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政策是指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制定的戰備和戰爭行動的準則。是根據國內外形勢和國家、政黨的政治路線制定的。
戰爭政策是指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制定的戰備和戰爭行動的準則。是根據國內外形勢和國家、政黨的政治路線制定的。
戰爭政策是指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制定的戰備和戰爭行動的準則。是根據國內外形勢和國家、政黨的政治路線制定的。...
鐵血政策(德語:Blut und Eisen) ,是指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於1862年提出的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政策。其中,“鐵”指武器,“血”指戰爭。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
軍事上焦土政策(Scorched-earth Policy,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military tactic)。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中文中「...
軍事政策,國家、階級或政治集團制定的戰略和戰爭行動的準則。它是根據國內外形勢和國家、政黨的政治路線制定的,為國家、政黨總政策的組成部分,並受其制約,為其服務...
戰爭法,是指調整交戰各方之間、交戰各方與中立國及其他非交戰國之間的關係,規範交戰行為以及保護平民、傷病員與戰俘和有關戰爭責任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戰爭...
奧意法戰爭,即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這是撒丁王國(皮埃蒙特)對奧地利帝國的一場戰爭。1848年—1849 年的戰爭失敗後,新出任撒丁王國首相的加富爾為驅逐奧地利,儘快...
綏靖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
戰爭法規和慣例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戰爭或武裝衝突的開始和結束,以及在此期間交戰國之間、交戰國與中立國或非交戰國之間法律關係的原則。...
“三光”政策又稱“三光”作戰。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特別是華北方面軍(日語:北支那方面軍),自1939年秋開始,針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以殺戮當地居民...
戰爭手段英文全稱means of warfare。即用以作戰的武器、工具和方法。按照戰爭法規,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使用的武器和作戰方法是有限制的。...
戰爭法條約(Treaties on the Law of War),確定戰爭法規則的國際條約。它是戰爭法的主要淵源,其內容涉及戰爭法的各個方面,包括:關於戰爭開始和結束的原則與規則;...
【注音】:zhàn zhēng zhǔn bèi戰爭準備是為實施戰爭而進行的各種準備的統稱,包括戰爭前的準備和戰爭過程中的準備。...
戰爭狀態是指當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將軍隊處於最高級的備戰準備,並向全國發布戰爭動員令的一種戰鬥緊張形勢。...
三年改革戰爭(西班牙語:GuerradeReforma)是貫穿了墨西哥19世紀自由派和保守派鬥爭的一個插曲。...
不同時期,中共所採取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抗戰時期,中共所採取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減租減息。它一方面要求地主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要求農民交租交息...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
《戰爭的原因》是埃弗拉編著的書籍,本書重點研究與國家實力的性質及分布相關的戰爭原因。 本書將首先提出戰爭的近因,然後轉向這些原因的遠因。第二章指出了一種...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
門戶開放政策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整箇中國範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不論是在哪個列強的勢力範圍內,不...
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鬥,也為戰鬥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