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盤動物門是1971年德國學者K.G.Grell新建立的一個門。目前只有絲盤蟲(Trichoplax adhaerens Schulze)一種(或可能2種)。這門動物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很相似。但它是屬於多細胞動物。因此又稱為多細胞變形蟲。
簡介,主要特徵,基本構造,分類地位,
簡介
扁盤動物門是1971年德國學者K.G.Grell新建立的一個門。目前只有絲盤蟲(Trichoplax adhaerensSchulze)一種(或可能2種)。這類動物最早是由Schulze(1883年)在奧地利Graz大學的海洋水族館裡發現的。標本采自亞德里亞海,當時定名為絲盤蟲。這門動物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很相似。但經組織學研究,確知它是屬於多細胞動物。因此又稱為多細胞變形蟲。
主要特徵
海生,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相似,可向各方向運動,但它屬多細胞動物;身體大多直徑2-3mm,最大個體僅4mm,無前後之分,也無口等器官,更無神經系統,整個蟲體覆蓋一參具鞭毛的上皮細胞,背面細胞稍扁平,有光澤,腹面細胞呈柱狀,背腹上皮之內充滿來源於腹面上皮的實質組織(parenchyma),內有許多變形細胞。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胚胎髮育無逆轉現象。以微小的原生生物為食,腺細胞可分泌酶幫助消化。
基本構造
扁盤動物體為扁平薄片狀,體形經常改變,邊緣不規則,缺乏前後極性及對稱性。
無體腔及消化腔,無神經協調系統。整個蟲體由幾千個細胞構成,排列成雙層,蟲體有恆定的背腹方向。背面(上表面)由一薄層扁平細胞構成,其中很多細胞生有一根鞭毛。腹面(下表面)的細胞層較厚,包括二、種類型的細胞:具鞭毛的柱狀細胞和分散於其中的無鞭毛的腺細胞。在背腹兩層細胞之間為來源於腹細胞層的星狀纖維細胞(stellate fibre cell )也有人稱之為星狀變形率樣細胞的間質層(mesenchymal layer of stellate ameboid cells),這些星狀纖維細胞埋在膠狀基質中。腹面的細胞層能暫時,匹進去,可能與取食有關。扁盤動物以r微小的原生生物為食,腹細胞層的腺細胞能分泌一些酶消化食物。然後又被同樣的腺細胞所吸收,因此它是部分地進行體外消化。其運動一方面借體表鞭毛的擺動進行,腹面的鞭毛擺動使蟲體進行滑動;另方面形狀改變像變形蟲樣的運動是由於中膠里的星狀纖維細胞協調地進行收縮和鬆弛所致。通常經分裂和出芽進行無性生殖,雖然也能進行有性生殖,但對有性過程及其胚胎髮育了解的很少。
分類地位
由於扁盤動物體僅有四種類型的細胞,且細胞內DNA的含量比其它任何動物的都少.染色體也很小(不大於um>,因此認為它是已知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之一。幾乎近百年來一直認為這類動物是一些海綿或腔腸動物的幼蟲。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發現它具有性生殖及受精卵的早期發育,才證實它是成體。與此同時前蘇聯的HBaHOB對絲盤蟲進行了細胞組織學的研究,生態觀察,認為該蟲的鞭毛上皮細胞有吞噬作用,由此他提出應定為吞噬動物門。
關於系統發生,HBaHOB提出應將吞噬動物門立為一個亞界。Barnes將其列入側生動物,但扁盤動物在個體發育中無逆轉現象,因此有學者建議將扁盤動物置於多孔動物門之後。Grell(1982)認為絲盤蟲是真正兩胚層的後生動物,並指出背面和腹面的上皮分別同源於外胚層和內胚層,但是在上皮之下的基膜尚未得到證實。由此,有學者認為扁盤動物和真正的兩胚層動物相比,可能更接近於多孔動物。近年來又有學者認為扁盤動物絲盤蟲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並認為它是多細胞動物起源早期的一個群體學說(Otto Butxhli,1883年)所提的扁囊胚蟲(plakula)現存種類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