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扁鵲心書》,綜合性醫書,3卷。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託名扁鵲所傳,故名。此書以重視經絡和針灸療法為特點。卷上介紹“黃帝灸法”“扁鵲灸法”及竇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較強調扶陽,禁用寒涼之劑。卷中論及傷寒、陰毒、勞復、喉痹、虛勞、中風等100餘種外感、內傷及臨床各科雜病。書中並附作者若干治驗,多推崇針灸療法,體現了竇氏在運用此法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卷下除續載部分病症外,“扁鵲神方”收有94方,分別介紹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當數量的方劑不見於宋以前的醫籍,並保留有我國較早的麻醉方劑—睡聖散,頗具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扁鵲心書》 
  • 作者:竇材
  • 成書年代:南宋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竇氏家族世代從醫,據《心書》序言知其曾習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等,後從師於“關中老醫”,精究《內經》,積數十年臨床經驗,著成《扁鵲心書》3卷。

流傳版本

《扁鵲心書》成書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成書後曾刊行,但原刊本大都散佚,少有流傳。至清代胡念庵(古月老人)得到此書,為其參論百餘條,胡氏去世後,其子與當時的醫學名家王琦一起將《扁鵲心書》刊行於世。現存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清刻本(1765)青蓮書屋藏板、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刻本上洋江左書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餘堂藏板、民國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民國戊辰刻本上海千頃堂藏板等版本,還被收入《醫林指月》和《中西醫學勸讀十二種》等叢書中。

作者簡介

竇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詳。《扁鵲心書》自序:“苦志五十餘年,悟得救人秘法,己十餘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過不,常慮身填溝壑,其書失傳,遂欲考訂發梓。”從落款紹興十六年(1146)推測,竇氏大約生於公元1070年。
《中國醫籍提要》及《中醫大辭典》均載竇材祖籍為山陰,今浙江紹興也,但查《浙江通志》《紹興府志》《山陰縣誌》均不載。有學者認為竇材籍貫並非山陰,《扁鵲心書·進醫書表》竇材自稱:“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黃河以北一帶地方。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縣,屬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諱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緒十年修《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藝文略》稱竇材為真定人。因此,竇材籍貫為今河北省正定市。竇材世祖隸傳於醫學,內舍相傳。早年習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孫兆、初虞世、朱肱之書,後師關中名醫,受得岐黃正術,潛心研究《黃帝內經》,並在實踐中加以套用。竇氏在五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集先師所授之法共著成《扁鵲心書》,此書充分體現了竇氏的學術思想。

書評、序言

《靈》、《素》為醫家正傳,後世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孫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師《內經》,惟采本草諸書,各以己見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則可,治大病不效矣。(王叔和、朱肱烏可與仲景同列,若雲仲景不師《內經》,試觀《傷寒》、《金匱》二書,不本《靈》、《素》之旨,寧有如是精深之論乎?)至皇甫士安、巢元方、王冰等,雖學《素問》,而不得方學之傳,亦根據前六子方法而行。此書從古至今,未得通行。餘業醫四世,皆得此法之力,而人世未深信,故難梓行。余初學醫,盡博六子之書,以為醫之理盡矣。然調治小疾,百發百中,臨大病百無二三,每悵己術之不精也。後遇關中老醫,叩余所學,笑曰∶汝學非是岐黃正派,特小技爾。只能調小 ,俟其自愈,豈能起大病哉!余即從而師之,三年,師以法授我,反覆參詳,遂與《內經》合旨,由茲問世,百發百中,再觀六子書,真兒戲耳。但師授固簡而當,意欲梓行,恐有未盡。遂將追隨先師所歷之法,與己四十餘稔之所治驗,集成醫流正道,以救萬世夭枉。後人得此,苟能日夜勤求,自能洞貫其理,以見余言非謬。至若賢良忠正,孝子仁人,再為廣布,俾天下後世,上可以救君親,下可以濟斯民。余因恐遭天譴,不敢自私,刊刻流傳,願仁者勿拘成見而屑視之,斯幸矣。
宋紹興十六年武翼郎前開州巡檢竇材謹序
奏玉帝青辭
維大宋紹興十六年丙寅月,武翼郎臣竇材奏啟玉皇上帝玉陛下。
臣聞上天好生而惡死,下民畏死而貪生,上天雖雲惡殺,但示勸懲於下民,非其人而殺之者有之。下民雖曰貪生,但歸生死於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憫下民之疾苦,故假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俞跗等,以立醫教,救人災病。歷世綿遠,屢遭兵火,其神書散亡,僅存者《靈樞》、《素問》而已,雖不盡傳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徹臟腑、刳腸、滌髓之神耳。(果能參悟《靈》、《素》,自然洞見臟腑,至於刳腸滌髓,乃後世法之巧,而用之神。惜乎此書無傳,諒亦不過一技術之妙,豈如《靈》、《素》之貫天人,晰隱顯,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為萬世理道之神書,救人之秘典哉。)後世仲景采《內經》外感風寒之旨,附以己見,定立方法,及采雜證七十餘條,集為《傷寒》、《金匱》。後之學人,鹹遵守莫敢移易。殊不知傷寒既有多證,《內經》自然該載,何必牽扯種種雜病,以為傷寒,誤人不少(果能遵循仲景之法,豈有誤人。惟後學不明其旨,妄為註解,各執己見,未免穿鑿,希冀立名,遺訛後世,將為仲景之功臣,實為仲景之罪人。千百年來,明傷寒法者有幾人哉)。嗣後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聖經,遺訛後世,且《經》云:傷寒為病身熱,熱雖甚不死。論中風曰,中五臟俞穴,則為偏風;論水脹曰,因氣為腫;論厲風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廣,後之人慾移難就易,妄為穿鑿。且舉傷寒之證,真邪相傳,真氣盛則病癒,邪氣盛則病死;陽證無死入之理,陰證害人甚速,須加灸艾,方保無虞。仲景立許多承氣湯,使後人錯用,致寒涼殺人於頃刻也。(三承氣湯惡能害人。後學不明陰陽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氣者害之耳,於仲景何尤?)
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內經》,又得皇天默授,經歷十年方得靈驗。
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觸類引申,效如影響。臣苦志五十餘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餘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過不逾,常慮身填溝壑,其書失傳,遂欲考訂發梓,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憫,保生民於仁壽之域,俾其書萬世通流,臣雖死無憾。設有一言不實,甘受天殃。若此書果益於後世,伏望神天護佑,以廣其傳。(設此重誓,以質上帝,則其立心切於天下後世可知。學人不可謂偏於從熱而忽視之,以負先生一片救世婆心。)臣誠惶誠恐冒罪以聞。
進醫書表
臣聞醫家正道,《內經》為真,《內經》言病最詳,而無治病之法,故黃帝又與岐伯撰出《靈樞》,實為醫門所最急者也。嗣後,秦越人根據《內經》旨趣,而演八十一難、九針之說,晉皇甫士安采《靈樞》之旨,撰《甲乙經》十卷,隋巢元方摘《靈》、《素》緒餘,注《內經》,又撰《病原》三十卷;唐王冰抉《靈》、《素》之旨注《內經》,撰《天元玉曆》。以上諸子皆有著作,悉師《靈》、《素》,去古法不遠。而漢張仲景不師《內經》,惟采《本草》、《湯液》,著《金匱玉函》十卷,撰《傷寒論》十卷。晉王叔和又贅其說,唐孫思邈采本草藥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經》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著述,皆宗此意。廢去針灸及丹附大藥,盡用草木小藥,盛行湯劑,以之理小疾則生,治大病則百無一活,至千百世,誤死天下蒼生。(《傷寒》、《金匱》之書,辨六氣之環轉,析神機之出入,陰陽消長之妙,虛實遞更之變,首尾貫通,絲絲入扣。至於在經俞而用針,起陷下而用灸,並觀其自敘,可謂神於師《內經》者矣。謂仲景不師《內經》,廢棄針灸,不亦冤乎。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醫,亦未宜深貶,後學當細心辨之。)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輩之過。但臣世祖隸傳於醫學,內舍相傳,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試果效,用臨大證,心竊有疑。後得上天裨我此書,更參《內經》,百發百中,始信醫有回天之功也。
所謂大病者,一傷寒,二陰疽內蝕,三虛勞痰火,四中風,五水腫,六臌脹,七脾泄暴注,八屍厥,九久痢,十脾瘧,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勞熱,十三小兒急慢驚風,十四痘疹黑斑縮陷。至於胎前產後百十種必死大證,世人莫能救療,束手待斃,良可哀哉。臣於此處訊息五十餘年,乃見正道,自古扁鵲、俞跗、倉公、華佗,皆此書也,惜不廣傳於後世。臣今盡傳此法於人,以救蒼生夭橫,伏乞陛下,大展聖裁,憫諸未世,將此書頒行天下,試之有驗,臣死無憾。若試之不效,即置臣於法,以彰誑君之罪。臣誠惶誠恐,稽手頓首,冒死以聞。(張師固不可毀,而王、孫亦不可辟,夫先生之書固創出前賢,然先鬚根底於《素問》、《靈樞》,致力於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於大疾沉 ,自然遊刃有餘矣。無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涼,畏惡針灸,稍一談及,俱搖頭咋舌,甘死不受。是以先生之道難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於斯世斯民也。予欲以代之之方,思惟數載,終無妙法。先生倘以宿昔濟世仁心神感於予,使予應心得手,再為廣布,以傳不朽,諒先生在天之靈,亦應許可。古月老人胡珏謹識。)

章節目錄

卷上
當明經絡
須識扶陽
住世之法
大病宜灸
三世扁鵲
時醫三錯
忌用轉下
禁戒寒涼
要知緩急
五等虛實
黃帝灸法
扁鵲灸法
附∶竇材灸法
卷中
傷寒
傷寒四經見證
太陽見證
陽明見證
太陰見證
少陰見證
傷風傷寒
挾食冷物
中濕
陰毒
老人傷寒
陰陽換氣
傷寒譫語
傷寒衄血
勞復
汗後大便下赤水或膿血
汗後發噫
肺傷寒
疽瘡
喉痹
虛勞
中風
癘風
風狂
口眼斜
破傷風
洗頭風
牙槽風
水腫
臌脹
暴注
休息痢
內傷
霍亂
暑月傷食泄瀉
痢疾
傷脾發潮熱
嘔吐反胃
痞悶
中暑
暑月脾燥病
兩脅連心痛
消渴
著惱病
頭暈
厥證
氣脫
死脈見
腰痛
中風人氣虛中滿
老人兩脅痛
疝氣
吞酸
脾瘧
胃瘧
邪祟
怔忡
心痛
痹病
神痴病
下注病
腳氣
足痿病
黃疸
黑疸
便閉
溺血
淋證
腸癖下血
卷下
陰莖出膿
腸癰
腸痔
膏肓病
噎病
咳嗽
咳病
失血
腎厥
脾勞
腎勞
頭痛
眼病
夢泄
奔豚
肺膈痛
骨縮病
手顫病
老人便滑
老人口乾氣喘
耳聾
氣癭
三蟲
蠱毒
癇證
婦人
子嗣
血崩
帶下
乳癰
胎逆病
午後潮熱
臍中及下部出膿水
婦人卒厥
產後虛勞
小兒
驚風
斑疹
小兒午後潮熱
吐瀉
面目浮腫
小兒咳嗽
溏瀉
腹脹
痢疾
水瀉
胎寒腹痛
下血
牙疳
螻蛄癤
禿瘡
水沫瘡
周身各穴
神方

內容簡介

《扁鵲心書》成書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共3卷。上卷論述學醫基本原則和三大灸法(黃帝灸法、扁鵲灸法及竇材灸法);中卷分述傷寒諸證和雜病;下卷主論內科雜病,兼論外科、婦科、兒科等一些病證;後列“周身各穴”27對(包括手、足三里兩對),書後附方94首。全書以灸法為主要研究內容,可謂是一部灸法專書。縱觀全書,其主要的學術思想有以下幾點。
1推崇扶陽,注重溫補脾腎
該書始終以扶助人體陽氣為養生療疾的主導思想。首先,竇氏強調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陽氣是人生命體存在的根本,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正如“須識扶陽”一章中雲:“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第二,在治療原則中,竇氏強調“要知保扶陽氣為本”,其認為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不論何種病情治療時一定要注意顧護陽氣,防止損傷元陽;第三,在具體的治療方法上,圍繞溫補陽氣施治。竇氏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三法皆有溫補之功。並且認為臨證時若只灸三五十壯,是不能補接真氣的,“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只有重灸才能治大病;第四,竇氏不僅善用溫補,而且反對濫用寒涼。在“時醫三錯”中竇氏指出,其時醫者遇到陽虛之證用清熱寒涼的藥物致人枉死,應“禁戒寒涼”,不可“反用敗毒涼藥”,冰損元陽。
竇氏扶陽多用溫補脾腎之法。他認為:“脾為五臟之母,腎為一身之根”。從上卷竇材灸法所列的五十餘種病證的辨證來看,其中三十餘種辨證為脾腎陽虛,下卷所載四十餘則醫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溫補脾腎之法,可見其對脾腎二髒的重視程度。
2重視經絡,善用灸法
竇氏認為古人能夠洞悉疾病不過是熟悉經絡罷了。全書開篇就提到“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強調了治療疾病時明白經絡的循行和其所歸屬臟腑的重要性。診斷時“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不清楚經絡歸屬就不知道病證的根源在哪裡;用藥時“講明其經絡,然後用藥徑達其處,方能奏效”,明白疾病的歸經,選藥有的放矢,特別是可以直接用引經藥,使其直達病所,治療才能有效。清代胡念庵評曰:“經絡為識病之要道”,這種思想與《靈樞·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謂是一脈相承。
竇氏重視灸法,提出“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後列“黃帝灸法”、“扁鵲灸法”、“竇材灸法”專篇,並於中、下二卷詳述灸法在各疾病中的具體套用。現簡述如下。
2.1灸的適應證
2.1.1大病宜灸 竇氏認為世間百種大病皆可用灸,曰:“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且其認為施灸要及時,早用可“陽氣不絕,性命堅牢”,如果真氣已脫,雖灸亦遲。如《扁鵲心書·卷下·氣脫》“急灸關元五百壯,服霹靂湯、姜附湯、金液丹久久而愈。此證須早治,遲則氣亦脫,灸亦無及矣”。
2.1.2住世宜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竇氏熟諳《內經》,重視無病時的防病保健,常用關元、命關(即今之食竇)、氣海、中脘作為保健施灸的要穴,“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骯,……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書中舉例紹興年間的一步卒“年至九十,精彩腴潤……其於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皆火之力也”,胡氏評其為“保命之要訣”。
2.1.3扶陽宜灸 竇氏認為陽精是生命體存在的基礎,是人體健康長壽的保證。若陽氣虛衰則會出現手足不溫,下元虛憊等症狀,正如其在書中所說:“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而且竇氏特列條目強調禁戒寒涼,不可妄行轉下,這是針對時弊告誡醫生應根據病人的情況辨證施治。
2.2常用穴位 竇氏用穴重視辨證,特別是臟腑辨證。根據病情判斷歸屬臟腑,選取不同的穴位。現根據書中所列病證及醫案,歸納如下。
2.2.1病變在脾常用食竇、中脘、足三里 竇氏認為命關(即食竇穴)能“接脾藏真氣”,在“竇材灸法”記載的12種屬於脾的疾病中有10種需灸命關,其疾病涉及水腫、泄瀉、暑濕發熱等。竇氏善用中脘治療癇證、婦人血虛、急慢驚風等疾病。扁鵲灸法中有對足三里的介紹,在卷中用來治寒濕下注之“下注病”之下肢粗腫、行走無力。竇氏所用穴位與今不同,今人常用足三里,而少用食竇,其原因有待考證。
2.2.2病變在腎常用關元、腎俞、石門 書中所載30多種病證中,凡辨證歸於腎虛者,都用到了關元穴,為全書使用次數最多的穴位。凡疾病久治不愈遷延至腎,出現腎氣衰敗的徵象,皆灸關元。竇氏認為腎俞可治療“一切大病”,但文中只有“厲風”一病使用。另外,當出現腎氣不固將脫之證時,竇氏一般用石門穴,如洗頭風、牙槽風、婦人血崩等,概因石門系三焦之募穴,“猶石室之門”,可通利水道。
2.2.3病變在肺常用天突、中府、肺俞三大灸法中肺系疾病出現不多,僅有兩種症狀用到天突,如急喉痹發作時頷腫、水谷不下,灸天突可進食;寒飲傷肺之咳嗽灸天突;痞悶灸中府;肺氣虛灸肺俞。
2.2.4病變在心常用巨闕 竇氏對心繫疾病的論述並不多,全書巨闕僅出現6次。如心氣不足,風客包絡之瘋狂妄語,心血耗傷之昏不知人,鬼邪著人等。
2.2.5急危重症常灸臍下 臍下在書中使用較多,可於保健、大病時施灸,固護脾腎之氣,其涉及疾病有虛勞、水腫、陰疽骨蝕等重大疾病。但書中並未具體解釋是哪個或哪幾個穴位,因此,“臍下”究竟是什麼,尚未可知。
2.2.6泄瀉、便秘皆用神闕 竇氏於虛性便秘和泄瀉中皆用神闕,可見神闕一穴對虛性大便異常皆可使用。概因神闕居臍中,為陰中之至陰,屬脾,脾虛運化無力,不能泌別清濁,致大便或秘或稀,而成便秘、泄瀉。灸神闕可溫中健脾,脾健則升清,病可得瘥。
2.3灸量 竇氏認為應該按照年齡、部位不同分別施灸。年齡越大艾炷越大,年齡越小艾炷越小;肌肉豐滿處艾炷大,肌肉菲薄處艾炷小。這種衡量使用灸量的方法繼承了《內經》的思想,並一直被延續套用至今。
2.4取穴特點 竇氏在醫案中凡用到灸,一般只用1個穴位、最多2、3個。全書僅用穴23個,在這23個穴位中以關元、命關、臍下、中脘為多。灸時壯數較多,灸量較大,少則50壯,多則上百,越是危證、重病灸量越大,如消渴“正法先灸關元二百壯”。灸法於危難時刻的套用可力挽狂瀾,但也不可一味用灸,應對症施治,絕無拘泥。
2.5首創麻醉施灸 竇氏所創睡聖散用於“癲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於灸前用茶酒服下。服後即昏睡,這種藥力大約持續艾灸五十壯的功夫,醒後可以再服再灸。竇氏經過親自實踐“飲須半酣”,“昏昏如醉,割瘡、灸火不覺苦痛”,證實療效可靠。該方除用於減輕施灸時的痛苦,還可用於癲狂之人及小兒不能配合施灸者。這種昏睡狀態下施灸是竇氏的一項重要發明,開創了麻醉施灸的先河。
3提出“傷寒四經”說
竇氏在豐富的臨床工作中形成了對傷寒的獨到見解,認為傷寒只有四經,而沒有厥陰、少陽兩經。認為“寒之中人,如太陽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經;陽明主胃,凡形寒飲冷則傷之;太陰主脾,凡飲食失節,過食寒物則傷之;少陰主腎,寒水喜歸本經也。故傷寒止有四經”。即外感寒邪、形寒飲冷、過食寒涼、內生寒濕,分別傷於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四經而成傷寒病,這個說法與張仲景的六經辨證理論有悖,還需要更多實踐和思考,在臨床中加以驗證。
4尊崇《內經》,貶抑《傷寒》
全書從序言開始即強調《內經》的重要地位,認為臨證必須學好《內經》。竇氏認為,“《素》、《靈》為醫家正傳”,“《內經》言病最詳”,《靈樞》為“醫門所最急者也”。全書不論經絡、灸法、病機,還是傷寒諸證和內、外、婦、兒病證,均宗《內經》,師古而未泥古,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與之有機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
《心書》在序中即提到:“後世張仲景……不師《內經》,惟采本草諸書,……治小疾則可,治大病不效矣。”其後“奏玉帝青辭”中雲:“殊不知傷寒既有多證,《內經》自然該載,何必牽扯種種雜病,以為傷寒,誤人不少。”及至書中“傷寒四經見證”、“太陽見證”等篇章中亦對仲景及其所著《傷寒》頗多菲薄之辭。

影響評價

《扁鵲心書》全面反映了竇氏的學術思想。竇氏所處年代,世醫重用寒涼、多行攻下,常有致病情延誤,甚至危及生命者。竇氏痛心於此,熟讀經典,結合臨床,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溫補思想,對溫補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縱觀全書,竇氏臨證多灸藥並用,而且較多地使用了灸法,即使危重病也常用之,竇氏用灸適應症廣泛,內外婦兒皆有涉及,這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