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稈藨草(扁稈藨草)

扁稈藨草(扁稈藨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扁稈藨草(學名: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 )是莎草科,藨草屬叢生或散生草本植物,具匍匐根狀莖和塊莖。稈高可達100厘米,一般較細,三稜形,葉片扁平,常長於花序,邊緣粗糙;小穗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銹褐色,具多數花;鱗片膜質,長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或深褐色,花葯線形,花柱長,小堅果扁,兩面稍凹,5-6月開花,7-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東北各省、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青海、甘肅、江蘇、浙江、雲南;也分布於朝鮮、日本及其琉球島。生長在湖、河邊近水處,在海拔高度2-1600米處都能生長。

扁稈藨草的塊莖味苦;性平有祛瘀通經;行氣消積之功效。主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症瘕積聚;胸腹脅痛;消化不良。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叢生或散生草本,具匍匐根狀莖和塊莖。稈高60-100厘米,一般較細,三稜形,平滑,靠近花序部分粗糙,基部膨大,具稈生葉。葉扁平,寬2-5毫米,向頂部漸狹,具長葉鞘。
扁稈藨草扁稈藨草
葉狀苞片1-3枚,常長於花序,邊緣粗糙;長側枝聚繖花序短縮成頭狀,或有時具少數輻射枝,通常具1-6個小穗;小穗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銹褐色,長10-16毫米,寬4-8毫米,具多數花;鱗片膜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6-8毫米,褐色或深褐色,外面被稀少的柔毛,背面具一條稍寬的中肋,頂端或多或少缺刻狀撕裂,具芒;下位剛毛4-6條,上生倒刺,長為小堅果的1/2-2/3;雄蕊3,花葯線形,長約3毫米,藥隔稍突出於花葯頂端;花柱長,柱頭2。小堅果寬倒卵形,或倒卵形,扁,兩面稍凹,或稍凸,長3-3.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近種區別

該種和(S. maritimus Linn.)(產歐洲)的區別在於柱頭僅有2個而不為3個,小堅果不為扁三稜形而為扁的,且兩面稍凹;和(S. compactus Hoffm.)(原產德國)的區別也在於小堅果的形狀;和(S. strobilinus Roxb.)(原產印度)的區別為鱗片栗褐色,花葯顯著較長。
扁稈藨草扁稈藨草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東北各省、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青海、甘肅、江蘇、浙江、雲南;朝鮮、日本及其琉球島也有分布。生長在湖、河邊近水處,海拔高度2-1600米處都能生長。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扁稈藨草的塊莖。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祛瘀通經;行氣消積。主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症瘕積聚;胸腹脅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克。

物種危害

扁稈蔗草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給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扁稈蔗草種群競爭優勢的發展在於它是否能順利進入無性繁殖高峰期。一旦通過6月下旬的繁殖高峰期躍遷點,就會以強大的種群競爭勢力對水稻生長發育產生重大危害。

防治方法

滅扁稈蔗草關鍵期就為6月下旬到來之前,此時噴藥滅草不僅能有效地抵制再生苗出苗高峰,破壞地下莖成熟發芽和根狀莖“立體網”的形成,同時由於大量開花的再生苗植株遭到滅殺,使有性繁殖不能正常進行,對控制當年和下一年的草害都是十分有效的。
根
採用威農藥劑,第1次在扁稈蔗草株高7厘米前,施藥劑量150-300克/公頃。施藥殺死扁稈蔗草效果雖不理想,但可以誘發扁稈蔗草的潛伏芽萌發,產生較多新再生苗,可以迅速消耗塊莖中營養物質,形成了扁稈蔗草生育過程中一個抗逆性較弱的時期,為第2次施藥防除創造條件;第2次在新生植株株高5-7厘米時,此時扁稈蔗草地下塊莖的營養幾乎消耗殆盡,為最佳施藥時機,施藥劑量150克/公頃。如有少部分株高超過10厘米,應人工拔除。為了最大限度發揮藥效,保障稻米食用安全,確保人畜安全,應注意農藥的合理使用,既減少化學農藥用藥量和次數,又達到防治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