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古長城遺址(河南鶴壁長城遺址)

戰國古長城遺址(河南鶴壁長城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戰國古長城遺址位於大河澗鄉肖橫嶺村。長城南北向分布,殘長1.5米,橫跨三個山峰,是我省構建年代較早,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長城之一。該長城由城牆、掩體、指揮所、戰壕四部分組成。城牆,倚城牆建有 掩體,掩體大小不等,大有5米見方,小有2米見方,掩體的啞鈴形與方形瞭望孔清晰可見,長城的北端,北山的至高點建有一座由三道城牆環繞而成的指揮所,戰壕沿長城修建,它是連線城牆,掩體、指揮所的紐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古長城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鶴壁市市區西北20公里處
  • 殘高:1.8~1.5米
  • 殘寬:5~0.8米
媒體聚焦,抗日工事,

媒體聚焦

媒體宣稱:“古長城遺址位於河南鶴壁市市區西北20公里處的大河澗鄉肖橫嶺村。長城南北向分布,殘長1.5米,橫跨三個山峰,是我省構建年代較早,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長城之一”。
媒體宣稱:“該長城由城牆、掩體、指揮所、戰壕四部分組成。城牆殘高1.8~1.5米,寬5~0.8米,倚城牆建有 掩體,掩體大小不等,大有5米見方,小有2米見方,掩體的啞鈴形與方形瞭望孔清晰可見,長城的北端,北山的至高點建有一座由三道城牆環繞而成的指揮所,戰壕沿長城修建,它是連線城牆,掩體、指揮所的紐帶”。
媒體宣稱:“該長城經過一系列的考察、論證,認為該長城系戰國時趙國所建成,保存完整,構造奇特,功能齊全的古長城,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戰國古長城遺址

抗日工事

三坡石牆其實是抗日工事
1981年,鶴壁市文物工作隊曾將三坡石牆作為抗日戰爭時的遺蹟備案。
2000年11月14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張新斌在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鶴壁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鶴壁趙都與趙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作題為《鶴壁趙都探索》的主題報告。報告載:“……(5)窯洞古長城遺址,根據省科學院地理所提供的航拍照片,我們對大河澗鄉窯洞村的三個山頭進行聯合考察,在牟山腳下發現有長達1300餘米的古長城遺存,其結構均為就地利用山上石塊壘成,寬度60一100厘米不等,其中三山坡頭依山頭圍成大的石寨,有石壕、平台、掩體,三山與二山之內,蜿蜒曲折有長城城垣,我們在180米的長度中發現有6個掩體;多是橢圓形,掩體多位於牆的內側,在二山與大山之間發現的掩體多凸起在牆外,並有長長的通道,形制非常奇特。儘管我們沒有採集到與石牆相關的遺物,但從我們對輝縣衛輝等地古長城的調查情況分析,其構築方法極為相似,因此,該長城可能早到先秦,它緊托由鶴壁通向林州乃至山西的通道,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此後,鶴壁及外地多家媒體多次長篇報導發現“趙南長城”信息,當地鄉政府將此列入旅遊開發的計畫,並投入資金開始開發。同時該石牆被申報為省級文物。
2001年,鶴壁市郊區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鶴壁市郊區志》主編張岳華與工作人員郭家龍、攝錄師趙百順對三坡石牆進行了全面深入調查,並進行了採訪錄音、錄像。
據三坡山附近村莊的三位當年親自參加壘建石牆的80歲左右的老人(小河澗村王作政、窯洞村郭玉海、肖橫嶺村肖金鎖)口碑證明,該石牆是1939年為防禦日軍進攻駐肖橫嶺村的縣政府及其武裝部隊而壘建的工事。
採訪王作政(小河澗村民)記錄(根據錄音整理):
張:我們來調查過去咱們這片的歷史情況,年輕人說不清。我們想問一下三葉坡上的石牆,我們上山看了看,它是乾什麼用的?找你問一問。
王:我今年八十了,叫王作政。那是舊社會縣政府,老社會縣政府。具體說是哪一年呀,我也說不來,可能是,要說民國呀,就是那民國二十八、二十九年,要說一九呀,就是那三九年,它倆隔十來年。我那時十八九歲。老湯陰縣有了老日子(de)了(le),民國二十七年,老日子(de)就過來了,到湯陰了,就把那縣政府逼的,在底下住不住了,搬到山裡頭了,後來連鹿樓也占了,一直往這撂炮,弄不好就過來。老縣政府好幾個中隊呀,他就讓周圍村的老百姓集中起來去那壘的。老縣政府在肖橫嶺扎著,就在那三葉坡壘起戰壕,我也去了,誰眼皮活,人家看著呢,去得遲了,從半山腰掀塊石頭背著往上去,不挨打;沒眼勁的人,一直往上上,走到人家跟前,就要括你,掂著那棍,這長,就括。……
2003年初,郊區史志辦張岳華致函全國長城協會副會長、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長城學專家羅哲文先生,詳細匯報了對大河澗鄉“三坡石牆”的調查情況。6月2日,羅先生復函“……我曾有機會參觀了“三坡石牆”,因未曾有過研究,情況不知。未敢妄下論斷。現經您們深入採訪與研究,確定其為防日寇之防禦工事,甚有價值。我認為應將其很好保護並載入史志之中,流傳後世。當否,請審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