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厥冷

證名。手足厥冷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症象,又稱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有寒熱之分:寒證由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脈沉微等,治宜回陽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湯、大烏頭煎等方;熱證多因熱邪郁遏,陽氣不能通達四肢,伴有胸腹煩熱,口渴等證,治宜宣透鬱熱,方用四逆散、白虎湯、承氣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足厥冷
  • 出處:《金匱要略》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症象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傷寒溯源集》卷九:“論中或雲厥,或雲厥逆,或雲四逆,或雲厥冷,或曰手足寒,或曰手足厥寒,皆指手足厥冷而言也。”
手足厥冷,又稱厥逆,是指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的症狀。一般冷至腕、踝的稱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的稱手足厥逆。手足厥冷輕者稱手足清冷、手足不溫。
手足厥冷,在《內經》中稱“寒厥”、“四逆”。厥逆與厥則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手足厥冷:二是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厥證:三是指六經不和的證候。至《傷寒論》問世,始有手足厥冷症名。與手足厥冷同義的還有手足逆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寒、四逆厥、厥冷、手足寒等。“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這是張仲景對於手足厥冷發生機理的概括。後世醫家對於手足厥冷的認識都是根據《傷寒論》的論述而對手足厥冷進行辨證的。

中醫套用

1、常見證候
(1)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簡稱“寒厥”。手足厥冷,甚則厥逆,形寒踡臥,腰膝冷痛,或下利清谷,或骨節疼痛,舌質淡,苔薄白而潤,脈遲。
(2)熱極肢厥手足厥冷:簡稱“熱厥”。手足厥冷,無汗高熱,面赤心煩,口渴引飲,胸腹灼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厚乾燥,脈沉數或滑數。
(3)陽氣鬱阻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兼見胸脅苦滿,噯氣不舒,嘔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脈弦。
(4)血寒凝滯手足厥冷:屬“寒厥”中的一種。手足厥冷,四肢發涼,形寒身痛,得熱痛減,舌質淡紅,苔薄白滑潤,脈沉細。
(5)痰濁內阻手足厥冷:簡稱“痰厥”。手足厥冷,胸脘滿悶,喉間痰聲漉漉,或嘔吐痰涎,飢不欲食,舌苔白膩,脈沉滑有力或乍有緊時。
(6)蟲擾膽府手足厥冷:簡稱“蛔厥”。手足厥冷,上腹陣痛,嘔吐清水或吐蛔,或有煩渴,舌質淡或黯,舌苔薄潤,脈沉細或沉弦。
2、鑑別分析
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又稱“陰厥”。臨床有三種容易混淆的證候當分別。一為脾腎陽衰,陰寒內盛所出現的手足厥冷;一為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出現的手足厥冷;還有一種是陰盛於下,格陽於上所出現的手足厥冷。雖然三者的手足厥冷都是由於陽氣衰微,不能溫運四末所致,但由於陽衰的程度不同,所以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亦有所異。症見手足厥冷,惡寒踡臥,下利清谷,脈遲,為脾腎陽衰,陰寒內盛所致,治宜回陽救逆,方選四逆湯;若兼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或乾嘔,或咽痛者,為陰盛於內,格陽於外的格陽證,即里真寒外假熱,較之四逆湯證危篤,治宜逐陰回陽通脈,方選通脈四逆湯;若“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服白通湯後,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脈象隱伏不見,並見乾嘔心煩的,為陰盛於下,格陽於上的戴陽證,方選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即在白通湯中加苦寒反佐的豬膽汁、人尿,引陽藥入於陰中,使之迅速發揮回陽救逆的作用。這個治療方法即《內經》“熱因寒用”、“甚者從之”之意。
還有一種少陰病陽虛里寒證的手足厥冷,由於陽虛不達四末,寒濕凝滯,故見症為手足發涼,身疼,骨節疼痛,脈沉而不浮,治療可先用灸法,如灸關元、大椎以助陽消陰,然後用附子湯溫陽益氣,散寒化濕。
熱極肢厥手足厥冷與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前者的手足厥冷是由於外邪化熱,由表傳里,里熱過盛,陽氣鬱閉不能達於四末所形成。《傷寒論》所述的“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即是指此證而言。其辨證要點為手足厥冷與通體熱象並見(身反惡熱、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大便秘結、脈數有力、苔黃乾燥等),與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的通體一派寒象不同。雖然陽氣衰微的格陽證與戴陽證外有熱象,但面赤如胭脂,不若熱邪內郁的面色赤紅,乾嘔而煩口不渴,不若熱邪內郁的口渴引飲;特別是熱邪內郁的脈數有力、舌紅苔黃燥少津,與格陽證、戴陽證的脈微細、舌白苔薄潤迥然有別。因此治療熱極肢厥的手足厥冷,以清熱瀉火或通府瀉下為宜,方選白虎湯或大承氣湯。
陽氣鬱阻手足厥冷與熱極肢厥手足厥冷:兩者手足厥冷的發生機理都與氣機郁阻有關,但前者為正(陽)氣鬱阻,後者為邪(熱)氣鬱阻,陽氣鬱阻者為氣機不宜,陽郁於里,不能通達四肢所致,多見於外感病由表傳里的轉化階段。唯手足厥冷而不過肘、膝,由於陽氣被郁,疏泄失和,所以會出現胸脅苦滿,噯氣不舒,嘔吐下利,脈弦等木郁侮土證;熱極肢厥者多見於熱性病的極期階段,熱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具有一派實熱症狀,故不難與陽氣鬱阻的手足厥冷區別。對於陽氣鬱阻手足厥冷的治療,宜疏郁通陽,宣達氣機,方選四逆散治之。
血寒凝滯手足厥冷:乃由素體血虛,感受寒邪,以致血脈運行不利,寒邪凝於四肢而成。辨證要點為素體血虛(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沉細)與外寒侵淫(多發生於冬春季,或逢陰雨天加重)較突出。此證亦屬寒厥範疇,但較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為輕。彼證多見於疾病的危重期,其病在髒,此證與氣溫突降有明顯關係,病在於經;彼證之厥冷雖得溫暖而解,此證則得溫而見緩;在治療上,彼證重在回陽,此證重在溫經。所以治療此證,方選當歸四逆湯溫養血脈,逐寒和營。若內有外寒,兼見少腹冷痛,或乾嘔、吐涎沫,可加吳茱萸、生薑暖肝溫胃、散寒降逆,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痰濁內阻手足厥冷:乃係痰濕素盛,胸陽不得宣發所致。辨證要點為素有胸脘滿悶,喉有痰聲,口粘,或嘔痰沫,舌苔必白膩,手足厥冷常因風寒引動或惱怒而出現,若痰濁上蒙,還會伴有頭昏神迷,或狂躁不安等症。若無外因擾動,則常見手足不溫,而未至厥冷。治療宜行氣解郁豁痰,方選導痰湯;若伴神迷者,可選瓜蒂散催吐,痰去氣暢,則神清厥除。
蟲擾膽府手足厥冷:本證由蛔蟲竄擾,氣機逆亂而致。蛔蟲內伏。脾胃虛弱,常有腹部隱痛,手足不溫等症。若蛔蟲上竄,擾動脾胃,氣機阻滯,使中陽不能達於四末,遂見手足厥冷,甚而冷過肘、膝。其辨證要點為手足厥冷常隨上腹部劇痛而出現,伴有嘔吐清水或膽汁,甚而吐蛔,面色發青,身出冷汗,脈沉細或似有似無,其手足厥冷常隨腹痛緩解而回溫。本證常見於兒童,成人偶或有之。治療宜溫髒安蛔,烏梅丸治之。
手足厥冷為里證之一。一般分熱厥與寒厥兩大類,兩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熱厥常不超過腕、踝關節。除厥冷的程度有差異外,其胸腹的熱與涼,大便的秘結與下利,脈象的數與微,舌苔的黃與白等。都有明顯的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