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救護

戰場救護

戰場救護指戰時參戰人員在戰場上負傷。對負傷者進行及時的止血、包搶救,使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程度,統稱戰場救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場救護
  • 場地:戰場
  • 含義:救治戰場負傷的人員
  • 對象:戰場負傷的人員
意義與作用,紅十字會,紅十字會來歷,中國紅十字會,

意義與作用

戰場救護是戰時參戰人員負傷後的自我救護和互相救護活動。以往革命戰爭的經驗證明,戰時約有50%的傷員是民眾自救互救的。迅速、準確的戰場救護,對及時挽救傷員的生命,減少殘廢,恢復戰鬥力,鞏固戰鬥意志和對傷員的進一步治療、康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戰爭武器的殺傷力強,造成的傷員多,危害也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場死亡的人數約1000萬人,受傷人員達2000萬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因戰爭總共死亡約5000萬人,傷亡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充分說明,在現代戰爭武器越來越先進,殺傷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大力開展群性戰地救護就顯得更加重要。

紅十字會

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的紅十字會,就是從戰場救護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中期,歐洲戰爭連綿。每次戰役後往往陳屍遍野,傷兵呼救,痛苦呻吟,無人過問。

紅十字會來歷

1859年6月25日,瑞士銀行家享利·杜南途徑義大利北部倫巴地區時,恰逢法奧索爾弗利諾之戰,親眼目睹大批傷兵得不到救護而慘死的情景,因此竭力主張建立民間的傷員救護組織,對傷員進行救護和看護。杜南回到日內瓦後,撰寫了《索爾弗利諾回憶》一書,在書中提出兩條倡議:(1)“各國在和平安定時期應該建立戰時傷員救護團體”;(2)“召開一次國際會議,制訂一項國際性保護傷兵和救護人員權益的國際公約”。他的倡議得到當時歐洲各國上層社會的同情和支持。1863年2月9日,“救護傷兵國際委員會”在瑞士成立。到1880年,這個委員會正式改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瑞士政府還發起召開了國際會議,簽訂了關於改善戰地傷員境遇的日內公約。公約規定,在戰時,對傷病員(不分國籍)予以救護;對戰地救護車、醫院和醫務人員應予保護。公約還確定以五個方塊組成的紅十字作為保護的標誌。從此,傷兵救護組織就叫紅十字會。目前,已有144個國家建立了紅十字會。
戰場救護

中國紅十字會

成立於1904年。它一成立,就與人民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哪裡有災難、饑荒和戰爭,紅十字的旗幟就在哪裡出現。從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紅十字會開辦傷兵醫院、難民收容所,組織救護隊,進行了大量的救災和救護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修改了中國紅十字會會章,明確規定中國紅十字會為全國性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從此,中國紅十字會工作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1950年到1966年,中國紅十字會廣泛開展了國內外活動,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在“文大革命”期間,中國紅十字會被迫停止了國內工作,地方紅十字會也被取消。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紅十字會恢復了國內工作,地方紅十字會開始重建並恢復工作。1986年6月,中國紅十字會和國家教委聯合制定印發了《學校紅十字會工作暫行規定》,在各級各類學校建立紅十字會,並因地因校地開展工作。中國紅十字會在開展民眾性的防病治病、宣傳動員組織公民義務獻血、組織救護訓練、參加傷病員救護、開展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從事國內外救災以及協助台胞台屬尋找親人等工作,都作出了巨大成績,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了重大貢獻。中國紅十字會還加強了國際往來和交流,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為我國衛生救護、獻血、輸血等事業的現代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