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風雲(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著小說)

戰爭風雲(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著小說)

《戰爭風雲》是小說,書中關於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跡純屬虛構。但小說中有關戰爭的史實是確鑿的;統計數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據史實,便是根據可靠的記載。象這樣範圍的工作不可能沒有錯誤,但作者希望讀者們能看出,他是在盡很大的努力給一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描繪一幅真實的、宏偉的圖景。

基本介紹

  • 書名:戰爭風雲
  • 作者:美赫爾曼·沃克
  • 譯者:施鹹榮 等
  • ISBN:7532720527/978-5404-7227-6
  • 類別:世界名著
  • 頁數:917
  • 定價:28.6元/99.00元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11-01/2015.9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叢書名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
  • 版次:1版2次
作者簡介,內容提要,劇情簡介,

作者簡介

赫爾曼·沃克 1952年,憑藉《凱恩艦譁變》獲得普利茲文學獎。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為俄裔猶太移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哲學,珍珠港事件後,參加美國海軍,在一艘驅逐艦上參加了南太平洋的戰事。 退役後,專事創作,先後在九部長篇小說、四個劇本、一部電影劇本和一部猶太人研究專著出版。《紐約時報》評價,“僅憑《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便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戰爭風雲

內容提要

《戰爭風雲(1939-1941)》及姊妹篇《戰爭與回憶(1941-1945)》,是現代文學史上全景式展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真實進程的規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盡很大的努力給一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描繪一幅真實的、宏偉的圖景”。
書中人物眾多,上至各交戰國最高領導人羅斯福邱吉爾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從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為止,涉及大多數主要戰場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戰史,都是真實的;所引的數字材料,都是可靠的;興凡顯赫人物的言語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種種,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學手法,鑄成了這部“史詩風範的長篇小說”。

劇情簡介

《戰爭風雲(1939-1941)》及姊妹篇《戰爭與回憶(1941-1945)》,兩部小說都已經在20世紀80年代被拍成電影。
小說主人公維克多亨利二戰前是一名美國海軍中校,在海上度過了大半生,有海軍專業技術,精通炮術。身材較為矮小,但是非常強壯。戰前由於指出海軍艦艇上的缺陷,得罪了上司,被調到德國使館做海軍武官。在德國期間,他準確地預測到德國將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開始進入羅斯福的視線。在整個二戰過程中,他深得總統信任,多次出現在幾乎所有戰場,眾多外交場合。他的機智、勇敢為美國屢立戰功。亨利在戰後晉升到中將。戰爭中他與一位英國少婦帕米拉塔茨伯利產生了情愫,最終走到了一起。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前任妻子羅達亨利,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與亨利結婚二十多年守身如玉,但是戰爭期間由於多種原因——長時間的寂寞、對上司的妻子低聲下氣、遇到了另一位相對紳士的男士等等,她最終選擇與亨利離婚。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大兒子華倫亨利 ,生性風流,戰爭期間結識了一位議員的女兒傑妮絲。他們最終結婚,還有了一個男孩,也叫維克多。華倫亨利是企業號航空母艦上的一名非常優秀的飛行員,但是在中途島戰役中不幸被日本的高射炮擊落,最終犧牲。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二兒子拜倫亨利一名大學畢業生,學習過美術,文學等等,但是都沒有恆心。在導師的介紹下他去了義大利的錫耶納。在那裡他遇到了後來的妻子——娜塔莉,一個猶太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加入了海軍潛艇艦隊,戰爭中他逐漸成長為一名潛艇長官,並且表現非常勇敢、出色。戰後他和妻兒團聚。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小女兒梅德林亨利戰前是一個學生,由於不願意學習,在父母去了德國後隻身到紐約闖蕩,遇到了一個色鬼編輯——休克利夫蘭。梅德林在他手下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離開了他。最終和一位研究核子彈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第二位妻子帕米拉塔茨伯利是一位身材嬌小的英國少婦,她與亨利在一艘開往德國的郵輪上相遇,兩人當時就有一種朦朧的好感,但是由於亨利是一位非常正直的男人,當時並沒有想太多。由於工作關係,兩人多次相遇,並在這過程中逐漸建立了感情。兩人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亨利乘轟炸機從德國返回英國後在公寓中相擁。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
帕米拉塔茨伯利的父親是英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廣播員,由於眼神不好,女兒是他的工作助手,但是最終他在戰爭過程中去世。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大兒媳婦——傑妮絲是一個富家女,在華倫訓練基地附近的俱樂部里與他相遇,他曾經有過出軌行為,但是最終悔改,他親歷了珍珠港事件。
主人公維克多亨利的二兒媳婦——娜塔莉是一個大學畢業在叔父身邊做助手的美麗的猶太人,與一位優秀的高材生——萊斯利有過一段愛情,但是萊斯利開始並不喜歡她。波蘭戰爭爆發期間她與拜倫正在波蘭遊歷,在拜倫勇敢的表現和真誠的追求下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
萊斯利是一位相對優秀、膽小、善良的大學畢業生,在美國的使館工作,由於他對猶太人的同情,他不斷遭到上司的排擠,在歐洲多個國家的使館工作過,親歷了德國入侵波蘭以及圍攻華沙的過程,最終在一次跳傘過程中犧牲。
娜塔莉的叔父——傑斯特羅也是一個猶太人,曾經在耶魯大學做過教授,寫了一本《一個猶太人的耶穌》而發了財,戰前在錫耶納安度晚年,但是他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在戰爭中顛沛流離,正是由於他的目光短淺娜塔莉和他一起吃了很多苦,最終傑斯特羅死在納粹集中營毒氣室里。
羅達的“情夫”是一名工程師,物理學家,相對正直,戰爭中他也參與了核子彈的研製工作。
小說中還有多個人物,通過他們,作者對戰爭中各個階層、地域的情況進行了描述。通過主人公我們能夠看到許多戰爭中戰略決策的產生過程,外交場合的鬥智鬥勇,戰場上生與死的慘烈,他參與了軍艦換領土的決策,多次與希特勒會面,見識了墨索里尼、邱吉爾,與史達林鬥智鬥勇,深入蘇德戰場前線,親往列寧格勒,親歷了雷伊泰灣戰役……;通過羅達和梅德林我們能夠看到戰爭前期美國的安樂情緒以及整個戰爭中後方的種種表現;通過華倫和拜倫我們能夠看到戰場上廝殺的全過程;通過塔茨伯利父女我們看到新加坡的陷落及其過程中的醜惡現象;通過娜塔莉和叔父的遭遇我們看到了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及和平人士對猶太人的救助;通過阿爾明馮隆將軍的回憶錄,我們能夠看到德國許多政策的產生過程,同時他也代表了多數德國人的想法;通過傑斯特羅的弟弟班瑞爾的種種遭遇反映了歐洲人民在戰爭中的種種遭遇。
這部小說相對真實地反映了二戰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主要宣揚人性的善良,品行的端正,小說中行為不端的人物多少沒有好的下場。總之,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小說,值得重複看上5、6遍也不會煩的好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