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企業或新企業動向市場領先者發起挑戰,往往成功。他們有哪些
成功的秘訣?這些企業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與他們敢於打破行規,進行戰略創新,改變原來的
競爭規則。許多礙眼的成功經驗表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某個行業的
戰略定位空間會逐漸被不同的企業填滿,戰略創新指企業發現行業戰略定位空間中的空缺,填補這一空缺,並使之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市場。戰略定位空間中的空缺可以是:新出現的顧客細分市場或競爭對手忽視的現有顧客細分市場;顧客的新需要或競爭對手未能充分滿足的顧客的需要;為或新出現的顧客細分市場生產、傳遞或分銷現有的或創新的產品或服務的新方法。 企業戰略管理的理論是二十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門新的管理科學,被企業成功地用於指導實踐,到80年代已被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的企業普遍採用。西方企業家把現代企業管理叫做戰略管理,稱當今的時代是戰略管理的時代、戰略創新的時代、戰略制勝的時代。戰略是企業的靈魂。中國加入
WTO後,企業面對的是世界性的跨國公司,置身於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之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關鍵是進行戰略研究、戰略選擇與戰略創新。
關鍵
小企業或新企業主動向市場領先者發起挑戰,往往很難成功。這些企業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們敢於打破行規,進行戰略創新,改變原有的競爭規則。
許多戰略創新者首先找出的競爭對手忽視的一個細分市場,然後再根據這個市場顧客的需要,設計產品及其傳遞體系。由於戰略創新者聚焦於一個小型、適當的細分市場,幾乎不會與競爭對手爭奪顧客,最終會發展為大眾市場的小型細分市場。
在施樂公司占據複印機市場統治地位的時期,IBM、柯達等公司也曾採用過與其相同或相似的戰略與施樂公司爭奪市場,但都未能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未能發現或創造一個獨特的戰略地位,而是希望通過“克隆”施樂的戰略來爭奪施樂的市場份額。佳能公司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戰略,選擇了中小型企業和個人用戶作為目標市場,強調不同於施樂的質量和價格利益,通過不斷地滲透複印機市場,最終發展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市場領先者。許多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
戰略創新
縱觀世界已開發國家經營和管理的發展史,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企業成功的關鍵在轉換:50年代的關鍵在生產;60年代的關鍵在經營;70年代的關鍵在財務;80年代後的關鍵則在戰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些優秀企業家,學習、運用西方企業的戰略管理科學和藝術,為本企業制定了正確的發展戰略,創造了一批名優產品和名優企業。青島
海爾集團之所以能夠衝出國門,走向世界,根源於張瑞敏為海爾制定的“品牌戰略”和“三個1/3戰略”。美國蘭德公司的專家指出的,“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決策不慎造成的”。由此可見,企業的戰略管理和戰略創新,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
創新制勝
知識經濟的興起和資訊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加入WTO進程的加快,給企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將創新求發展作為經營思想,努力改善企業運行質量並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創新的思維和工作方式推動企業各項工作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在考慮企業發展時不要有短期行為,要從區域立足發展到全國經營,然後拓展至全球戰略。必須做大、做實、做強自身企業的核心業務,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在經營管理的技術手段上要實現國際化、現代化。在當今全球化資訊時代,著名跨國公司都運用國際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高科技手段收集、處理市場信息,調整經營策略,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核心
戰略創新的核心問題是重新確定企業的經營目標。企業確定的經營目標會決定企業如何確定自己的顧客、競爭對手、競爭實力,也會決定企業對關鍵性成功因素的看法,並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成功的戰略創新者會採用與所有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競爭策略和經營目標。
企業選擇經營目標,必須滿足顧客的需要。要對企業內部的優劣勢和外部環境機會與威脅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自己銷售的產品,能滿足的顧客需要和自己的核心能力,來確定經營目標,據此對備選的經營項目作出系統的評價,根據各種目標是否有助於本企業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能力,增強競爭優勢,判斷本企業應採用哪一種經營目標,最終選出適宜的經營目標,重大的戰略創新往往是企業改變經營目標的結果。
企業想出戰略創新好點子,並不等於說就能贏得市場,要成功地開展戰略創新活動,管理人員還應在企業內部形成適當的企業文化,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經營系統、管理程式、激勵制度,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克服企業內部各種妨礙創新的障礙,使創新活動變成企業的日常工作。
方法
有關研究的結果表明,戰略創新通常採用以下四種方法:
模式革新
突破傳統戰略思考方法的束縛,積極嘗試新的戰略研究方法,設計出風格獨特、與競爭對手迥異、令其難以模仿的戰略模式。
聯盟
制定戰略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但戰略不能囿於競爭。單個企業的能力是有限的,利用競爭對手間的利益相關性和優勢互補性,實現雙方資源整合,結成
戰略聯盟,形成新的競爭力量。
戰略模式
在新的環境中重新研究前人戰略模式的合理性,揚棄這些戰略模式,引入新
思維,並對戰略模式進行重組,精心設計自己獨特的“戰略群”,發揮舊有戰略模式的綜合效應。
組織創新
戰略創新活動涉及的決策大多屬於非程式化決策,非程式化決策的基礎是知識和信息,而知識和信息是離散化的單元,散布在組織及組織以外,因此,組織創新和決策創新必將帶動戰略創新。
面對受到
信息網路技術深刻影響的全新市場環境,借鑑新的行銷理論開展戰略研究,革新戰略,設計風格獨特的戰略模式,突出銀行的文化品位,是戰略創新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手段。
實質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企業戰略上,曾經提出三句話,這三句話以舊瓶裝新酒的寓意,分別從戰略的
空間、時間和主體,對企業戰略創新的實質進行了簡要的概括。
企業戰略創新的第一句話是,“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能適應環境”。乍看似並無新意,然而,被企業管理者參透並出新卻並不容易。其實,這句話對企業戰略空間進行了高度概括。在企業的戰略空間層面,面臨兩大任務,企業對內要讓員工“好做人”,對外,則是“做好人”。企業作為一個主體,對內,應當為廣大員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讓員工們好做人,這樣才能充分積聚員工的工作能動性。而對外,要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信譽和回報,做一個“好人”,創造良好的外部企業運行環境。
關於戰略創新的時間,其實質是第二句話“你把握不了過去,但你能把握未來”。也即戰略必須面向未來,知道未來是為了指導當前。事實上,關注趨勢的人、不僅能分析所面臨的潛在威脅,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威脅變成危機之前準備好加以解決。正如知名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一句話:“明天和今天迥然不同,人們需要做的只是做好準備。”
企業戰略的第三句話立足於戰略主體,“你調整不了別人,但你能調整自己”。如果
事情無法改變,人們就改變自己。
現代戰略與人性管理
在企業的長期穩定生存和發展上,必須完成一個過渡———從以物為中心的剛性管理到以人為中心的柔性管理。所謂剛性管理,即以“規章制度為中心”,憑藉制度約束、紀律
監督、獎懲規則等手段對企業員工進行管理。這是20世紀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是依靠人性解放、權利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員工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創造精神。然而,筆者在接觸到的一些企業家中,不少企業人不以為然:“不就是人性管理嗎?現在哪個企業不提人性管理,人們企業也有。”
但是,很多企業家並沒有意識到,人性管理既是一種管理
模式,也是一種管理哲學。不少企業的所謂人性管理,只是通過在剛性管理的基礎上,對制度進行稍微改動。比如,以往員工每天上班需要打卡三次,改為打卡一次。再或者,簡化請假手續等。其實,這些並不是真正的人性
管理,只是剛性管理的調整。真正的人性管理,應樹立三個觀念:“企業即人,企業為人,企業靠人”,注重對企業的主體———人的關懷和信任。而做到這一點的核心,則是企業領導者轉換思想和角色,讓企業的制度和管理理念服務於員工,變管理者為服務者。以“員工需要什麼”為根本導向。事實上,這也是
人性管理與非人性管理的根本區別。
專家評論
孟凡宇:西方人談
戰略、談創新,它有一個過程,上世紀80年代談競爭,談波特的競爭戰略,談紅海,那個時候面臨很多機會,在動盪的時候他們認為他們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策略,更多的是一種強競爭的狀態。上世紀90年代開始談能力,到網際網路之後,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談“藍海”,談“世界是平的”,他們覺得他們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增長速度也越來越慢,其他很多地方增長速度很快,他們認為世界是平的,於是他們要到更多的有豐厚利潤的地方搞戰略過渡。因為他們經歷過了一些階段,他感受到了世界是平的。我們有很多大型國企,經歷了從小到大,以及到一個產業成熟的過程。但對於很多民企,包括很多創業型的企業,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產業完全的激烈化的競爭過程,或者說中國很多產業還沒有到最後
白熱化後期,最後只剩下幾家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中國企業更多的是要談戰略和規範,其實很多不是前景不確定,前景很確定,前景很確定是說這個行業再發展5年到10年,從200家到5家這個階段是很確定的,西方已經從200家到5家之後他就不確定了,從5家到1家就害怕“有幾個傢伙從車庫裡面衝出來把我幹掉”,他有這種擔心,但他擔心和想法和我們現階段的擔心和想法是不一樣的。我們怕的不是車庫裡面的這兩個人出來,而是你能在你的同行中更快地衝到前面。所以西方企業要重新製造規則,打破資源重新再組合,來尋找增長的潛力。中國企業的規則還沒有完全建立,要重新破壞,就像搭積木一樣,剛只是搭到了第二層或第三層就要推倒重來,再搭第二層和第三層,其實如果是這種創新的話也是一種浪費
資源,至少是很膚淺的一種變化,我理解中國很多產業的創新,和西方所進行的創新是不一樣的。當然一些成熟的產業是需要創新的,當我們的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跟
國際上的很成熟的產業和很成熟的同行來競爭、抗爭的時候,就需要創新,就需要以國際的視野來思考。
傅強:有時候越混亂的市場狀態機會也很多,中國企業在戰略的制定方面很多還是機會導向的,當初也是機會導致企業在市場上的成功。我自己也在做企業,也避免不了一個患得患失的心態,老是擔心自己決策失誤,害怕到了手中的東西飛了。有時我也眼睜睜地看著同行和競爭對手往往抓住某一個機會就成功了,所以,每每在年終和年初的時候我就感覺飽受煎熬,一方面心裡知道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另一方面眼前的各種機會也生怕喪失,我想像我這種心態的企業管理者也不少。
核心競爭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從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著手。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必須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各種貿易壁壘日益減少,企業競爭對手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必須未雨綢繆,及早確立核心能力的發展戰略,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持續發展。儘管核心能力不容易仿製,但由於其特殊的自然屬性,常常受到替代品的威脅。因此,企業要不斷創新競爭方式和運作方式,形成核心能力的突破性進展,使自己永遠走在市場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