾坤灣6180畝有機紅棗園獲得國家環保總局有機產品轉換認證,2008年力爭取得有機產品認證。
歷史概況
鄉政府駐望海寺,1956年5月設人民公社,駐馮家山村,1961年8月建打石腰人民公社,公社機關不久遷至望海寺,1984年12月改制為鄉。
自然概況
區位
打石腰位於縣城西,東臨芝河鎮,南毗閣底鄉,北界
南莊鄉,西與陝西省延川縣隔河相望,總面積111.01平方公里,境內梁峁溝壑遍地棗樹,秋後棗熟季節,滿地紅果,可供來客品嘗。
氣候
全鄉居半乾旱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2,年降雨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0天左右,年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份,據資料記載為零下22.5,年最高氣溫在7月份,特別是在河會裡,直地里兩個村的沙灘上,據資料記載極端最高37.8,年無霜期194天左右。
行政區劃
全鄉轄八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42個自然村。
1.鄉組織情況
鄉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有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14人,有一般工作人員22人。
2.鄉政府下設有:計畫生育服務所、鄉衛生院、林業工作站、鄉獸醫站、水利水保工作站,鄉農業科學技術站、鄉統計工作站,鄉中學、鄉中心國小、縣直單位派駐鄉里的單位有:電管站、糧站、信用社等單位。
3.八個行政村:於家窪村、郭家山村、李家垣村、馮家山村、馮家窪村、鄭家垣村、馬家嶺村、辛舍果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365
|
男
| 2778
|
女
| 2587
|
家庭戶戶數
| 124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365
|
家庭戶男
| 2778
|
家庭戶女
| 2587
|
0-14歲(總)
| 1862
|
0-14歲男
| 989
|
0-14歲女
| 873
|
15-64歲(總)
| 3273
|
15-64歲男
| 1663
|
15-64歲女
| 1610
|
65歲及以上(總)
| 230
|
65歲及以上男
| 126
|
65歲及以上女
| 10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206
|
資源概述
該鄉1232戶,5688人,有農村勞動力1681人,其中女勞動力672人。全鄉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質顆粒結構好,土層厚而肥沃,以黃土和沙土為主,所產紅棗皮厚核小,甘甜有味,遠銷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於家窪村是全縣有機紅棗基地,2003年郭家山建設2000畝紅棗基地,2004年墓園建設千畝紅棗園,2005年崖頭建設3000畝核桃基地,2006-2007年屬步里建設5520畝紅棗基地,使全鄉紅棗達到182萬株,人均達到350株。除此之外,還可以種植小麥、玉米、豆類、穀子、高粱、葵花等農作物。
望海寺景區在打石腰鄉境內,寺廟距縣城24公里,位於一個小山包上,占地近六百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僅存三個建築,院裡有幾棵百年以上的古柏樹,還曾有丈八佛。一是魁星樓,方形兩層,下為石拱,上為磚木小閣,造型特別;二是無名殿,屋頂長有古柏,牆壁八百羅漢彩繪較精美且保存完好,地面還有一塊清代石碑;三是龍王廟。
乾坤灣 奔騰不息的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出發,匯聚百川,一路走來。當它一路咆哮來到永和縣河澮里村這個地方時,面對懸崖,突然掉頭向西,然後折向東南,回到與第一次拐彎成直線的地方,這時,它一反常態,不再勇往直前,而是衝波逆折,回頭衝擊留在身後的山崖時,在將要穿透山崖時,又戛然而止,調過頭來,滾滾向南,形成了320度的“S”形奇特大灣,這個灣就是乾坤灣。?乾坤灣是黃河無數河灣中最優美的一個灣。這裡河抱著山,山抱著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陰一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趣無限,奧妙無窮,勾勒出一幅山水和諧共生的絢麗畫卷。
乾坤灣是黃河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一個灣。傳說我們的老祖先三皇之一伏羲曾端坐在這個灣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景悟道,激發靈感,發現和悟出許多新的現象和道理。他將這個奇特的大灣模擬成陰陽魚,又將四個方向的標誌物和八種符號畫在一張圖上,創立了太極八卦學說,開創了華夏文明先河。
經濟發展
打石腰鄉是全縣紅棗生產鄉,所產紅棗占全縣?以上,全鄉共有紅棗樹182萬株,人均350株,穆家腰、靳家山兩個村作為紅棗管護示範村,帶動全鄉紅棗管護上檔次上水平,使全鄉鮮棗產量突破1600萬斤,占農業總收入的85%以上,全鄉存欄大牲畜1702頭,湧現出養羊、養雞、養豬等各類畜牧專業戶150戶,中藥材種植40戶。
交通 全鄉8個村委,7個村委全部通車,交通狀況良好,李家垣通村油路在鄉政府組織下,於2007年全部完成。
教育 全鄉有全日制寄宿制中國小各一座,農村國小五座,在校生185人,教師27人,九年義務教育率達到100%。
衛生 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農村醫療所8所,鄉中心衛生院有專職醫生5人,每年接受病人2300人。
文化 全鄉48個自然村全部通了電,96%的農戶購買了電視電話、行動電話全鄉擁有4830部、農村國小遠程電化教育、農村黨支部網路電化教育基本普及、新型農民培訓落實五個村委,受訓人達到800人,
民營經濟 建立了政府領導成員聯繫民營企業制度,落實了民營經濟有關發展政策,為全鄉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全鄉共建烤房67座,新建30萬元以上產值企業7個,50萬元以上產值企業2個,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978萬元,給鄉鎮經濟帶來了活力,同時也使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找到工作。
經濟結構調整 為了突出打石腰鄉紅棗主導產業的地位,打造“紅棗第一鄉”的品牌,充分發揮該鄉發展紅棗的特殊優勢,建設以馮家窪為中心的2萬畝紅棗基地工程,力爭鮮棗產量突破2000萬斤,建設以於家窪為中心的6180畝有機紅棗基地,力爭十一五期末全鄉紅棗全部獲得有機認證。
重點企業
籌備建設紅棗深加工包裝行銷公司,對全鄉紅棗進行烘烤、熏乾、儲藏、保鮮等,充分發揮紅棗協會的作用,確保鄉紅棗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品嘗品,藉此進入國際市場。
著名人物
1.先進人物
李讓應(1967-1979),男,打石腰鄉李家畔人,其中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其父英勇無私精神薰陶下,讓應自幼大公無私,樂於助人,1979年8月6日上午,李讓應相隨小夥伴到黃河邊拾柴時為救兩個落水小孩,不幸犧牲,年僅12歲,1948年7月,中共臨汾地委、臨汾行政公署、共青團山西省委分別授予李讓應“少年英雄”和“優秀少先隊員”的光榮稱號,號召全省少年兒童向李讓應學習。
李景春(1907-1981)字子行,打石腰河會裡村人,幼年在本村讀私塾,民國14年(1925)從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完全科畢業後,在本縣城關完小任教員,民國16年7月入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第二期炮兵科學習,就業後在陸軍炮兵團觀測隊,新中國建立後退休。
2.歷史人物
李炳光,打石腰鄉李家畔村人,民國34年(1945)生,解放永和縣城時犧牲。
段增福,打石腰鄉劉家腰人,民國14年(1925)生,民國33年參加二十三旅六十九團一營機炮連,民國36年在襄汾縣張禮戰役中犧牲。
蘇全平,打石腰鄉劉家山村人,民國13年(1924)生,民國35年參加新四軍,在十四團當戰士,36年失蹤。
任玉孩,打石腰鄉於家窪村人,民國6年(1917)生,民國35年參加石永游擊隊任通信員,民國36年在靈石縣羅卜村戰鬥中犧牲。
蘇全和,打石腰鄉劉家山村人,民國13年(1924)生,民國38年參加一軍三師八團二營,是年10月失蹤。
李雙旺,打石腰鄉鄭家垣村人,民國15年(1926)生,民國37年參加革命,1951年3月失蹤。
黃清章,打石腰鄉黃家嶺村人,犧牲時間不祥。
3.縣級正職以上幹部
李剛,打石腰鄉鄭家垣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生,民國25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遼寧省錦州市委書記,遼寧省人民政府顧問。
黃金銑,打石腰鄉黃家嶺村人,民國21年(1932)生,民國36年參加工作,曾任新疆石油化工總廠退管處黨委書記。
賈昌德,打石腰鄉河會裡村人,1952年生,1970年參加工作,湖北省鹹寧地區個體勞動者協會秘書長。
李培學,打石腰鄉河會裡村人,1956年生,1974年參加工作,北京鐵路局臨汾分局機務段黨委書記。
4.省級以上勞動模範
段生聯,男,打石腰鄉打石腰村人,1988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先進工作者。
馮金喜,男,打石腰鄉馮家山村人,1991年獲全國貧困地區推廣農業新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
黃直平,男,打石腰鄉黃家嶺村人,1991年獲全國貧困地區推廣農業新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
段忠聯,男,打石腰鄉馮家窪村人,1982年在永和中學工作,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
段增榮,男,打石腰鄉馮家窪村人,1982年在打石腰供銷社工作,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
5.高級知識分子
黃清泉,打石腰鄉黃家嶺村人,民國16年(1927)生,曾任太原西山礦務局高級工程師。
李世忠,打石腰鄉河會裡村人,民國19年(19830)生,曾任永和中學高級教師。
馮興紅,打石腰鄉馮家山村人,民國23年(1934)生,曾任石化工部第二設計院醫院副主任醫師。
劉蘭香,女,打石腰鄉河會裡村人,民國25年(1936)生,曾任永和縣婦幼保健站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