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排斧和拉糧船,是兩種直接從運河民俗生活中演化而來的藝術。前者是由造船習俗中而來,後者由漕運習俗中而來;前者成為一種敲打音樂,後者成為一種民間舞蹈。打排斧,俗稱捻船。是運河岸邊排船工匠由勞動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敲打音樂。工匠經若干工序將船排好,木工活基本完成,便要進行捻船填縫了。捻船,就是為船下水後防漏水,要將船板與船板之間的縫隙用斧鑿把船膩子砸進去。捻船工作量不小,為鼓舞士氣,消除捻船時單調聲響給人的厭倦,捻船工匠們統一行動敲打成一種音樂———打排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排斧和拉糧船
- 地理標誌:濟寧市
打排斧和拉糧船,是兩種直接從運河民俗生活中演化而來的藝術。前者是由造船習俗中而來,後者由漕運習俗中而來;前者成為一種敲打音樂,後者成為一種民間舞蹈。打排斧,俗稱捻船。是運河岸邊排船工匠由勞動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敲打音樂。工匠經若干工序將船排好,木工活基本完成,便要進行捻船填縫了。捻船,就是為船下水後防漏水,要將船板與船板之間的縫隙用斧鑿把船膩子砸進去。捻船工作量不小,為鼓舞士氣,消除捻船時單調聲響給人的厭倦,捻船工匠們統一行動敲打成一種音樂———打排斧。
打排斧的樂器,實際上就是捻船用的工具,即斧、鑿。演員也即捻船的工匠,人數不限,根據船的大小,或十數人或數十人。演員圍船體而坐,一手持斧,一手握鑿;領號人則於船底中部釘一鐵釘,用錘敲打,以為號令。領號聲起,眾人諧合。打排斧曲牌多樣,因人而異。常見的有《鳳凰三展翅》、《老虎大齔牙》、《獅子大偎窩》等。“乒乒乒,乓乓乓,桌球桌球,乒桌球乓……”,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把船膩子捻進去,剔出來,剔進去,又捻出來。斧鑿的鏗鏘聲,船體的共鳴聲,自然渾成節奏鮮明、清脆動聽的樂曲。一家捻船,周圍數百米都可以聽到打排斧的曲調聲。打排斧還常常引來數十乃至數百人助興尋樂的漁民,有的情不自禁也操起斧鑿加入行列,自尋快活。拉糧船,是流行在微山、魚台運河岸畔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飾縴夫的演員摹仿於運河中拉漕船的習慣動作,隨著打擊樂起舞。此舞,由起航、航行、闖閘、闖灘、搏擊、靠岸、歡慶等七個段落組成。所表現的拉糧船的生活情景,驚險生動,動作粗獷,很具觀賞性。拉糧船的表演者,舊時常與端鼓腔藝人聯袂出演於各漁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