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炭疽病

扁豆炭疽病

扁豆炭疽病是由豆刺盤孢引起的、發生在扁豆的病害,主要侵染扁豆的葉片、葉柄、莖蔓、豆莢和種子。成株葉片染病出現褐色至黑褐色近圓形病斑,病斑如沿葉脈擴展,則呈現褐色至黑褐色條狀斑。潮濕時,子葉、葉片及莢果上的病斑均出現朱紅色小點病徵。

扁豆炭疽病分布範圍廣,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氣溫17~20℃,相對濕度100%利於發病;生產上溫涼多濕或多雨、多露、多霧及地勢低洼、密度過大、土壤黏重發病重。

扁豆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實行與非豆科蔬菜2年以上輪作;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加強田間管理;苗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4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還可增加噴藥次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扁豆炭疽病
  • 病原:豆刺盤孢
  • 為害作物:扁豆
  •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莖蔓、豆莢和種子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菜豆炭疽病的病原是豆刺盤孢(學名: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Bri et Cav.),屬半知菌亞門、刺盤孢屬真菌。分生孢子盤黑色,初埋生於表皮下,後期露出,分生孢子盤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和幾根至20根剛毛。剛毛黑褐色,針狀,單生,有3~4個分隔,大小為(30~90)微米×(3~5)微米。分生孢子梗無色,單胞,短桿狀,長45~55微米。分生孢子常在分生孢子梗頂端,單生,無色,橢圓形或卵形,有時稍彎曲,大小為(3.5~5.5)微米×(13~22)微米,內含1~2個油球。

為害症狀

扁豆炭疽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扁豆的葉片、葉柄、莖蔓、豆莢和種子:
  • 苗期染病,苗期子葉上即可見病斑,子葉邊緣出現淺褐色至紅褐色的凹陷斑,田間濕度高時,病斑上長出粉紅色黏稠物(病菌分孢盤及分生孢子);
  • 葉片染病,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黑褐色小點,後病斑沿脈擴大成赤褐色至黑色不規則形小條斑;
  • 葉柄和莖蔓染病,出現凹陷狀褐色至紅褐色病斑;
  • 豆莢染病,初生褐色小點,擴大後為近圓形至長圓形凹陷斑,黑褐色至黑色,邊緣明顯;
  • 種子染病,呈不定形黃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致籽粒不充實。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絲在種子上越冬,也能以菌絲體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播種帶菌的種子,幼苗即可發生染病,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昆蟲進行傳播。越冬菌絲體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反濺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經潛育後出現病斑,在病斑上就會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規律

病菌適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6~35℃;最適發病環境日均溫度為21~30℃,相對濕度100%;最適感病生育期為苗期及結莢至採收期。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扁豆炭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5月中旬至9月上旬,年度間悶熱多雷陣雨的年份發生偏重。田塊間地勢低洼、地面潮濕的發病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差、不透光、偏氮施肥的易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茬口輪作:實行與非豆科蔬菜2年以上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 加強田間管理:開好排水溝系,防止土壤過濕和雨後積水引發病害,精耕細作,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控制澆水。
  • 清潔田園:苗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減少田間殘留菌源。

化學防治

  • 留種與種子消毒:從無病留種株上採收種子。引進商品種子,乾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種子重量的千分之3~4,包衣後晾乾播種。
  • 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4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還可增加噴藥次數。綠色防治用藥:可選50%咪鮮胺可濕性粉(施保功)1000~1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80克);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1000~12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50~75克);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愛苗)2000倍(666.6平方米用量30~50克);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5克)等噴霧防治。常規防治用藥:可選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0~125克);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25克);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00克);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65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畝用量125克)等噴霧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