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艾爾金德 David Elkind 1931.03.11,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曾任美國幼兒教育協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認知與社交能力發育。他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他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對兒童壓力問題有系統而深刻的研究。他通過分析過重的壓力帶給兒童的傷害,提出緩解兒童壓力的策略。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現代家庭和後現代家庭進行對比描述提出了活力家庭的構想,發展了兒童壓力說(Child Stress Theor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維·艾爾金德
- 外文名:David Elkind
- 職業: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 就任:美國幼兒教育協會主席
個人履歷,兒童壓力說,自我中心主義,主要著作,
個人履歷
少年時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52)和哲學博士(1955)學位。他的職業生涯始於麻薩諸塞州北部的惠頓學院,繼後執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丹佛大學、羅切斯特大學。後任波士塔夫茨大學埃利奧特兒童研究系的教授和主任。他起初熱於動力心理學,後轉向研究發展心理學,成為 J.皮亞傑的學生,並因其試圖把動力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綜合起來用於兒童和青年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研究而知名。
在 O.里格斯中心與 D.拉帕波特一起從事博士後實習期間,艾爾金德首次引進皮亞傑的研究,他的大多數研究都是試圖驗證皮亞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並把它們推廣到新的領域,諸如圖形知覺和宗教信仰。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套用的發展心理學家,即把研究和理論用於實際問題,並把實踐的經驗用來指導研究和擴展理論。認為“一個涉及悉心觀察和類別化的自然史探究階段已經在每一門科學中處於領先地位,當然也不可能繞過心理學”。
兒童壓力說
戴維·艾爾金德認為兒童壓力源自以下幾方面:
來自父母的轉移作用;
來自學校的“有教無類”;
來自大眾傳播的渲染。
自我中心主義
皮亞傑認為個人如果無法區分人我之間觀點的差異,就會形成“自我中心主義”。受皮亞傑的影響,艾爾金德認為在任何一個認知發展階段中,若不能進行一部份或全部之分化現實中的暫時面與恆存面、客觀面與主觀面、普遍面與特殊面的任務時,就會顯現出“自我中心”(egocentrism)。而每個認知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自我中心,至於某一階段的自我中心轉移到另一階段的自我中心,乃是以“辯證”方式進行,亦即新出現的較高層次的認知結構可使兒童擺脫較低層次自我中心的糾纏,但卻又陷入該較高層次的自我中心。1978 年,他提出青少年期自我中心主義的特徵:
想像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一直想像自己是演員,而有一群“觀眾”在注意著他們的儀表與行為,他們是觀眾注意的焦點,成為大家欣賞的對象,他認為想像的觀眾部分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他還認為青少年的惡行也是由於自我中心主義所引發的,青少年以為如果表現了蠻橫的行為,可以在想像的觀眾中留下印象。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到了 15-16 歲會日漸消退,想像的觀眾會被“真實的觀眾”所取代。
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 個人神話系指青少年過度強調自己的情感與獨特性,或是過度區分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和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青少年個人神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他們認為自己就站在“想像的觀眾”前面、舞台的中央,其次因為他們在思考上仍無法辨別個人的思想與情感是他人共有的體驗。艾爾金德認為青少年一旦與朋友發展了親密的關係,並且獲知他人也具有共同的人類特質之後,他們知道自己並不獨特,也不突出,恐懼感也隨著降低,進而會減低“個人的神話”。
假裝愚蠢(pseudo stupidity) 青少年由於思考能力提升,能夠思考各種可能性,會找尋行為的複雜動機所在,在嘗試性的環境中也會表現過度的理智化,但結果青少年卻反而會顯得大智若愚的樣子,“假裝愚蠢”以操弄別人。亦即青少年事實上已非常精明,卻故意表現宛如一無所知的樣子。
明顯的偽善(apparent hypocrisy) 青少年認為他們不需要去遵從絕大部分人都遵守的規定,他們希望能夠與眾不同,此種心理歷程與“個人的神話”有相似之處。青少年容易虛情假意,顯現表里不一的樣子。
艾爾金德認為,青少年的核心價值是自尊(self-esteem),為了維持自尊,或提高別人對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常會策略性地選擇一些大人看起來既不成熟又嫌膚淺的行為方式。
他反對對幼兒進行早期識字和數學教育,在《蕭瑟的童顏》這本書里,他講到“生命是如此漫長,我們為什麼要催促小孩子的學習跟成長呢?”他認為,對兒童過早地施加過重的壓力,會增加教育失敗的可能性,並會導致採用不恰當的教學方法。他同時指出:從長遠來看,兒童參加高水平的早期教育項目的好處更多的是社會性的,如降低少年犯罪和退學率,而非學業性的。
1994 年,針對兒童 - 成人的關係,艾爾金德提出三種契約形式:
責任 - 自由;
成就 - 支持;
忠誠 - 承諾;
並且強調兒童 - 成人的關係主要是套用於親子關係。
主要著作
兒童的發展和教育
兒童的同情性理解
兒童和青少年
兒童和社會
兒童的現實:三個發展課題
蕭瑟的童顏:揠苗助長的危機: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1981
不再錯愛孩子
長大了卻無處可去: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義:Egozentrismus in der Adolesz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