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鑲嵌式模鑄鏤空蟠螭鏡

戰國鑲嵌式模鑄鏤空蟠螭鏡

戰國鑲嵌式模鑄鏤空蟠螭鏡,是在戰國中晚期採用鑲嵌式模鑄鏤空特種工藝生產的。該鏡為小型楚式鏡,直徑8.5厘米,邊緣厚5毫米。高折平緣,束腰三輻狀紐與鏡立體一同鑄出。鏤空蟠螭紋飾部份為圓形,鑄後再與鏡主體鑲嵌成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國鑲嵌式模鑄鏤空蟠螭鏡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類別青銅器
  • 尺寸直徑8.5厘米,邊緣厚5毫米
文物介紹
四條蟠螭連環相銜,螭爪互擒,在鏤空的襯托下,整體突出鏡面,造成起伏很強的三維立體動感,該紋飾部分當用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失臘法模鑄,因此線條精細清晰,螭身紋線纖毫畢現,顯示出當時已很高的精密鑄造工藝水平古代人沒有玻璃鏡,最早用水盆盛水鑒容。甲骨文金文中的鑒字形像地是一個人對著水盆看。鑒即照也,名詞化後即為鏡。約在公元前2000年的齊家文化(相當於夏代)即已出現鑄造的銅鏡。但由於技術上處於初級的時期,產品是十分粗糙的。隨著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合金成分的配比和精密鑄造方法如失臘法的發明,到戰國時期,銅鏡開始大量生產,質量日益精美,開始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中,銅鏡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代,由於玻璃鏡的出現,而最終消失
銅鏡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特別對於女性,如花玉貌也通過銅鏡才能自我欣賞,或為悅己者容。鏡的該種重要功能使它特別易於聯想。因此,在唐詩中不少與銅鏡有關的詩句,如楊凌《明妃怨》“匣中縱肖菱花鏡,羞對草於照舊顏”,就把王昭君的心理方面刻劃得細緻入微,該詩也說明鏡有匣,用以保護鏡面,因為銅錫合金製成的鏡面脆,一破就碎成幾塊,不能修補的。
古代銅鏡由於是人們生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又為了迎合上層社會的需求,使生產銅鏡的專業戶無論從製造技術到工藝美術精益求精。除了紋飾圖案越來越複雜美麗之外,一些特種工藝也發展起來,以提高銅鏡的使用質量和藝術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