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哏

打哏

——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最早,打哏是用兩塊“錢板”打。錢板是木製的,類似搓板兒,只是槽深一些,專門用於放銅錢。早期藝人撂地演出,將錢板放在桌上收錢用,也在表演中充當道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哏
  • 分類:相聲名詞
  • 所用材料:錢板
  • 作用:取悅觀眾
相聲術語,文哏和打哏,

相聲術語

木頭錢板雖不大,可要真狠狠來一下誰也受不了。不過,藝人沒那么傻,他們用的錢板是特製的,打在頭上既不疼,又特別響,能得到很好的視覺和聽覺效果。
上世紀30年代以後,銅錢的絕跡使錢板成了歷史。藝人們用扇子代替錢板打腦袋。當然,扇子也是經特殊加工的,同樣能達到不疼又響的效果。
要是演出時發現扇子沒加工怎么辦?沒關係,就把扇子打開一點,用露出的扇面打。當然,離得近的觀眾會看出來,但是現在的觀眾都明白,本來也不是真打,無所謂。早年有很多觀眾,看這么打不過癮,還要求藝人合上扇子狠狠打。
打在頭上的部位也有要求。老先生說,要打人頭頂兩側有稜角的部位,因其堅硬。我分析這也是早期撂地演出留下的遺風。因為那時可能打得更狠,一定要找好地方。現在用的是扇子而不是錢板,觀眾也不接受太過感官刺激的表演,所以一定要打頭頂兩側的這個規矩,基本上也沒人提了。
不但打人要求會打,就是挨打也要會挨。像《口吐蓮花》這種捧哏很“吃重”的節目,包袱能不能響,全憑捧哏挨打時的表演決定。又要表現出疼,還要讓觀眾看著不瘮得慌、覺得可笑,這才算到了最高境界。

文哏和打哏

說相聲是兩個人,主說的叫逗哏,輔助的叫捧哏,郭德綱就是逗哏,于謙就是捧哏。文哏和打哏、鬧哏是表演風格,文哏在傳統來說可能認為更文一點的段子。
逗哏,捧哏是兩個名詞,作為這兩個人來說專有的名詞。文哏、打哏等等這些東西是相聲的風格,文哏相聲在過去比如批三國、批水滸、對春聯、八大文學,以詩詞歌賦文字形式呈現的相聲東西就是文哏,打哏就是打腦袋,倫理哏是互相的在倫理上占便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