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是北宋詩人黃庭堅所作的一組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 作者:黃庭堅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其一
索索葉自雨②,月寒遙夜闌。
馬嘶車鐸鳴③,群動不遑安。
有人夢超俗,去發脫儒冠。
平明視清鏡,政爾良獨難。
其二
聞道一稊米,出身縛簪纓。
懷我伐木友,寒衾夢丁丁。
富貴但如此,百年半曲肱。
早晚相隨去,松根有茯苓。
其三
牧羊金華山,早通玉帝籍。
至今風低草,戢戢見白石。
金華風煙下,亦有君履跡。
何為紅塵里,頜須欲雪白。

作品注釋

①關於俞清老和這首詩的本事,《王立之詩話》引黃庭堅語記載道:“金華俞清老,字子中,二十年前與余共學於淮南。元豐甲子相見於廣陵,自云:荊公欲使之脫逢掖,著僧伽黎,奉香火於半山寺,所謂報寧禪院者,予之僧名紫琳,字清老,無妻子之累雲。去作半山道人,似不為難事。然生龜脫筒,亦難堪忍。後數年見之,儒冠自若也。因嘗戲和清老詩云雲。”
②雨:落。
③車鐸:車鈴。

作品賞析

第一首詩為打趣之作。詩人選取了俞氏為僧後的一個特定的清晨來寫,生動地刻畫了這位既著僧衣而又難耐寂寞的友人的形象。首二句寫風吹葉落,月明夜闌之景,既渲染了廟宇的清寒,也烘托出俞氏內心的枯寂。對漫漫長夜的不耐,使他對大自然的變化更加敏感,其心境也就自然與之融合起來。與前二句側重於靜的氣氛揭示,以暗示俞氏潛在的躁動不同,三、四兩句集中寫動態,進一步點出他的不安。清晨,前來進香的人們絡繹不絕,馬嘶聲、車鈴聲響成一片,寂靜的寺院頓時熱鬧起來。面對這種場景,主人公的感受如何呢?詩中也沒正面寫,而是以“動”暗示著他本人的“不遑安”。妙在不動聲色,而含義顯豁。五、六兩句一轉,從正面提到俞氏,對這位友人委婉地嘲謔了一下。夢有兩層意思。一是正面寫,點出俞氏當“不遑安”之際,追憶“去發脫儒冠”之時,殆如一夢,契合著長夜過後的感受;一為側面寫,見出作者的嘲謔,意為俞氏這種舉動不過是一種可笑的夢想。作為一個相知甚深的老友,作者一下子便摸到了俞氏未能脫俗的心理,而由於“索索”以下四句的交代,更使得這一描寫帶上了幾分幽默,並逗出末二句:以看鏡的細節,直接點出俞氏心理活動的結果。主人公在鏡中照出了自己的光頭,不僅想到,做和尚真是不容易啊!這二句,看似平淡,實際上,仔細推敲,正像一幅漫畫,將主人公的形象、神態、心理全都鉤勒出來,語帶詼諧。同時,它也是前面六句的自然延伸,那么,主人公最後的“儒冠自若”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這首詩的結構錯落有致。首二句和次二句既是對比,又是遞進;五、六句宕開,末二句小結,承接處又含轉折,有餘不盡。全詩暗寫和明寫交織並用,過去與現在互相交叉,章法齊整而有變化,頗能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時的匠心。同時,全詩詼諧而不失含蓄,戲謔而不流於刻薄,氣氛幽默、輕鬆,見出二人的密切關係,打趣的分寸也掌握得非常恰當。所以,蘇軾對它非常欣賞,“屢喔此詩,以為妙也”。(四部備要本《山谷詩集注》卷十)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