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回憶(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著小說)

戰爭與回憶(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著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戰爭與回憶》,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赫爾曼·沃克的作品,作品著重描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真實、殘酷的情景。該書所述故事從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為止,涉及大多數主要戰場和重要事件。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點評欣賞,作者簡介,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戰爭與回憶(1941-1945)(全新精裝紀念版)(套裝上下冊)》及姊妹篇《戰爭風雲(1939-1941)》,是現代文學史上全景式展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真實進程的規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盡很大的努力給一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描繪一幅真實的、宏偉的圖景”。
書中人物眾多,上至各交戰國最高領導人羅斯福邱吉爾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從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為止,涉及大多數主要戰場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戰史,都是真實的;所引的數字材料,都是可靠的;興凡顯赫人物的言語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種種,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學手法,鑄成了這部“史詩風範的長篇小說”。
原版封面原版封面

點評欣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遭受過戰爭蹂躪的人們對戰時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進行了反思,表現在歐美文壇上,就是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風靡一時,實驗小說之風甚盛。其間的文學作品雖然五彩繽紛,無奇不有,但其實都流露出作家們對人類生活的憂慮和危機感,有一種“荒謬的虛無主義意識”風格。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作家開始以更為冷靜的目光觀察世界,以較為樸實的筆觸寫現實題材,更多地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形成了一股回歸現實主義傳統的潮流,從而展現了一幅迥異於五、六十年代的文壇風景。 在這股潮流中,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 Herman Wouk )無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爾曼·沃克在歐美文壇以用現實主義筆法寫戰爭題材小說而享有盛名。沃克已知的三部作品(《戰爭風雲》、《戰爭與回憶》和《凱恩艦譁變》)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單憑這三部小說,尤其是作為史詩性兩部曲的《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足以奠定沃克在歐美乃至世界文學界的地位。
《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堪稱用小說藝術展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景。它以美國海軍軍官維克多·亨利一家為中心輻射開去,描繪了一幅大規模世界戰爭的真實、宏偉的圖景。書中人物眾多,上至羅斯福、邱吉爾希特勒等交戰各國最高領導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筆墨之下出現。全書篇幅很長,但讀來 毫無滯澀繁重之感。赫爾曼·沃克顯然是位善於布局謀篇、巧於急張緩弛的故事大家,他讓維克多·亨利一家以及與之有關的眾多人物儘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於人們都知道的重大歷史事件中,使讀者隨著故事的進展,不由自主地為這些人物的命運而擔憂、緊張、欣慰、悲哀;同時,作者生動細膩的描寫,又讓讀者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凱恩艦譁變》的場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講了在太平洋戰場一艘美軍軍艦上發生的“譁變”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全書描寫的是戰爭中的一個側面,但對戰爭與人們關係的反映卻是比較全面的。
作為現實主義作家,赫爾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運多舛取勝。他的這幾部小說,故事情節都用白描的筆法娓娓道來,書中基本沒有直接的心理描寫,人物性格都從對話和行為中表現出來,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不斷深化。這種寫法的好處,是不打斷讀者的閱讀思緒,讓讀者不知不覺地進入書中描繪的場景,跟著劇情發展體會人物悲歡離合的心情,令人印象深刻。
赫爾曼·沃克的作品讓人百讀不厭,除了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之外,還在於它的真實:故事細節上的真實和歷史事件上的真實。沃克為寫作《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足跡幾乎遍及歐、亞、非大陸數十個國家,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採訪過幾百名經歷過二戰的人。正如作者所說:書中關於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跡純屬虛構,但有關戰爭的史實是確鑿的,統計數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據史實,便是根據可靠的記載。真實是文學作品的基礎,對史詩性作品來說尤其如此。
赫爾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筆著落在戰爭上,自然不是為了用人類自相殘殺的悲劇來吸引讀者,而是有他深層的思考。戰爭,作為“一種古老的思想習慣,一種古老的心理狀態”,幾乎貫穿於人類的全部發展過程之中。舉凡人類社會的美好、醜陋、善良、殘忍,都能在戰爭中得到充分體現。對於以前的統治者、現在的“政治家”來說,戰爭不過“是政治的繼續”,是運籌於他們心中的一種決策,一種選擇;而對於千千萬萬普通百姓來說,戰爭則是讓人們付出血淚的一種詛咒,是揮之不去的一個噩夢。基於此,沃克沒有把自己的作品簡單地寫成正義戰勝邪惡的英雄主義讚歌。在他的筆下,既寫了如海軍軍官維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威利·克依斯(《凱恩艦譁變》)等人一樣由普通人成長的英雄,又對像歷史學博士埃倫·傑斯特羅、外交官萊斯里·斯魯特(《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等一樣軟弱、自私和正義感交織在一起的人給予了理解,甚至對像海軍艦長菲力普·魁格(《凱恩艦譁變》)一樣因不堪戰爭壓力而變得偏執、膽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訴人們:戰爭或許能判別出人們的無畏和膽怯,但人類卻不是為戰爭而活著的;文學描寫戰爭,不是為了讚美戰爭,甚至也不是為了讚美戰爭中的“英雄主義”。那么,我們為什麼要讀戰爭題材作品呢?赫爾曼·沃克在《戰爭風雲》的《作者前言》中說的一段話,也許道出了原因:“《戰爭風雲》的主題和宗旨,可以在法國猶太作家朱里安·班達的幾句話里找到:如果世上確有和平存在,那么這種和平並不是基於害怕戰爭,而是基於熱愛和平。它不是行動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這個意義上說,最渺小的作家可以為和平作出貢獻,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卻無能為力。”
努力用文學傳達個人對於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注和思考,這就是赫爾曼·沃克作品的價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作家的非凡勇氣和能力所在。

作者簡介

赫爾曼·沃克(1915-年),美國作家。《凱恩艦譁變》(1951年),獲得1952年普利茲獎的小說。它講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艘美國海軍小型艦艇,針對專橫的艦長的一次兵變。沃克把小說中的高潮部分改編成劇本,《凱恩兵變軍事法庭》(195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被改編為《戰爭風雲》(1971年)和續篇《戰爭與回憶》(1978年)。沃克出生於紐約市,193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
其他的作品包括:小說——《極光黎明》(1946年);《都市男孩》(1948年);《馬喬里晨星》(1955年);《布拉德霍克》(1962年);《不要停止狂歡》(1965年);《希望》(1993年)。散文——《這是我的上帝》(1959年)。

媒體評論

史詩般的偉大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可以預料,以後一代又一代的人,將通過這部作品溫習那場殘酷而又偉大的戰爭,並體會到第一代人曾經體會的巨大的恐懼,非凡的勇氣,以及獻身的榮耀。
——《出版商周刊》,1981年對本書初版的評論
《戰爭與回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當我們想了解古希臘,想了解特洛伊,想了解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時候,我們會去讀荷馬的史詩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但是如果你想了解20世紀40年代整個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去讀《戰爭與回憶》吧!
——《基督教箴言報》
《戰爭與回憶》講述的並不是任何角色的性格和行為,而是一個時代的靈魂和命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羅斯福,都是為這個年代而生,為這個年代而亡,在沃克筆下,這個年代的光輝要遠遠遠亮過個人的風采。
——《紐約讀書報導》
兩個因素讓赫爾曼·沃克的作品不但擁有眾多讀者,還擁有了常青藤一般的生命力。第一,是對海渾戰役——包括中途島戰役萊特島戰役——傳神的描述,第二個就是對大屠殺的真實再現。
———《新聞周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