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釋意
絕句的別稱。有人認為絕句是由律詩截取一半而成的,所以稱絕句為截句。
趙翼((余叢考》引《詩法源流》說:“絕句,截句也。如後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半首;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後半首;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對者,是截前後四句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謂絕句(四句詩體)在律詩之前即已存在。胡應以《詩家·內編》說:“五、七言絕句,蓋五言短,古七言歌之變也”,他認為:“謂截近體首尾或中二聯者,恐不足憑。五言絕起兩京(指兩漢),其時未有五言律。七言絕起四傑(指初唐),其時未有七言律也。”工夫之《姜齋詩話》也有類似的說法。
“截句”又稱“
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截句起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朝,往往都是四句一首;
小詩派中的每日小詩即是截句的延展;“截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相關成語
斷章截句
成語 | 斷章截句 |
拼音 | duàn zhāng jié jù |
釋義 | 不顧上下文義,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彎曲原意。斷、截:割裂。 |
出處 | 《宋史·選舉志二》:“斷章截句,破壞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