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梁山鑼鼓

打梁山鑼鼓

打梁山鑼鼓是一種傳統打擊樂。以鑼、鼓、鈸、馬鑼、鑔子等五種打擊樂器組合演奏。據《達縣誌》記載,鼓起指揮作用,有正常音點、花叩滾奏、雙打拍等打法;鑼助鼓布陣撥亂,領奏掖勁;鑔子則“順水推舟” 或“填空嵌花”;包鑼顯點配音,馬鑼裝飾音韻;銅鈸增添色彩,渲染氣氛。曲牌眾多,如《紅繡鞋》、《半邊月》、《雙飄帶》、《奪五子》、《金銀燈》等,不下百種。演奏風格多樣,如《過街》之熱鬧,《麼二三》、《龍起水》之優美,《鴉雀口》、《檐老鼠爬坡》、《鷂兒展翅》之幽默風趣等等,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傳統戲曲音樂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梁山鑼鼓
  • 地區:梁山縣
  • 性質打擊樂
  • 曲牌:《紅繡鞋》、《半邊月》
  • 屬性:傳統民俗文化
傳統影響,語源,

傳統影響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影響遠達長江中下游的黃梅戲、弋陽腔、楚劇和四川的川劇。民間還有專記錄鑼鼓樂譜的,被叫作“鑼引子”。明洪武四年(137 1),當時的開江叫新寧,被撤縣而併入梁山縣,10年後復設縣治。清康熙七年(1668),縣內因人煙稀少,遂併入梁山縣。直到60年後的雍正七年 (1728),又才獨立設縣。先後兩次合併,使兩縣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影響深遠。

語源

從語源屬性上看,“打梁山鑼鼓”應與“吊起鍋兒當鐘敲 ”有意象上的前後聯繫。“打梁山鑼鼓”指不考慮計畫糧食生產,到來年開春,就只有餓著肚子鬧玩藝兒。俗語:鑼隨鼓轉,客隨主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