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之戰

戰爭是指敵我雙方的一個較量的過程。狹義中的戰爭是指雙方的拼殺過程,這裡的戰爭是指拼殺前的一個敵我實力的一個分析和戰鬥信息的獲取。這就是戰前之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前之戰
  • 標籤:軍事
以進攻戰勝敵人,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強國軍隊恪守的基本原則。
但是,進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作戰任務,會有不同的進攻“先鋒”。在二戰、越南戰爭期間,轟炸機是進攻的先鋒;在韓戰中,戰鬥機成為進攻的先鋒;冷戰時期,核武器曾經被當作進攻的先鋒;在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電子戰則是進攻的先鋒。而這次北約空襲利比亞,網路戰又成為進攻的先鋒。
從較長的時間跨度看,美軍把情報監視與偵察定位為資訊時代進攻作戰的先鋒,其實並不過分。
首先,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一方面,面對網路、隱身技術和恐怖主義,對手越來越難以識別,其意圖越來越難以預測,特別是非對稱作戰對手的攻擊方向越來越難以把握;另一方面,精確打擊對目標數據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目標的形態、坐標、頻譜等特徵信息,精確彈藥的識別能力將大打折扣,就會精而不準。因此,發現敵人、描述敵人、記錄敵人已成為信息化作戰最優先的任務,而要發現敵人就必須從情報監視與偵察開始。
其次,在和平時期,通過演習演練,結合情報監視與偵察準備目標資料,構建有利戰略態勢,可以懾止戰爭。一旦戰事爆發,就可以迅速將這種有利態勢轉化為決策和行動優勢,縮短OODA周期,並最終轉化為勝勢。美國抓捕賓·拉登,發現敵人用了10年,鎖定目標用了幾個月,而消滅他只有幾十分鐘,足以說明這一點。
再次,情報監視與偵察既不是作戰支援活動,也不是作戰保障行動,而它本身就是作戰行動。這是美軍情報監視與偵察轉型的核心理念。美軍從“伊拉克自由行動”和“持久自由行動”中悟到,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否做到一體化並同步展開,對於達成預期作戰目的和效果至關重要。
最後,如今再也找不到什麼作戰行動能像情報監視與偵察這樣,貫穿於陸海空天信心等所有作戰空間,而且情報、監視與偵察“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美空軍甚至認為,“持久情報監視與偵察”具有強大的威懾力,當對手知道美軍擁有使戰場單向透明的能力時,就會放棄與美軍作戰的意圖,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般而言,情報監視與偵察由三種核心能力構成:
●情報蒐集能力,即預測全球性事件以及發現和定位對手及目標的能力。近年來,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主要通過開發新的情報蒐集方法和手段,在全球範圍延伸感測器網路,融合人力情報蒐集與感測器情報蒐集,實行動態任務再分配和跨感測器任務分配,以實現“持久情報監視與偵察”目標。
●情報整理能力,即感測器數據處理和從海量信息中提煉情報的能力。關鍵是提高情報生產能力,從原來以情報消費為主轉變為以情報生產為主。美軍的主要途徑是,改進計算機的處理器,提高系統運行速度和數據儲存能力;利用雲計算等新技術,處理目標吊艙、天基紅外感測器和F-22感測器等非傳統感測器提供的數據;培養情報人員的多語言能力,滿足所關注地區對多種語言人才的需求。
●信息分發能力,即情報信息靈活分發和跨領域、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共享能力。美軍主要做法是,研發情報分析軟體,完善情報分析的協作環境;提高分析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分析整理能力;按照不同用戶的需求生產不同類型情報,適應不同用戶頻寬進行分發;採取必要措施解決各種保密限制的障礙,推進跨領域信息共享。
美軍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轉型由美空軍率先發起,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唯一具備全球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的軍種。美空軍從2007年設立專門負責情報監視與偵察工作的副參謀長開始,從作戰理念、編制體制、手段體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中,2009年是一個關鍵年。
這一年,美空軍連續頒發三個重要檔案:第一個是發布《美國空軍情報監視與偵察轉型計畫》;第二個是發布《美空軍2010-2030年情報偵察與監視能力發展計畫》;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情報監視與偵察條令的名稱由原來的《情報監視與偵察活動》修改為《全球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作戰》,首次明確了情報監視與偵察的作戰屬性。
美空軍負責情報監視與偵察工作的副參謀長大衛·德普圖拉曾經不無感慨地說,在美國空軍建軍60年的歷史上,情報監視與偵察從未像現在這么重要,它已成為美國非對稱優勢的核心,美軍的優勢更多地體現為情報優勢。
把情報監視與偵察提升到進攻先鋒的地位,與其說是美軍對軍事轉型的頓悟,還不如說是信息化戰爭形態演變使然。一個有明確目標的國家,一個戰爭準備充分的國家,一個有信息化素養的國家,其軍隊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行動是不會停止的。對手知道不知道、抗議不抗議、反制不反制那都無關緊要,他該怎么做還會怎么做,甚至你越不讓做他越要做。
情報監視與偵察把作戰行動提前了一個周期,為實時作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可以說這是時間上的分散式作戰,是不折不扣的戰前之戰。
相呼應餓則是以退為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