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輪紋斑病

扁豆輪紋斑病

扁豆輪班斑病是由小豆殼二孢菌引起的、發生在扁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中央褐色,邊緣暗褐色,大小4~10毫米,開始輪紋不明顯,後期漸趨明顯,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扁豆輪紋斑病分布範圍廣,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是扁豆的常見次要病害。在生長季節中,如天氣溫暖高濕,或過度密植株間濕度大,均利於該病發生。此外,偏施氮肥植株長勢過旺,或肥料不足植株長勢衰弱,引致奇主抗病力下降發病重。

扁豆輪紋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重病地與非豆科作物進行2~3年的輪作;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高畦栽培;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扁豆輪紋斑病
  • 外文名:Hyacinth dolichos zonate spot
  • 別名:扁豆輪紋病、扁豆褐斑病
  • 病原:小豆殼二孢菌
  • 為害作物:扁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扁豆輪紋斑病病原為小豆殼二孢菌(學名:Ascochyta phaseolorum Sacc.),屬半知菌類真菌。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徑100~200微米,黑褐色;分生孢子長橢圓形,雙胞,分隔處稍縊縮,無色,大小(7~10)微米×(3~4)微米。有性態為Mycosphaerella phaseolicola(Desm.)Sacc.。

為害症狀

扁豆輪紋斑病主要危害扁豆的葉片。葉片染病,初發病在葉片產生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為大小4~10毫米的圓形或近圓形、中央褐色,邊緣暗褐色的病斑,開始輪紋不明顯,後期漸趨明顯,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或越夏。以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流行規律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15~32℃;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2~30℃,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結莢期。發病潛育期5~10天。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扁豆輪紋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6月至9月間;年度間入夏早、溫度偏高、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氮施肥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茬口輪作:重病地與非豆科作物進行2~3年的輪作。
  •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高畦栽培,定期清理排水溝系,防止雨後積水引發病害。
  • 清潔田園:定期整枝、打老葉、摘除病葉病莢,帶出田外深埋。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

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
  •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25%丙環唑乳油(盛唐)3000~5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15克);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愛苗)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30~50克);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5克);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18%戊唑醇微乳劑(安盈)1500~2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等噴霧。
  •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0~125克);64%嚦霜·錳鋅可濕性粉劑(防毒礬)1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0克);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5~150克)等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