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崑劇興起而逐步完善。
崑劇的戲衣樣式,基本上以
明代服裝為基礎,並加以藝術化,形成一套不分朝代、不分季節,各劇通用的『戲衣』。
特點
能適應把廣闊的社會生活搬上舞台的要求。無論文武、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善惡、神鬼等角色,都可以在戲衣中找到相應的服裝。而且這些服裝無不和戲曲表演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豐富多彩
戲衣的用料、用色、花紋、樣式是多樣的。每一件服裝都有獨立的品格,相互輝映,使舞台形象更加美觀。
嚴格的規範
崑劇行話: 『寧穿破,不穿錯』,對劇中人物服裝的樣式、質地、圖案、色彩,都有規定。這些大多是依據實際生活的。有時是明代服飾的制度規定,有的是生活習俗的約定。也有的是由舞台表演的需要而創立的。由於蘇州是崑劇的發源地,又是著名的絲綢、
刺繡之鄉,所以戲衣多用絲綢、
蘇繡,從而使戲衣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戲衣無論繡花與否,概以底色為本色。例用上、下五色。上五色又稱正五色,指黃、紅、綠、白、黑五種顏色。下五色又稱副色、間色,實際不只五種,有紫、寶藍、粉紅、古銅、秋香、月白、湖色、銀灰等。崑劇戲衣用色依據古代服飾制度,表現社會等級,如明黃色最貴,帝王專用,常人不得使用。其他用色亦有多種規定。其次是反映民間習俗,如紅為吉祥之色,喜慶時穿紅衣服。
要與角色面部化妝適應。如關羽紅臉,則穿綠蟒、綠靠。據《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記載,關羽是穿紅袍的。該書所反映的為萬曆以前宮廷演出情況,由此可知關羽穿綠袍是後來崑劇演員的創造。
崑劇戲衣有同台不同色的規定,即同台演員,特別同穿一種服裝的演員,如有兩個穿『靠』者,不能穿著同一顏色的靠。戲衣的面料以綢緞為主,亦用繭綢、棉布、麻布,大體按照明制,凡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面料的規定。例如布制服裝用於平民及衙役隸卒。《洛陽橋·下海》中主角夏得海,也只能穿布衣。
此外,褶子、帔多用綢、縐,取其輕、軟;箭衣、蟒、靠,多用緞,取其挺括。這種區別,既是為了適應表演,也有一定的生活依據。戲衣的繡花紋飾,有蟒、鳳、鳥、獸、魚、蟲、花卉、雲、八寶、暗八仙等。戲衣大多是根據明代服飾製作的。
依當時的
制度和習慣,戲衣可分為四類:一類為公服,即按國家制度規定,帝王及各級文武官員、書吏、及衙役隸卒等執行公務時所穿的服裝。另一類為便服,即帝王官宦平時閒居時的常服或平民百姓的服裝。第三類為胡服,多用於表現異國人或少數民族。第四類為武裝,如將士的戎裝,兵士的戰衣,以及好鬥尚武者便於打鬥的緊身衣褲等。
戲衣的存放和保管,今分為大衣箱、二衣箱。大衣箱存放文扮戲衣,二衣箱存放武扮戲衣。
分類
綜述
戲衣是傳統的戲曲服裝。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樣式約20種左右,但變化多端,富有藝術表現力。戲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為黃、紅、綠、白、黑,又稱正色。下五色為紫、藍、粉紅、湖色、古銅或香色,又稱副色。布料主要採用緞、綢、縐等絲織品。紋式有龍、鳳、鳥、獸、魚、蟲、花卉、雲、水、八寶、暗八仙等。刺繡有絨繡、夾繡、平金、金夾線、銀夾線等區別。
蟒袍
一般簡稱“蟒”。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袖裉下有擺,繡龍或繡鳳。后妃、貴婦、女將穿。蟒袍的顏色,包括各種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黃,其他官穿其他顏色,紅蟒較為貴重。粗獷豪放者穿黑蟒、藍色蟒;年輕者穿白、粉紅、湖色蟒;年老的穿古銅或香色蟒。文官穿團龍蟒、武官多穿大龍蟒。一般在穿時,男蟒加三尖領,女蟒加雲肩,皆腰圍玉帶。
官衣
樣式和蟒相同,但無滿身紋繡,只是胸前後心上繡有仙鶴等飛禽。中級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紅、藍、黑、香色等。男官衣穿時腰圍玉帶,女官衣則束軟帶或多彩絲絛。
靠
靠是武將的戎裝,各種正色、副色俱備。圓領、緊袖、長及足。靠身份兩片,其上部、下部及兩肩繡魚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繡虎頭或龍紋。另有護腿兩片,繫於腰部左右。女靠和男靠大致相同,靠肚下綴有飄帶。靠有軟、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4面,軟靠則不背靠旗。色彩用法與蟒相同。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時,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護心鏡。
鎧
樣式和靠相近,但無凸起的靠肚,下甲連在鎧上,且不背靠旗。以紅色居多,為禁軍專服。
箭衣
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長及足,自腰際以下左右前後開衩。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衙役等均可穿用。分龍箭、花箭、素箭。穿箭衣時需系鸞帶。箭衣也可以作靠的襯衣用。
馬褂
一般作為將士、校尉出行時的外卦,穿在箭衣外。圓領、對襟、敞袖,長2尺許,有黃、紅、黑色,分花、素兩類。
開氅
一般作為武將的便服。大領、大襟、大袖,長及足,袖裉下有擺,繡有麒麟、獅、虎等獸,四周有花邊,顏色有黃、紅、紫、綠、白等。
帔
過去稱披風。長領、對襟、大袖、左右胯下開衩。男帔長至足,女帔長僅膝。一般為皇帝、文官和紳士的常服。表現夫妻關係時,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稱“對帔”。還有觀音專用的觀音帔。
褶子
戲衣中用途廣泛者,文武、貴賤、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大領、大襟、大袖,長及足。分花、素兩大類。花褶子中又有武生褶子與小生褶子之分。素褶子多用於平民百姓,有很多種,青褶子、窮衣、海青、青袍、紫花老斗衣、短跳、安安衣等。
旦角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有一種對襟的黑色素褶子,滾藍邊,稱“青衣”,是中青年貧婦所穿。
八卦衣
與褶子樣式基本相同,上繡八卦及太極圈,四周有花邊,腰際亦有花邊,並垂飄帶兩條。多為黑、紫色。有道術的高級謀士用。
太監衣
與褶子樣式基本相同。小太監穿用黃緞製成,繡有寶藍團龍,有花邊,腰際有排穗。大太監可以穿蟒、花褶子等。
茶衣
茶樓酒肆的堂館所穿。藍布對襟短衣,用時腰束白布短裙。
宮裝
宮廷后妃、王室貴婦所穿。圓領、對襟、大袖、腰際以下綴有五彩飄帶數十條,內連襯裙,周身繡花。用時需加雲肩。
襖褲
武生、武丑用的襖褲,有打衣、快衣兩種。打衣豹衣豹褲,大領、大襟、束袖,下擺有打摺綢邊兩層,名為“走水”,為江湖武人用。快衣,圓領、對襟、束袖,下擺無走水,為武生、武丑扮演民間英雄及家丁、武將等用;武旦用的襖褲,立領、對襟、束袖、緞制繡花,多用於民間會武藝的女子;花旦穿立領,大襟、小袖的繡花襖褲,系繡花汗巾,四喜帶,一般表現小戶人家女子及丫環使女;彩旦襖褲多肥大,長及膝,深色,鑲闊邊,多扮茶婆、媒婆;罪衣罪褲,為罪犯專用,立襟,紅布制;上下手衣,黃色布為上手衣,藍色布或黑色布為下手衣,作戰的士兵用;彩褲,各行角色均用,有紅、黑、白、粉紅、湖色等,多為素地。
裙
腰裙,一般旦角用的襯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襯裙為綠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現病人、行路人或犯人;水裙,白布短裙,多與茶衣、短跳等結合使用,為漁民、樵夫、店伙等所用;戰裙,與襖褲結合使用,類似靠的下甲;花旦用的裙子,與襖合穿,花式很多。
坎肩
穿在外面的無袖上衣,又稱馬甲、背心。花
坎肩,為
花旦、
小旦穿,緞制繡花。平民女子、宮女、丫環均可穿。素坎肩,老學究、媒婆等用。卒子坎肩,紅色,有花有素,中間有白色圓塊,書一“卒”字或“勇”字,為小卒、報子用。和尚馬甲,黃色,腰際鑲綠綢,或綠色,腰際鑲黃綢,勇猛的和尚及伽藍神用。水田紋背心,道姑專用。
斗篷
披在肩上的無袖外衣,多與風帽結合使用。男的有紅、黃等色,女的顏色較多。多用於行路之人。
龍套衣
圓領、對襟、大袖、長及足,前後開衩,上繡團龍。四周鑲的寬邊,有黃、紅、綠、白、藍等色,龍套專用。
附屬檔案
戲衣還有不少附屬檔案,用在領部、腰部及背部。戲曲演員為了塑人物形象,除了穿戲衣外,還用護領、胖襖來幫助塑形。護領用白布疊成,露於衣領之上,講究白淨、骨立。胖襖是白棉布坎肩,穿在戲衣裡面,可使形象飽滿、魁偉,花臉演員必需。
傳統戲衣從宋、元以來逐步演化過來,清以後還有少量清裝、旗裝。清末還有各種改良戲衣。近年來,各劇種在表現古代、近代和現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種嘗試,因此,現代戲曲戲衣既有深厚的傳統,又處在不斷的變化和豐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