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馬魯丁

扎馬魯丁

扎馬魯丁,又譯作札馬魯丁,西域波斯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天文曆法學家,以製造天文儀器及編纂曆法和地誌聞名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馬魯丁
  • 外文名:جمال الدين
  • 別名:札馬魯丁、扎馬剌丁、札馬剌丁
  • 國籍:蒙古帝國
  • 職業:天文學家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在北京設觀象台
    創製出7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編纂《至元大一統志》
  • 代表作品:至元大一統志
簡介,生平,貢獻,評價,

簡介

扎馬魯丁是西域人。天文學家,生卒年不詳,以製造天文儀器及編纂曆法聞名於世。元世祖繼位初,任職司天台,1267年(至元四年)進萬年曆,頒行全國,同年在元大都(今北京)設觀象台,並創製渾天儀等7種天文儀器,用來觀測天象和晝夜時刻,確定季節他製造的地球儀,早於德國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225年。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主持編纂全國地理圖志《至元大一統志》。扎馬魯丁畢生致力於天文歷算事業,他把波斯、阿拉伯的天文歷算科學介紹到中國,並進行新的創造,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天文儀器,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使元代中國的天文歷算科學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生平

扎馬魯丁是漢文音譯,在歷史文獻中就有不同譯法。《元秘書監志》譯作扎馬魯丁或扎馬剌丁。《元史·天文志》作扎馬魯丁。根據中國現存的史料,扎馬魯丁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到中國的。《元史·百官志六》有記載:“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征星學者扎馬魯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1271年(至元八年),元朝政府建立了回回司天台,任命扎馬魯丁為提點(台長),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曆。後來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更先進的《授時曆》時,曾參用了回回曆法(伊斯蘭曆),有了新曆之後,《回回曆》仍與之並行天下。李約瑟評價扎馬魯丁製造的地球儀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丁·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了。但是,扎馬魯丁的地球儀卻誕生於1267年,比馬丁·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中國著名氣象科學家竺可楨也曾指出:“元朝的時候,我們的天文學和曆法,從西域各國吸收了不少經驗。而這些經驗的吸收,正是在扎馬魯丁這樣的天文學家的努力下完成的。”

貢獻

忽必烈繼位後,札馬魯丁任職於司天台,主持制定《萬年曆》。1267年(至元四年),他依據伊斯蘭教曆法撰著《萬年曆》,由忽必烈頒行天下,在元代一直為人民所採用。同年,他在元大都(今北京)設觀象台,並創製出7種天文觀測儀器:
①咱禿哈喇吉(波斯名,漢譯為渾天儀、多環儀),是用來觀測太陽運行軌道的儀器;
②咱禿朔八台,漢譯為方位儀,是觀測星球方位的儀器;
③魯哈麻亦凹只,漢譯斜緯儀,是用來觀測日影,定春分、秋分的儀器;
④魯哈麻亦木思塔余,漢譯平緯儀,觀測日影,定夏至、冬至的儀器;⑤苦來亦撒馬,漢譯天球儀,或譯為渾天圖,即天文圖像模型;
⑥苦來亦阿兒子,漢譯地球儀
⑦兀剌都兒剌不定,漢譯觀察儀,今譯為星盤,觀察晝夜時刻的儀器。這些儀器設計巧妙新奇,準確精密,反映了回回天文學的研究達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他製造的地球儀,是我國第一架地球儀,在地學上體現了一個環球思想,也促進了中外天文學方面的交流。1271年(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將上述回回天文儀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札馬魯丁為提點(相當於今台長),職責是用西域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曆。這裡成了13—14世紀中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後來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更先進的《授時曆》時,曾參用了回回曆法,有了新曆之後,《回回曆》仍與之並行天下,僅1328年官府印製出售的《回回曆》就達5257冊之多。札馬魯丁等人傳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歷》48部、《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曆法段數》7部等回回天文書,也都是郭守敬的重要參考資料。
1273年(至元十年),扎馬魯丁又被任命為秘書監事,秘書監的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家收藏的歷代圖籍和陰陽禁書,從事皇帝特命的撰述任務等。而元代的司天台則因工作關涉皇家機密,故也被劃為秘書監管轄。他領導下的秘書監,引進了許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天文學、數學、星占學等方面的圖書、儀器,其中著名的有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等著作,還有大量的阿拉伯地圖等,成為當時中國與阿拉伯進行科學文化交流的中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扎馬魯丁升任集賢大學士,成為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官階為從二品。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求隱賢,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
除天文研究外,扎馬魯丁還推動了中國地圖測繪技術的發展。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接受了扎馬魯丁提出的編纂全國地理圖志的建議,這項工作在扎馬魯丁的領導下進行,經過15年的努力完成了總計483冊755卷本的全國地理圖志,即著名的《元大一統志》,後又補充了雲南、甘肅、遼陽等地,於1303年(大德七年)完成,共1300卷,該書在後來的戰亂中散佚。當時,元王朝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原有宋、金、元地圖遠遠不夠,急需擴充西征疆域的資料。為此,扎馬魯丁以原朝廷收藏的漢文地圖為主,又增加了他從西域帶來的大量地圖資料。該項巨大工程不僅包括各個地域行省的地理資料,還包括歷史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眾多方面內容。在扎馬魯丁領導下,擴充了當時中國版圖的地理知識,並首次引進了阿拉伯製圖技術。《元大一統志》是我國古代編纂的第一部規模巨大的全國地理總志,其內容之翔實,卷帙之浩繁,前所未有,對元、明兩代中國製圖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評價

扎馬魯丁是把伊斯蘭教天文曆法較全面介紹給中國的第一人,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札馬魯丁等人傳入中國的阿拉伯世界的學術文化也是廣泛的,包括天文、數學、化學、力學、醫藥、地理、哲學等諸多方面。如《四擘算法段數》(數學書)、《忒畢醫經》(醫書)等,其中《四擘算法段數》十五部,據考可能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漢文譯本,還有《諸般算法段目儀式》(即《幾何學書》)等典籍的傳入,使中國數學在元代得以突飛猛進,填補了中國算學之一大空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