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祠(原名表功祠),位於蓬萊市西南武霖村府門南街。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為褒揚豐戚繼光的功績而建。祠堂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1985年征為國有,並全面修復。該祠堂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築。
人物生平,蓬萊祠,山東蓬萊戚祠,
人物生平
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他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蓬萊祠
戚繼光祠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築。門房、正祠各三間,均為單檐磚石木結構,占地595.1平方米。門房座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扇上陰刻楹聯“千秋隆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
門房以東為過堂。過堂坐東面西,有前廊。前廊兩側陳列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過堂正中立屏風,上懸戚繼光像。經過屏風,出過堂即為正祠,正祠座北朝南,門上方懸陰刻匾額“戚武毅公祠”。正殿中央暖宮塑戚繼光座像。四面牆壁鑲嵌介紹戚繼光生平事跡的圖版。
戚繼光祠為三進院落的家廟式磚木結構建築,沒有飛檐斗拱和雕樑畫棟,它顯得莊嚴肅穆、樸素大方。三間過堂的廊柱上是1934年馮玉祥將軍拜謁祠堂時撰寫的對聯,上聯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下聯為“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澹繼前賢”。過堂的兩邊,陳列著戚繼光的一些石雕兵士,牆上掛著幾幅反映戚繼光征戰疆場的圖畫。
邁出過堂,就是三間坐北朝南的正祠了,正祠中間懸掛著戚繼光的全身畫像。仰目望去,畫像中的戚繼光身著官袍、頭戴烏紗、足登朝靴、手撫玉帶,面目慈善,全身沒有一絲將帥的威嚴,這便是歷代傳說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戚繼光,不由令人肅然起敬。
戚繼光祠的第三進院落,原有兩座碑亭,分別立著“忠”字和“孝”字碑,是清康熙46年(1707年)重新修葺祠堂時建的。如今只立著一尊“忠”字碑,是祠堂對外開放後重新刻制的,但原有的“孝”字碑亭沒有再建。
山東蓬萊戚祠
位於蓬萊市西南武霖村府門南街。原名“表功祠”,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為褒揚豐戚繼光的功績。“敕賜專祠,賜額表功”,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1985年又全面整修。家廟式建築,由門房3間、過堂間、正祠3間三個建築單體、三進院落組成,均為單檐硬山磚石木結構。祠東西長38.4米,南北寬22.5米,占地面積595.1平方米。
門房坐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扇上陰刻楹聯:千秋隆祀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
過堂坐東面西,有明柱根。明柱懸馮玉祥將軍1934年5月瞻仰祠堂時所書對聯: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慘澹繼前賢。前廊兩側陳列著刀、槍、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過堂正中立屏風,懸戚繼光畫像。屏風前陳列仿製戚繼光戰刀,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字樣。屏風兩側陳列戚繼光三部著作:《止止堂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過堂內還陳列戚繼光當年食用的“光餅”,穿過的戰袍、戰靴等文物。
正祠坐北面南,面闊步8.1米,進深7.02米,高7.5米。門楣懸“戚武毅公祠”匾,篆書陰刻,雄勁有力。前廊明柱書楹聯:撥雲手指天心月,撥劍光寒倭寇膽。前廊東側牆壁上鑲嵌清代紀煐迥《謁武壯公祠》石碣1方。殿塑戚繼光坐像,像後兩側有隸書對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四面牆壁鑲嵌戚繼光生平事跡圖畫。院內有明代銀杏樹,高約15米,兩報合圍,至今枝繁葉茂。東側有院落一處,原為花園,院中亭子兩間,內豎“忠”、“孝”碑各1通,大字楷書,毅遵勁,為文天祥所書,20世紀60年代毀,現碑為近年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