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上接足少陰腎經於胸中,下接手少陽三焦經於無名指。經脈分布於胸脅、上肢內側中間、掌中、中指。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布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沖,左右各9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厥陰心包經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十二經脈之一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厥陰心包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心包,陰氣少的經脈。
經脈循行
本經自胸中起始,出來屬於心包絡,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窩下面。沿上臂前邊,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沖);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關沖)。脈氣由此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循字據《甲乙經》卷二及《素問·藏氣法時論》王注補)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中醫套用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可表現為下列病症:心中熱,前臂和肘部拘攣疼痛,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悸,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
本經主治“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二、手厥陰絡脈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兩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也(《靈樞·經脈》)。
手厥陰絡脈,名內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出於兩筋之間,分支走向手少陽經脈,並沿經向上聯繫心包,散絡於心繫。
其病:實證,見心痛;虛證,見心煩。可取手厥陰絡穴治療。
三、手厥陰經別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靈樞·經別》)。
手厥陰經別,從腋下三寸處(天池)分出,進入胸腹,分別歸屬上、中、下三焦,上經喉嚨,淺出於耳後,與手少陽經會合於完骨下方。
四、手厥陰經筋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及胸痛、息賁(《靈樞·經筋》)。
手厥陰經筋:起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分散前後挾兩脅。分支進入腋內,布散胸中,結於膈部。
其病症:見經筋循行部位僵滯不適,轉筋,以及胸痛或成為氣息急迫之症。
五、手厥陰腧穴
本經一側9穴,1穴分布於胸前,8穴分布於上肢內側。分別為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心、胸、胃、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心、胸、胃病常用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和大陵;治療神志病常用間使、勞宮、中沖;內關有宣通三焦,醒腦開竅,行氣止痛的功效;天池以治療胸脅痛、心肺病為主,應注意針刺角度與深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