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國羽紋簋
- 出土地點:原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陪葬品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銅器
基本資料,文物現狀,文物介紹,相關資料,
基本資料
【名稱】:戰國羽紋簋
文物現狀
該簋是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共出土4件,都是楚國遷都壽春(今壽縣)後就地鑄造的。其他3簋比羽紋簋略精緻。羽紋簋是青銅簋衰敗消亡的最後形態,地方特色鮮明,現實內容豐富,距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定為國家一級乙等文物,即國寶級文物,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羽紋簋高29厘米,口徑23.5厘米,方座24厘米,重6.8千克。
體如豆形,直口淺腹,圓拱蓋,蓋頂分立4個雲形鈕,腹部設有4個窄扉棱,高圈足,下連鑄矮方座。蓋、腹、足、座,通體均飾羽紋,簡潔樸實。方座簋出現於西周早期,是周禮中重要的禮器,鑄造精緻。沿用到戰國時期,其間形制變化很大,如羽紋簋,製作粗糙,不求精工,只圖效用。這種變化是由“脫去傳統之束縛”,社會意識形態進入理性主義新時期的結果。因而,象徵奴隸制的代表神權和政權的禮器簋日趨少見,反映禮崩樂壞的事實。羽紋簋裝飾紋樣的變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反映。
相關資料
簋(音鬼),是古代盛放煮熟的黍、稷、粱用的食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古人在宴饗時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抓取食物。附圖中這件羽紋簋,是戰國晚期楚貴族使用的“大碗”。它的造型、裝飾與西周、春秋的銅簋相比,可謂是體貌不佳,但卻榜上有名——國寶級文物。因為,它有確切的出土地點可作為斷代依據;造型、紋飾能夠代表一個時期的工藝鑄造水平;傳世少見,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以後就很少見了。簋的形態變化最多,商代青銅器表面遍布各種裝飾,複雜的紋飾有神秘的宗教內容,兇惡的神獸形象令氣氛十分恐怖。西周銅器紋飾舒朗粗闊,形體較大,以動物為器形的增多。春秋作品重視形制輕巧和紋飾簡練,減少了商周紋飾的繁複和威嚴。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形狀和裝飾大膽突破神秘的傳統風格,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現實感。安徽壽縣出土於戰國晚期楚王墓的羽紋簋就是其中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