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哥達之戰

塔利哥達之戰

塔利科塔戰役,印度教維查耶納伽爾王國對抗穆斯林諸王國聯軍的戰爭。1564年底,德乾地區艾哈邁德納加爾(尼扎姆·沙希王朝)、比賈普爾、高康達和比達爾4國蘇丹組成的大軍攻入維查耶納加爾。1565年1月,王國實際上的統治者羅摩拉亞親率大軍北上迎戰聯軍於塔利科塔,慘敗,被俘後犧牲。2天后,聯軍開進其首都。聯軍的此次決定性勝利,為新的穆斯林入侵南印打開了大門。維查耶納伽爾城經洗劫後成為一片荒土。

傳統印度的最後陣地,前代征服者後裔,最終決戰,

傳統印度的最後陣地

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旗幟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旗幟
一直到16世紀為止,次大陸南部都是穆斯林勢力所很難染指的地方。雖然有眾多商業移民建立的社區存在,但傳統印度教文化制度依然是那裡的共同體基石。有意思的是,作為歐洲近代殖民先鋒的葡萄牙人抵達亞洲,首先接觸的就是這塊地方。他們的確有在那裡發現伊斯蘭商業網路和隔絕已久的東方基督徒,但大部分封建領主依然是印度教徒。
此時的南印度地區,基本都屬於領地龐大的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管轄。但國王其實更像是大小封建主們的代言人與協調者,對很多直轄領地外的事物不存在過多干涉能力。這個大聯盟在14世紀孕育而生,主要就是為了抵禦不斷南擴的伊斯蘭軍事入侵。尤其當之前的屏障德乾淪陷,劫掠隊伍與征服大軍都可以輕易攻略南方各邦。毗奢耶那伽羅王朝正好位於前線位置,自然以傳統保護者形象自居,進而將不少領地吸納進來。
南印度也吸引著全世界商人抵達南印度也吸引著全世界商人抵達
由於南印度地區不存在大規模的河流水系,所以農業生產往往更依賴雨水灌溉。於是,由王室出資的大型堤壩和封建領主花錢的小型水庫,就成為了捏住經濟命脈的關鍵。毗奢耶那伽羅君主和依附自己的各級貴族,通過這種方式維繫著統治,並在軍事上相互抱團取暖。好處就是地方政治結構異常穩定,很難被從事其他行業的團體鳩占鵲巢。只有完全依靠貿易為主的沿海城市屬於特例,但所占比重又遠遠不及內陸的糧產區域。壞處自然是帝國依靠體量維繫安全,對外部世界的衝擊有著較強免疫力,進而讓任何改革都變得動機不足。
15-16世紀之交,葡萄牙艦隊的頻繁東來就是預兆。他們先後占據的科欽坎納諾爾卡利卡特,全都屬於毗奢耶那伽羅帝國體系內的封建成員。尾隨而至的馬穆魯克與奧斯曼援軍,又對本地政治生態造成了進一步破壞。但因為原有的領主保留了表面權力,所以帝國中樞也懶得為幾個貿易口岸而大費周章。畢竟,只是換了生意對象,而沒有危及其他領域。
大航海時代的西風 首先從南印度登入大航海時代的西風 首先從南印度登入

  

前代征服者後裔

此外,毗奢耶那伽羅帝國對沿海局勢的漠然,還在於他們需要集中主要精力應付北方強敵。在中世紀德里蘇丹國衰退後,不少曾經依附該強權的中印度勢力也重組了自身架構。數個分別源自婆羅門貴族、突厥奴隸軍頭和喬治亞軍閥的勢力,共同瓜分了德乾高原,進而有了德乾蘇丹聯盟。
突厥化奴隸軍後裔 是南印度人的主要對手突厥化奴隸軍後裔 是南印度人的主要對手
雖然德乾的封建主們會彼此攻伐,但在對付南印度時的態度非常一致。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向北進攻依然健在的德里突厥軍隊,也打不過控制孟加拉阿富汗軍閥,自然將主要擴張方向瞄準了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由於地理位置關係,歷史上的他們可以更方便地從海路兩頭進口軍事技術和精銳兵源。
毗奢耶那伽羅與德乾同盟的對峙毗奢耶那伽羅與德乾同盟的對峙
1520年,屬於德乾聯盟的西部軍閥伊斯米爾南下,就用14000人的軍隊入侵了毗奢耶那伽羅。後者從治下五大地區湊出了73200多名士兵(包括輔兵民夫),並從沿海獲得了少量葡萄牙火器支持。結果,自信滿滿的伊斯米爾招致慘敗,雖然在逃回之後吹噓自己殲滅了萬名敵軍。
此後,隨著中亞的莫臥兒人南下,印度北部又進入了新一輪洗牌。在巴布爾的新式軍隊刺激下,傳統的北印度騎兵大軍已顯得不合時宜,火藥武器和技術兵種的地位開始提升。
莫臥兒軍隊從北方再度攜帶先進技術南下莫臥兒軍隊從北方再度攜帶先進技術南下
沿海的重要港口果阿,雖然也被葡萄牙人占據,但依然在不斷向內陸輸入優良的阿拉伯馬。這又讓德乾同盟的騎兵傳統不會出現荒廢。
於是在上次慘敗的45年過後,新任盟主海珊便率領聯盟所有成員提供的主力軍南下。多年未有戰事的毗奢耶那伽羅帝國也被迫迎戰,進而拉開了塔利哥達之戰的序幕。
南印度騎兵南印度騎兵
真正支撐毗奢耶那伽羅帝國武力基礎的軍隊,是眾多來自地方的傳統印度教武裝。大封建主帶著戰象出場,並為君主提供符合自身地產規模的兵源數量。絕大部分人是步兵,由使用劍盾或弓箭的低階層軍戶擔任。
少數中級武士出任騎兵,但他們的騎術和戰馬都遠不如德乾同盟。
一些毗奢耶那伽羅徵召士兵連護甲都沒有裝備一些毗奢耶那伽羅徵召士兵連護甲都沒有裝備
與之相比,1565年的德乾同盟軍隊則有大幅提升。盟主海珊的麾下僅各類火炮數量就有700之多。除了使用莫臥兒式的移動炮車,還有專門用駱駝搭載的小口徑型號。主力步兵手中不乏更好的土耳其式火槍,並有更多使用複合弓的次級武裝支持。
新式北印度軍隊新式北印度軍隊
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區域結構,也有利於德乾人的雷霆一擊。其都城威迦耶納噶就靠近北方邊界,在軍力強盛時是天子守國門,但在武力不及後就容易遭到突然斬首。這樣的規劃結果,自然是空有偌大的戰略縱深,卻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加以運用。
毗奢耶那伽羅的火炮毗奢耶那伽羅的火炮
當德乾聯軍隊臨近克里希納河北岸,國王拉瑪-拉雅就必須集中全部兵力在南岸堵截。他期望以長期靜坐的方式逼退對手,並讓人在河岸邊構築了大量炮兵陣地和防禦工事。這樣也能使用火炮在較為方便的地方支援作戰。

  

最終決戰

但海珊顯然不想給對手進行防禦戰的機會。他在1月20日下令全軍拔營,向著河流的上遊行進。拉瑪-拉雅馬上選擇跟進,並帶著全部部隊一同向東運動。經過2天的連續行軍,不少步兵和輜重部隊都人困馬乏。更重要的是,大量火炮無法快速移動或部署,只能勉強跟上主力步伐。
德乾聯軍在機動性方面有優勢德乾聯軍在機動性方面有優勢
德乾軍隊則利用一些駱駝炮隊,突然折返回到原先的營地位置。拉雅認為自己已經上當,便決定讓全軍迅速調頭返回。海珊則帶著真正的主力軍,在更東面的渡口安全過河。拉雅在接到訊息後,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卻也只能讓疲憊不堪的士兵休息一天。在1月23日,才下令朝著真正的敵軍前進。
塔利哥達之戰中的兩軍布陣塔利哥達之戰中的兩軍布陣
當天中午,雙方都有一側靠著河岸部署。德乾聯盟自稱有80000步兵和30000騎兵。海珊首先部署了大量載有火炮的戰車,可由士兵推著前進,並為火槍與弓箭手提供移動工事。主力騎兵被分為三隊,分布構成左右兩翼和總預備隊。少量輕裝弓騎兵位於陣線最前列,用以吸引對手向自己的步兵火力網進攻。而毗奢耶那伽羅人更是宣布有140000步兵、10000騎兵與100頭戰象,被平均劃為中路和兩翼。除了數量有限的炮兵與火槍手,大部分步兵依靠戰象支持,並由騎兵掩護側翼。
戰鬥首先由毗奢耶那伽羅人的炮兵射擊開始。但南印度的火炮數量較少,威力也不足。因此,儘管德乾炮兵大部分選擇沉默應對,也沒有受到多少傷害。相反,他們的突厥式輕騎兵主動出擊,迅速壓制了數量不足的火槍手。不過,拉雅的王室步兵也大量配備了中亞複合弓,所以在防禦性射擊時並不吃虧。突厥人在此時又迅速後撤,並讓拉雅誤認為聯軍內部出現了失敗主義情緒。
德乾聯軍的火力給毗奢耶那伽羅人以打擊德乾聯軍的火力給毗奢耶那伽羅人以打擊
隨著君主的一聲令下,兩翼的毗奢耶那伽羅部隊開始發起全面進攻。但在步兵發生交戰之前,騎兵之間的較量已經分出勝負。由於馬匹差距,南印度騎兵只能使用短矛,很多人還不披掛護甲上陣。於是在使用騎槍和配有鎖子甲的聯軍面前迅速潰敗。弓騎兵便順利占據側翼,用密集的箭矢強迫步兵與戰象都停下來進行防禦。尤其是在遠離河岸的一頭,原本用於誘敵的騎兵也加入了聯軍右翼,壓得整個毗奢耶那伽羅左翼都喘不過氣來。
最後,南印度人的中路部隊開始衝擊聯軍炮兵陣地。他們首先遭到大量火炮的密集射擊,然後還要承受火槍與破甲箭頭的輪番洗禮。雖然在潰敗後多次折返再戰,終究只能被強大的火力撕碎攻勢。拉雅在陣中來回奔走,最後也因為體力不支而無法騎馬。於是,他選擇乘坐轎子,並將隨時攜帶的財物都分發給各級領主,勸說他們進行最後的嘗試。
德乾騎兵在兩翼的交戰中也占優勢德乾騎兵在兩翼的交戰中也占優勢
此時,兩軍的勝負之勢已基本明朗。毗奢耶那伽羅的中路軍損失慘重,而兩翼也被步步緊逼的德乾聯軍壓制,退守在日益縮小的空間內抵抗。由於騎兵和大象都需要較大的活動範圍,因此對身邊步兵也造成巨大的混亂。
拉雅為此發動餘下部隊發起了最後一波衝鋒,並將目標對準了海珊本人所在的中心位置。但德乾炮兵已經利用戰鬥的間隙,重新填裝了殺傷力巨大的霰彈。當眾多只有披甲和盾牌掩護的南印度步兵進入射程,便又開啟了一場慘無人道的單方面屠殺。結果,有5000名進攻者在此輪衝擊中倒下。不少人因肢體殘缺而失去行動能力,躺在血泊中無謂掙扎。
海珊抓住機會進行了全面反擊海珊抓住機會進行了全面反擊
看準時機的海珊,到此時才命令自己的中路精銳進行反擊。大批聯盟的重裝武士從陣地後魚貫而出,直接衝垮了人心四散的對方陣地。還在兩翼頑抗的南印度士兵,也在穆斯林指揮官的率領下投誠,調頭向中央陣地進攻。拉雅國王也被自己的轎夫拋棄,摔在地上成為俘虜。在對手不斷追殺他的殘餘大軍時,這位南印度共主也被帶到海珊面前,並遭到立即斬首的處置。他的頭顱將被傳首中印度各地,成為勝利者彰顯武功的最好印記。
戰後,德乾聯軍直接挺進毗奢耶那伽羅都城,將對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摧毀。雖然他們沒法攻克餘下的各邦,卻也解決了擋在直接面前的主要力量。好在整個南印度都是擁有大量人口和資源的區域,有足夠實力擋住德乾人威逼。他們選出新的君主,並遷移了首都位置,又將這個帝國維持到了17世紀。
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威權也在此戰中遭瓦解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威權也在此戰中遭瓦解
但王朝已經被證明無力保護所有人,所以在之後的政治演化中也日益衰退。大量原先的地方小邦開始獨立發展,並在後來並脫穎出像邁索爾這樣的新勢力。至於暫時的勝利者德乾聯盟,也因為內部問題而繼續不斷廝鬥,直到後來被更兇悍的莫臥兒帝國完全兼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