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簡史 戴姆勒-賓士公司成立於1926年,公司總部在德國
斯圖加特 ,是由1883年
卡爾·賓士 (Carl Benz)在德國
曼海姆 (Mannheim)建立的世界上首家汽車廠——賓士萊茵燃氣發動機廠和1890年由
哥特里布·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在德國
斯圖加特 (Stuttgart)建立的戴姆勒發動機公司合併而來。克萊斯勒公司由
沃爾特·克萊斯勒 (Walter Chrysler)於1925年創立,同年,該公司買下馬克斯韋爾汽車公司,1928年又買下
道奇 兄弟汽車公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出於共同抵禦
東南亞金融危機 、舉定厚低成本擴張的目的, 1998年5月7日,戴姆勒-賓士正式宣布與克萊斯勒合併,開始了長達9年的“聯姻”,這在經濟危機襲來、西方汽車業普遍不景氣的時期,他們的合作成為行業佳話。但好景不長,這一完全由戴姆勒-賓士執行長于爾根·施倫佩主導的宣稱為“平等”的合併從一開始就隱藏著欺騙、爭奪和失控的因素。2007年7月3日,
歐盟 正式批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以74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克萊斯勒公司80.1% 的股份出售給美國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2007年10月04日發表公報更名為
戴姆勒股份公司 (Daimler AG),正式結束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歷史。
兩位總裁的合影 運營狀況 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流通股份約為10億股(2006年12月31日),戴姆勒-克萊斯勒上市之後,在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
紐約證券交易所 、
東京證券交易所 和斯圖加特證券交易所均有掛牌交易。2006財政年度,市值約476億歐元(2006年12月29日),營業收入1,516億歐元,員工360,385人(2006年末);銷量方面,轎車3,906,500輛,商用車842,000輛,在17個國家設有製造廠,產品暢銷200多個國家。在2006-2008年規劃期間謎整乘,戴姆勒-克萊斯勒預計在固定資產方面投資175億歐元,在研發方面投資162億歐元。在2007年度《
財富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八。
產品與服務 戴姆勒-克萊斯勒旗下產品涵蓋小排量汽車、跑車、豪華轎車、輕型商用車、重型載重車以及舒適型長途客車。
賓士重型卡車 戴姆勒-克萊斯勒旗下主要品牌 一覽表 同時,戴姆勒-克萊斯勒旗下還包括戴姆勒-克萊斯勒財務服務集團和戴姆勒-克萊斯勒銀行等機構。
企業戰略 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戰略基於四大支柱:全球布局,強勢品牌,豐富產品,領先技術。戴姆勒-克萊斯勒擁有全球化人力資源,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股東。
管理團隊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成立之初,由戴姆勒董事長於爾根·施倫普和克萊斯勒董事長羅伯特·伊頓共同擔任新公司的主席和執行長。2000年的下半年克萊斯勒出現了18億美元的虧損。為扭轉克萊斯勒的頹勢,施倫普任命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擔任克萊斯勒總裁兼執行長,接替伊頓的繼任者詹臘再臘漏姆斯棕乃旋·霍爾頓。至此,克萊斯勒的高級管理層已全部淡出了新公司的領導團隊。隨後,迪特·蔡澈任接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董事長,
董事會 由9名成員組成,包括董事長以及運營和職能分部的主管,
監事會 由10名坑盼股東代表和10名員工代表組成,監事會任命董事會並審批企業重大決策。
迪特·蔡澈 分拆過程 然而,合併之後,形式並沒有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受累於成本等原因,克萊斯勒連年虧損,這讓戴姆勒不堪重負。由於克萊斯勒的經營形勢一直不盡人意,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股價已經從合併之初的108.56 美元(1998 年5 月6 日)下跌到26.96 美元(2003 年3 月12 日)。新公司的總市值也由最高時的1083 億美元縮減至273億美元,這還不如合併前戴姆勒一家的市值。
由於不堪忍受克萊斯勒巨大的虧損和遙遙無期的盈利前景以及繁重的員工社保壓力,2007年7月3日,歐盟正式批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以74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克萊斯勒公司80.1%的股份出售給美國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2007年7月5日雙方達成此項協定,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為此將向經營困難的克萊斯勒公司及其金融服務業務注資60.5億,並將餘下的13.5億美元支付給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
此項交易意味著戴姆勒與克萊斯勒之間長達9年的“聯姻”行將結束。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2007年10月04日發表公報稱,通過股東大會投票表決,該公司已更名為
戴姆勒股份公司 (DaimlerAG),並繼續擁有克萊斯勒公司餘下19.9%的股份。從而正式完成了德國戴姆勒與美國克萊斯勒的分離程式。
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更名花費將超過7000萬歐元,約合9890萬美元,包括17萬個信箱將由原來的@daimlerchrysler點com改為@daimler點com;自10月5號起,工人的工作服、公司專用信紙、名片、車間指示牌以及交通指示牌等均要更換;重卡製造商福萊納(Freightliner)也要更名為戴姆勒北美卡車公司,於2008年1月7日生效。
分拆之後,戴姆勒公司旨在集中精力發展旗下利潤相對可觀的
梅賽德斯-賓士 品牌和重型卡車業務。2007年四季度,戴姆勒不僅走出(分家之前)2006年四季度1200萬歐元的虧損困境,而且其利潤一躍而至17億歐元。另外,戴姆勒公司早在分拆前的5月份,已出資2000萬美元從美國
福特 公司手中購回“戴姆勒”商標的使用權,這樣一來,除戴姆勒本公司之外,市場上僅有福特旗下的
捷豹 公司生產的大型車才使用戴姆勒這一品牌。捷豹是上世紀60年代獲得了這一品牌的使用權,而1989年捷豹又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
與此同時,克萊斯勒也開始自己的規劃。2007年8月6日,與戴姆勒集團徹底脫離關係的克萊斯勒宣布決定重新啟用闊別已久的“五角星”標誌,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宣傳推廣活動隨之啟動。
克萊斯勒五星標誌 兩家公司合併的初衷顯而易見,克萊斯勒每年能在北美銷售近300萬輛汽車,但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卻只有1%;而作為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戴姆勒每年也只能在全美賣出約12 萬輛。兩個公司分別在歐洲和北美擁有龐大的銷售網路,而且互不重疊,這樣的網路整合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另外,戴姆勒作為全球最大的豪華轎車生產企業,
品牌知名度 和過硬的質量令競爭對手難望其項背;克萊斯勒則在多功能越野車、麵包車和輕型卡車領域獨占鰲頭,雙方在技術平台共享方面也是大有可為。
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戰略基於四大支柱:全球布局,強勢品牌,豐富產品,領先技術。戴姆勒-克萊斯勒擁有全球化人力資源,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股東。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成立之初,由戴姆勒董事長於爾根·施倫普和克萊斯勒董事長羅伯特·伊頓共同擔任新公司的主席和執行長。2000年的下半年克萊斯勒出現了18億美元的虧損。為扭轉克萊斯勒的頹勢,施倫普任命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擔任克萊斯勒總裁兼執行長,接替伊頓的繼任者詹姆斯·霍爾頓。至此,克萊斯勒的高級管理層已全部淡出了新公司的領導團隊。隨後,迪特·蔡澈任接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董事長,
董事會 由9名成員組成,包括董事長以及運營和職能分部的主管,
監事會 由10名股東代表和10名員工代表組成,監事會任命董事會並審批企業重大決策。
迪特·蔡澈 然而,合併之後,形式並沒有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受累於成本等原因,克萊斯勒連年虧損,這讓戴姆勒不堪重負。由於克萊斯勒的經營形勢一直不盡人意,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股價已經從合併之初的108.56 美元(1998 年5 月6 日)下跌到26.96 美元(2003 年3 月12 日)。新公司的總市值也由最高時的1083 億美元縮減至273億美元,這還不如合併前戴姆勒一家的市值。
由於不堪忍受克萊斯勒巨大的虧損和遙遙無期的盈利前景以及繁重的員工社保壓力,2007年7月3日,歐盟正式批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以74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克萊斯勒公司80.1%的股份出售給美國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2007年7月5日雙方達成此項協定,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為此將向經營困難的克萊斯勒公司及其金融服務業務注資60.5億,並將餘下的13.5億美元支付給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
此項交易意味著戴姆勒與克萊斯勒之間長達9年的“聯姻”行將結束。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2007年10月04日發表公報稱,通過股東大會投票表決,該公司已更名為
戴姆勒股份公司 (DaimlerAG),並繼續擁有克萊斯勒公司餘下19.9%的股份。從而正式完成了德國戴姆勒與美國克萊斯勒的分離程式。
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更名花費將超過7000萬歐元,約合9890萬美元,包括17萬個信箱將由原來的@daimlerchrysler點com改為@daimler點com;自10月5號起,工人的工作服、公司專用信紙、名片、車間指示牌以及交通指示牌等均要更換;重卡製造商福萊納(Freightliner)也要更名為戴姆勒北美卡車公司,於2008年1月7日生效。
分拆之後,戴姆勒公司旨在集中精力發展旗下利潤相對可觀的
梅賽德斯-賓士 品牌和重型卡車業務。2007年四季度,戴姆勒不僅走出(分家之前)2006年四季度1200萬歐元的虧損困境,而且其利潤一躍而至17億歐元。另外,戴姆勒公司早在分拆前的5月份,已出資2000萬美元從美國
福特 公司手中購回“戴姆勒”商標的使用權,這樣一來,除戴姆勒本公司之外,市場上僅有福特旗下的
捷豹 公司生產的大型車才使用戴姆勒這一品牌。捷豹是上世紀60年代獲得了這一品牌的使用權,而1989年捷豹又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
與此同時,克萊斯勒也開始自己的規劃。2007年8月6日,與戴姆勒集團徹底脫離關係的克萊斯勒宣布決定重新啟用闊別已久的“五角星”標誌,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宣傳推廣活動隨之啟動。
克萊斯勒五星標誌
兩家公司合併的初衷顯而易見,克萊斯勒每年能在北美銷售近300萬輛汽車,但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卻只有1%;而作為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戴姆勒每年也只能在全美賣出約12 萬輛。兩個公司分別在歐洲和北美擁有龐大的銷售網路,而且互不重疊,這樣的網路整合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另外,戴姆勒作為全球最大的豪華轎車生產企業,
品牌知名度 和過硬的質量令競爭對手難望其項背;克萊斯勒則在多功能越野車、麵包車和輕型卡車領域獨占鰲頭,雙方在技術平台共享方面也是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