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論述軍隊的訓練和取勝之道。
作品賞析
16、凡兵有以道勝,有以威勝,有以力勝。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審法制,明賞罰,便器用,使民有必戰之心,此威勝也。破軍殺將,乘闉發機,潰眾奪地,成功乃返,此力勝也。王侯知此,所以三勝者畢矣。
【譯文】
戰爭有用道勝的,有用威勝的,有用力勝的。講求軍事準備,判明敵人虛實,設法促使敵人士氣沮喪而內部分化,雖然軍隊的組織形式完整但卻不能用來作戰,這就是以道勝。審定法制,嚴明賞罰,改善武器裝備,使人人都有必戰的決心,這就是以威勝。擊破敵軍,斬殺敵將,使用各種攻城器械強攻敵人城邑,粉碎敵人防禦,占領敵國土地,功成之後,班師回國,這就是以力勝。戰爭決策者明白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種勝利方式的具體運用了。
17、夫將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刑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奪敵者五:椩幻硎ぶ?郟??皇苊??郟??慧u垠之論,四曰深溝高壘之論,五曰舉陳加刑之論。此五者,先料敵而後動,是以擊虛奪之也。善用兵者,能奪人而不奪於人。奪者,心之機也。令者,一眾心也。眾不審則數變,數變則令雖出,眾不信矣。故令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故上無疑令則眾不二聽;動無疑事則眾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者也。
【譯文】
將帥所賴以作戰的是軍隊,軍隊所賴以作戰的是士氣。士氣旺盛就勇於戰鬥,士氣沮喪就會潰敗。在軍隊還未行動,雙方還未接觸時就能夠壓倒敵人的條件有五個方面,一是朝廷的決策英明,二是將帥的選拔得人,三是進入敵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國防務的堅強充實,五是列陣決戰的指揮正確。這五個方面都要先分析敵情,而後行動,用以實擊虛的辦法去壓倒敵人。善於用兵的人,能壓倒敵人。而不為敵人所壓倒。壓倒敵人,在於將帥的機智。號令是用來統一軍隊行動的,對軍隊情況不了解,號令就會經常變更,經常變更的號令,縱然下達了,大家也都不會相信。因此,下達號令的原則是,有小的缺點不必變更,有點不明確也不須重申。所以,上級沒有可疑的命令,大眾也就不會無所適從;行動沒有猶豫不定的事情,大眾就不會三心二意。從來就沒有不取得大眾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們自願效力的,也沒有不取得大眾自願效力,而能使他們拚命作戰的。
18、故國必有禮信親愛之義,則可以飢易飽。國必有孝慈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
【譯文】
一個國家必須有崇禮守信相親相愛的風氣,民眾才能忍飢耐餓克服困難。國家必須有孝順慈愛廉潔知恥的習俗,民眾才能不惜犧牲去捍衛國家。古代君王治理民眾,必須先以禮信感化他們,然後用爵祿鼓勵他們;先以廉恥教育他們;然後用刑罰督促他們;先用仁愛撫慰他們,然後用法律約束他們。
19、故戰者,必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勵,則士不死節。士不死節,則眾不戰。勵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喪之親,民之所營,不可不顯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榮而顯之,田祿之實,飲食之親,鄉里相勸,死生相救,兵役相從,此民之所勵也。使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止如者牆,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旋踵,此本戰之道也。
【譯文】
將帥指揮作戰,必須用自己的表率行為來激勵部隊,這樣才能象頭腦指揮四肢一樣的靈活自如。戰鬥意志不加激勵,士兵就不會為國家效死,士兵不為國家效死,部隊就沒有作戰能力。激勵士氣的方法,就是使民眾都過富裕的生活。官職的等級,死喪的撫恤,是民眾所追求的,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必須根據民眾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據民眾的功績給予表彰獎勵,使他們在田地體祿方面得到實惠,起居飲食方面得到照顧,鄰里互相鼓勵,死生互相幫助,戰時攜手應徵入伍,這就是激勵民眾的辦法。使同什同伍的人,象親戚那樣互相關心,上下級關係象朋友那樣親密無間,軍隊駐止下來就象銅牆鐵壁一樣的堅固,行動起來就象急風暴雨一樣的迅猛,戰車一往直前,士兵絕不後退,這就是戰勝敵人的根本原則。
20、地所以養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戰所以守城也。故務耕者民不飢,務守者地不危,務戰者城不圍。三者,先王之本務,本務者兵最急。故先王專於兵有五焉:委積不多,則士不行;賞祿不厚,則民不勸;武士不選,則眾不強;備用不便,則力不壯;刑賞不中,則眾不畏。務此五者,靜能守其所固,動能成其所欲。
【譯文】
土地是用來養活民眾的,城塞是用來保衛土地的,戰鬥是用來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農業生產的,民眾就不會受饑荒,注重邊疆守備的,領土就不會被侵犯,注重機動作戰的,城市就不會被圍困。這且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國的根本問題,而其中軍事問題又最為緊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別注意軍事方面的五個問題:糧食儲備不充分,軍隊就難以行動;獎賞待遇不優厚,民眾就得不到鼓勵;武士不經嚴格挑選,部隊就不會堅強;武器裝備不充實,戰鬥力就不會強大;賞罰不公正,民眾就不會畏服。能夠注意到這五個方面的問題,防守時就能守必固,行動時就能戰必勝。
21、夫以居攻出,則居欲重,陳欲堅。發欲畢,斗欲齊。
【譯文】
要由防禦轉入進攻,防禦就要穩定,陣地就要堅固,發起進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戰鬥行動要協調一致。
【譯文】
實行王道的國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實行霸道的國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沒落的國家,只圖增加中上層貴族們的財富;瀕於滅亡的國家,只圖增加君王自己的庫存財物。所以說,只滿足上層而忽略下層,其禍患是無法挽救的。
【譯文】
常言說,選用賢能,不須選擇吉日良辰,也會順利。法令明確,不必占卜吉凶,結果也會圓滿。尊重功勞,不必祈禱也會得福。又說,天時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聖人所重視的,只在人的作為罷了。
24、夫勤勞之師,將不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者不弊。
【譯文】
勤勞的軍隊,將帥與士卒同甘苦,不先顧自己。天熱不張傘,寒冷不加衣,路險必然下馬步行,部隊的井挖好了自己才飲水,部隊的飯煮熟了自已才進餐,部隊的營壘築成了自己才休息,將帥必須與士兵同勞佚,共甘苦。這樣,部隊雖然長期作戰,也能保持旺盛的士氣而不致衰竭疲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