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馬尾杉(打不死)

華南馬尾杉

打不死一般指本詞條

華南馬尾杉為石杉科馬尾杉屬植物,屬於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省份。

華南馬尾杉的全草可入藥,性味苦,涼。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還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四肢麻木、咳嗽、氣喘、尿路感染。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華南馬尾杉
  • 拉丁學名: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 (Ching) L. B. Zhang
  • 別稱:柄葉石松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石松亞門 
  • 石松綱 
  • 石松目 
  • 石杉科
  • 馬尾杉屬
  • :華南馬尾杉
  • 分布區域江西、廣東、香港、廣西、四川等地區
  • 種間區別:本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基本資料,藥理功效,中藥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中型附生蕨類。莖簇生,成熟枝下垂,2至多回二叉分枝,長20-70厘米,主莖直徑約5毫米,枝連葉寬2.5-3.3厘米。葉螺旋狀排列。營養葉平展或斜向上開展,橢圓形,長約1.4厘米,植株中部葉片寬大於2.5-4.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明顯的柄,有光澤,頂端圓鈍,中脈明顯,革質,全緣。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略細瘦,非圓柱形,頂生。孢子葉橢圓狀披針形,排列稀疏,長7-11毫米,寬約1.2毫米,基部楔形,先端尖,中脈明顯,全緣。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2瓣開裂,黃色。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陰濕岩石或樹幹上,海拔100-700米。
華南馬尾杉華南馬尾杉

分布範圍

產慶元、樂清、泰順,分布福建、江西、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和浙江。
我國特有種,產江西、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附生於海拔700-2000米的林下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廣西興安。

繁殖方法

常見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組織培養等幾種方法,其中小面積生產可採用分株法,規模化生產通常採用組織培養。分株繁殖一般於春季結合換盆時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需要將一株分成數株,每株帶有根和葉。 分株時要小心,切勿損傷生長點,儘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和根,按原來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要求,一年四季皆可進行。
栽培的基質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製。

栽培技術

1.光照 處於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
2.澆水 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並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後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萎蔫的葉子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
3.溫度 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可適應的最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4.施肥 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色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施肥應薄施、勤施,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病害管理
常見病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1.灰霉病 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2.立枯病 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後,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主要價值

基本資料

【藥 名】:華南馬尾杉
【拼 音】:HUANANMAWEISHAN
【來 源】:為石杉科植物華南馬尾杉的全草。
【功 效】: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主 治】: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四肢麻木、咳嗽、氣喘、尿路感染。
【性味歸經】:苦,涼。入肺,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別 名】:柄葉石松(《峨眉藥用植物志》)、桫樹千念、打不死、石松柏(廣西)、麂子草、虱子草(四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拉丁名】:Phlegmariurus fordii (Bak) Ching-Bak
【考 證】:始載於《雲南植物研究》。
【植物形態】:附生植物,莖柔軟下垂,長20-30cm,多回二叉分枝。葉革質,螺旋狀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狀;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1.5cm,寬3-4m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全緣;主脈明顯。孢子囊穗較營養葉部分略細瘦,頂生;孢子葉橢圓形或披針形,長4-6mm,寬約1mm,基部楔形,先端漸尖,全緣;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圓腎形,黃色。

藥理功效

華南馬尾杉的全草,性味苦,涼。歸經入肺,肝二經。主治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四肢麻木、咳嗽、氣喘、尿路感染。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內服用9一15克,水煎服。

中藥化學成分

含千層塔萜烯二醇、托何醇、千層塔稀三醇、雙表千層塔萜烯二醇(diepiserratene 一diol). 21一表千層塔萜烯二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