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38.00畝(其中:水田2,046.00畝,旱地2,892.00畝),人均耕地2.75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68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8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麻竹、茶葉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23.00畝。沒有天然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村內沒有路燈。全村有426戶通自來水,沒有出現飲水困難的情況。有42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77.0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1戶(分別占總數的 70.15%和46.17%)。
該村到城子鎮道路為土路與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2.00公里。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45輛,拖拉機132輛,機車1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96.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8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沒有出現飲水困難的情況。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9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33.00萬元,占總收入的82%;畜牧業收入9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80頭,肉牛169頭,肉羊62頭,雞鴨8109隻);運輸業收入1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林業收入9.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0%;其他收入37萬元,占總收入的4.15%。農民人均純收入2254.00元,農民收入以水稻、甘蔗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水稻,主要銷售往隴川縣內、雲南省內及省外。2009年甘蔗水稻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3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2%。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計畫大力發展麻竹、西南樺等產業。
人口衛生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現有農戶426戶,共有鄉村人口1796人,其中男性995人,女性801人。其中農業人口1792人,勞動力1077人。該村以漢族、景頗族為主(是漢族、景頗族混居地),其中景頗族884人,漢族881人。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6人,參合率1446%;享受低保1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84戶,占農戶總數的46.93%。
文化教育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2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254人,距離鎮中學12.00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5人,其中小學生254人,中學生111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基層組織
根據“雲南數字鄉村網”資料,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 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2名。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村副主任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4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000元(人均1.70元),一事一議籌勞576.00元(勞均1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種植技術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經濟落後,無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進一步完善村組基礎設施建設,以水稻、甘蔗為支柱產業,提高單產,發展庭院經濟。
地圖信息
地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岔口--扎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