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麟趾爵士,GCMG,MC,DL(Sir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1915年6月2日-1988年12月4日),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曾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1964年至1971年任第24任香港總督,任內香港工業長足發展,但期內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香港亦受影響而爆發了六七暴動。暴動後,戴麟趾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如發展基建、國小六年義務教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麟趾
- 外文名:Sir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15年6月2日
- 逝世日期:1988年12月4日
- 主要成就:曾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
生平,早年生涯,殖民地生涯,供水工程,人口急升,貪污成風,戴麟趾在任期間,“反英抗暴”,六七暴動,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在10月以後,挽救民心,另一方面,晚年,家庭,此外,榮譽,
生平
早年生涯
戴麟趾在1915年6月2日出生於英屬印度奎達,父母親分別名叫威廉·朗斯洛特·克羅斯比·戴麟趾,CIE(William Launcelot Crosbie Trench,1881年7月22日—1949年6月2日)和瑪格麗特·施芬妮·赫德爾斯頓(Margaret Zephanie Huddleston,c.1886年—1934年10月30日),夫婦兩人在1910年3月19日結婚。
戴麟趾在1925年入讀位於肯特郡湯布里奇的湯布里奇公學(Tonbridge School),後來入讀劍橋大學的耶穌學院,並在那裡取得文學碩士資格。
殖民地生涯
大學畢業不久以後,戴麟趾在1938年加入英屬索羅門群島保護地的殖民地政府,出任見習官。未幾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戴麟趾遂應募入伍。在1941年的時候,他曾被指派擔任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的副手,到翌年,日軍正式入侵群島,戴麟趾亦轉而加入英屬索羅門群島防衛軍(British Solomon Islands Defense Force),期間曾經參與不少防衛戰事,更曾大膽的前往敵方防線的後防,結果在1944年分別獲英國和美國頒授戰功十字勳章和軍功勳章(Legion of Merit)加以表揚。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同年戴麟趾仍取得了陸軍中校軍階。戰後戴麟趾一直留在英屬索羅門群島防衛軍,至1946年才退役。
在1947年,戴麟趾重新回到英屬索羅門群島保護地政府任職秘書,到1949年獲送到位於白金漢郡的英國聯合參謀學院(Joint Services Staff College)深造一年,此後在1950年派往香港政府,在布政司署內擔任副防衛司助理秘書,至1956年獲擢升為副財政司。在1957年,戴麟趾改任勞工及礦務專員(Commissioner of Labour and Mines),到翌年再次被派回英國深造,而這次則是帝國國防學院。
自1959年至1960年,戴麟趾獲委任為香港的副輔政司,後來自1961年至1964年更獲擢升為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到1964年4月15日,戴麟趾正式宣誓,接替柏立基爵士,就任第24任香港總督兼駐港三軍總司令。由於戴麟趾曾長期在香港政府供職,因此對香港事務並不陌生
香港總督
供水工程
香港在整個1960年代都受到供水不足所困擾,當中在1963年的時候更遇上一次嚴重的大旱。至於在戴麟趾任內,香港亦曾經在1967年夏天發生嚴重的旱災,當時戴麟趾曾一度宣布實施制水,實行“四天供水四小時”的政策。
為了解決供水不足的問題,前任總督柏立基爵士早已在1960年動工興建船灣淡水湖,以增加香港的儲水。而戴麟趾上任後不久,政府便正式與中國大陸當局於1964年4月22日達成協定,確認自1965年3月起,內地的供港水量將由1960年的每年50億加侖,增加至每年不少於150億加侖,折合即每天供水約6,200萬加侖,而售價則為每1,000加侖1.06港元。後來在1967年,港府又在獅子山鑿洞,引水自船灣淡水湖至市區以防範旱災,而到1968年,船灣淡水湖落成,香港的水荒才得以暫時舒緩。
後來在1970年,戴麟趾又斥資2,800萬,加高船灣淡水湖的堤壩高度,以及擴建沙田濾水廠,使沙田濾水廠的濾水量由每日的8,000萬加侖增至1.75億加侖。這兩項工程在戴麟趾離任後,到1973年方才完成,使香港的儲水量進一步得到保證。
人口急升
由於內地局勢不穩,後來又在1966年爆發文化大革命,觸發大量人口在1960年代從內地湧入香港,再加上戰後嬰兒潮的影響,更使香港人口有急速上升之勢。據統計,香港1960年的人口約為300萬,而到1971年,卻已經暴增至400萬。在人口急速增長的情況下,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人口,連帶使香港的製造工業有長足的發展,當中又以紡織、膠花、假髮和玩具的製造最為蓬勃。
人口的急升,使住房供應成為了當時港府的一大考驗。在戴麟趾任內,他繼承了前任港督柏立基爵士的“廉租屋計畫”,大力興建廉租屋。在1964年至1971年間,本港一共興建了12個廉租屋村,總計有101座廉租屋,大大舒緩本港的住房壓力。
貪污成風
隨著人口的急速上升,以及工業的快速發展,貪污成為了戴麟趾任內的一大問題。而當中又以公職人員貪污的情況最為嚴重,而公職人員大肆收受賄賂,令市民深受其害。
在1960年代,公務員貪污可謂司空見慣,救護員送病人入院前多要徵收“茶錢”,消防員救火前又要收取“開喉費”,甚至公營醫院內的服務員也要向病人要求“打賞錢”。至於市民要辦理輪候公屋和申請入學等等的公共服務,都先要賄賂有關的公職人員。此外,當時警隊內的貪污問題更是各政府部門之中最嚴重的,警隊充斥極大量的受賄警員,他們透過包庇各種犯罪活動而收受大筆賄款,使社會治安和風紀大壞。
戴麟趾在任期間
卻對社會嚴重的貪污風氣未能作有效的打擊,而他本人有沒有貪污也成為一個疑團。戴麟趾卸任後,新任港督麥理浩爵士矢志打擊貪污,並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貪污風氣才得以肅清。廉政公署成立後,先後揭發了前新界總華探長韓森於1971年攜款415萬多元移居加拿大(韓氏在警界任職31年,歷年總收入不過19萬多元),和前九龍總華探長呂樂收受賄款達800多萬元,由此可見戴麟趾任內的貪污風氣有多嚴重。
“反英抗暴”
戴麟趾任內的最大考驗相信是連番的暴動。早在1966年4月,香港就曾經因為天星小輪獲準加價而觸發在九龍出現大規模的暴動,期間戴麟趾更曾宣布實施宵禁。到1967年,香港又爆發另一場六七暴動,亂事更持續約大半年,對本港的社會治安和金融經濟構成嚴重的打擊。
六七暴動
最先始於一場新蒲崗塑膠花廠勞資糾紛,當時員工由於不滿資方剝削員工,又無理解僱近100名員工,結果引發工潮。在1967年5月6日,發動工潮的員工與介入的警察發生衝突,至5月11日更演變成暴動。戴麟趾最初不願看到政府介入事件,但暴動發生後,防暴警察曾槍擊滋事份子,再加上內地時值文化大革命,“革命”風潮席捲港、澳,本地的左派份子於是借暴動打響“反英抗暴”的旗號,將暴動的矛頭直指以戴麟趾為首的殖民地政府。
在5月16日,左派份子與罷工工人到中環一帶示威,期間除了高呼口號外,更在督憲府門外大舉張貼大字報,當中除表示不滿警方鎮壓暴動和拘捕滋事份子外,又不乏題為“警告戴麟趾”和“抗議戴麟趾的血腥暴行”等等的海報。到5月21日和5月22日,左派份子在中環的示威演變成嚴重的暴動,在事件中,警察拘捕了167人,而戴麟趾亦在當晚開始實施宵禁。但是在入夜後,大批市民仍然與警察對峙,防暴警察更出動催淚彈進攻左派的據點,情勢極為嚴峻。
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
罷工的範圍亦進一步擴大,至5月23日,本港的巴士公司、電車公司、煤氣公司和天星小輪等等都先後已出現了定時罷工,後在6月24日和6月27日,左派工會更發動了規模龐大的罷工和罷市。但是戴麟趾的態度仍然強硬,除表示要解僱參與工潮的公務員外,更呼籲其他企業跟隨。連串的罷工行動一直到同年的7月初才告終結。
雖然廣泛的罷工在7月初告終,但這並不代表局勢降溫,反而更有升溫之勢。自1967年7月起,左派開始在全港各處放置土製炸彈,除了襲擊政府官署外,尋常街道以至公共運輸工具都成為襲擊對象。左派份子一直到同年10月方才罷休,而期間他們在全港一共放置了8,074枚真假制彈,當中有1,167枚是真的。左派份子的土製炸彈除了使不少警務人員殉職外,更使不少市民成為無辜的受襲對象。至於港府方面,在土製炸彈布滿香港的期間,港府除了多次搜查左派份子的據點外,又在7月12日再度宣布宵禁。後來在8月4日,港府更曾向訪港英軍航空母艦借用直升機,攻入左派份子在北角的據點。
戴麟趾在6月尾的時候曾稱病離港休假,一直至同年10月才返港,期間一直由輔政司祈濟時代理職務,並主持立法局會議。當時曾有人批評戴麟趾不主持大局,更有傳聞指英國將撤出香港。但最後這些傳言沒被證實。
在10月以後
亂事開始有緩和的跡象,同時,戴麟趾亦宣布關閉連線中、港兩地的文錦渡關卡,並大肆搜捕左派份子在港的領導人物。後來由於內地的“革命”風潮愈演愈烈,幾至失控,周恩來於是在12月下令香港左派停止對抗殖民地政府的活動,亂事方告正式平息。
挽救民心
經歷六七暴動以後,港府認為暴動的發生某義上是因為政府忽略工人權益,官、民之間並沒有良好的溝通渠道,以及年輕人對香港缺乏歸屬感等因素所致,因此戴麟趾在六七暴動後推動了不少政策以求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
在工人權益方面,戴麟趾在任後期著手改革香港的勞工法例,其中在1971年的時候,他通過了每天8小時,一周48小時的工作制,準許女性職工享有產假,以及調高工傷賠償額。此外,戴麟趾設立了勞資審裁處,作為解決勞資糾紛的機構。另外,在1968年5月,戴麟趾推行“民政主任計畫”,將港、九劃成10區,每區設立民政處,內置民政主任,以期收集民意,接受投訴,並向市民提供諮詢服務,從而改善官民關係。
在1969年12月,港府舉辦了規模龐大的香港節,以增加港人的歸屬感。當中除舉行了一系列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的文娛活動外,又有各式各樣的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以及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和選美比賽等節目,場面可謂十分盛大。後來在1971年,戴麟趾曾第二次舉辦香港節,不過規模要比1969年的要小。
另一方面
戴麟趾亦繼續專注於社會基本建設。他除了繼續興建廉租屋外,又大力發展交通網路,計有在1966年開通的龍翔道和呈祥道以及1967年開通的獅子山隧道外,又在1969年動工興建香港首條海底隧道。至於在教育方面,戴麟趾一直對大學教育特別關心,曾先後在1964年和1966年設立專上教育特別委員會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後來他更開本港強迫義務教育之先。在1970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戴麟趾宣布在1971年起推行六年強迫國小義務教育,此外更立法對不送子女上學的家長予以懲罰。建基於戴麟趾的國小義務教育,麥理浩後來於1978年推行“九年強迫免費教育”,使香港教育進一步普及化。
在1971年10月19日,戴麟趾任滿返英,結束其7年半的港督生涯,總督一職由麥理浩爵士接任
晚年
戴麟趾卸任後返回英國,而且仍熱心於地方事務。自1973年至1981年,戴麟趾是多塞特郡市議會的議員;自1973年至1982年出任多塞特地區醫院管理局主席;自1972年至1979年則在衛生及社會福利部的卓越獎項顧問委員會擔任副主席。另外在1972年起,至臨終之前他一直出任多塞特郡聖約翰救傷隊會長,後在1977年,戴麟趾更獲委任為多塞特郡副郡尉(Deputy Lieutenant)。
戴麟趾與妻子晚年退居於多塞特郡先令史東(Shillingstone),曾在1984年重臨香港訪問,最後於1988年12月4日卒於家中,享年73歲。戴麟趾逝世後,全體立法局議員曾在1988年12月7日的會議上默哀一分鐘,以示悼念,而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對戴麟趾有以下的評價:
……戴麟趾爵士一生成就卓著。在他任職殖民地事務部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香港服務,而該段時間亦是他一生事業的全盛時期。戴麟趾爵士出任總督期間,香港在社會和經濟方面,均須面對很多困難,但在他沉著冷靜和臨危不亂的英明領導下,把困難一一克服。因此香港在步入七十年代時,便更有信心能夠應付各種問題,同時作好準備,使香港發展為今天這個現代化的國際城市……
家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麟趾認識了被美軍派到索羅門群島,任職護士的美籍女子瑪嘉烈·古爾德(Margaret Gould),兩人後來更於1944年8月18日在斐濟的蘇瓦結婚。戴麟趾夫婦倆育有一名女兒,名叫嘉芙蓮·伊莉莎伯·戴麟趾(1956年12月28日——)。戴麟趾夫人現今仍居於先令史東,女兒則定居倫敦。
此外
戴麟趾是愛爾蘭的阿什敦男爵(Baron Ashtown)家族的一支遠系分支,他的一位遠親,尼格爾·克羅斯比·戴麟趾爵士(Sir Nigel Clive Cosby Trench,1916年10月27日——)也曾在英國外交部工作,曾任英國駐韓國大使以及英國駐葡萄牙大使,後來於1990年襲取阿什敦男爵爵位。
榮譽
M.C.(1944年)
軍功勳章 (1944年,美國)
C.M.G. (1960年)
K.C.M.G. (1962年)
(1964年)
G.C.M.G. (1969年)
榮譽法學博士
香港大學 (1968年)
香港中文大學 (1968年)
以他命名事物
呈祥道 (取自《詩經·周南·關雎序》之“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以及《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之“稱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
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 (1970年)
瑪嘉烈戴麟趾紅十字會學校 (1973年9月)
戴麟趾夫人復康院 (位於觀塘)
戴麟趾夫人分科診療所 (位於荃灣)
戴麟趾夫人訓練中心 (位於灣仔)
戴麟趾康復中心 (位於中西區)
*戴麟趾名字的第三個字“趾”的讀音應為“恥”,這不但與他原來英文名(Trench)的讀音相似,更與當時香港有關,因為在戴麟趾執政期間香港社會貪污成風。後來還發生了兩次暴動。可謂是當時香港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