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的項鍊

《我給你的項鍊》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作品!

拜倫全名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給你的項鍊
  • 創作年代英國19世紀初期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拜倫
簡介,“我給你的項鍊”欣賞,雙語對照,漢譯,人物生平,家庭境況,學習經歷,開始創作,結識雪萊,輝煌時期,戀愛婚姻,

簡介

《我給你的項鍊》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作品!

“我給你的項鍊”欣賞

雙語對照

The chain I gave was fair to view,
我給你的項鍊玲瓏精緻,
The lute I added sweet in sound;
我贈你的詩琴悅耳動聽;
The heart that offer'd both was true,
向你獻禮的心兒也忠實,
And ill deserved the fate it found.
誰知碰上了倒霉的命星。
These gifts were charm'd by secret spell
這兩件禮品有神奇法力,
Thy truth in absence to divine;
能占卜我走後你是否忠貞;
And they have done their duty well,—
它們的責任盡到了,——可惜
Alas! they could not teach thee thine.
沒能教會你盡你的責任。
That chain was firm in every link,
項鍊挺結實,環環扣緊,
But not to bear a stranger's touch;
但生人的撫弄它不能忍受;
That lute was sweet—till thou could'st think
琴聲也甜美——但你莫相信
In other hands its notes were such.
在別人手裡它同樣溫柔。
Let him, who from thy neck unbound
他摘你項鍊,項鍊就斷折,
The chain which shiver'd in his grasp,
他彈這詩琴,琴啞口無言;
Who saw that lute refuse to sound,
它們抗拒他,看來,他只得
Restring the chords, renew the clasp.
換新的鏈扣,上新的琴弦。
When thou wert changed, they alter'd too;
既然你變了,它們也得變:
The chain is broke, the music mute.
項鍊碎裂,琴韻無聲。
'Tis past—to them and thee adieu—
罷了!和它們、和你再見——
False heart, frail chain, and silent lute.
啞琴,脆鏈,欺詐的心靈!

漢譯

我給你的項鍊
作者:拜倫
我給你的項鍊玲瓏精緻,
我贈你的詩琴悅耳動聽;
向你獻禮的心兒也忠實,
誰知碰上了倒霉的命星。
這兩件禮品有神奇的法力,
能占卜我走後你是否忠貞;
它們的責任盡到了,——可惜
沒能教會你盡你的責任。
項鍊挺結實,環環扣緊,
但生人的撫弄它不能忍受;
琴聲也甜美——但你莫相信
在別人手裡它同樣溫柔。
他摘你項鍊,項鍊就斷折,
他彈這詩琴,琴啞口無言;
它們抗拒他,看來,他只得
換新的鏈扣,上新的琴弦。
既然你變了,它們也得變;
項鍊碎裂,琴韻無聲。
罷了!和它們、和你再見——
啞琴,脆鏈,欺詐的心靈!

人物生平

家庭境況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曾供職於英國海軍,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將母親的財產揮霍盡淨,為避債逃到法國,並於1791年死於異鄉。拜倫跟隨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了貧窮而孤寂的童年。十歲時,繼承了家族的爵位與莊園。父母的離異,他自己的生理殘疾,蘇格蘭大自然的風光以及鄉間的樸實生活,在拜倫幼年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學習經歷

1801年拜倫就讀於哈羅中學,1805年入劍橋大學。  1809年大學畢業之後,拜倫在貴族院獲得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但卻受到歧視。於是拜倫帶著一種憤懣的心情離開了祖國,先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馬爾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也正在開始,這次旅行大大開拓了詩人的社會政治視野。

開始創作

1811年7月拜倫回到英國,這次旅行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並在歸途中創作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內容就是這次出國遊歷的所見所聞。

結識雪萊

1816年4月拜倫離開英國,途徑比利時時到了瑞士,在這裡他結識了英國另一位偉大的詩人雪萊,並在思想和創作上接受了雪萊的影響。初到瑞士時,他因個人憂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復辟後歐洲反動勢力的加強,越發使詩人感到憂鬱和孤獨。但歐洲社會巨大的動盪,引起他對人類命運的思索和焦慮,這又使詩人的內心激動不已。這個時期所寫的長詩《錫隆的囚徒》和詩劇《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詩人在國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內心劇烈的矛盾。

輝煌時期

1816年10月拜倫來到義大利。當時義大利正遭受奧地利的奴役,革命運動正興起。拜倫同為民族自由而戰的愛國志士密切的交往,並在1820年參加了義大利有名的燒炭黨的秘密組織,投身火熱的鬥爭;在詩歌的創作中,他丟掉浪漫主義的幻想而走向現實,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為了激勵義大利人民的鬥爭,拜倫創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頌》(1819)、《但丁的預言》(1812)等。

戀愛婚姻

詩人私生活浪漫放蕩,戀愛事件層出不窮。在《異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盜》(1814)、《萊拉》(1814)等詩中均有所反映。1815年結婚後,其妻因謠傳拜倫另有所歡,在生下孩子後於1816年1月離開拜倫回父母家居住。兩人獲準分居後,拜倫於1816年4月出國,此後沒有回過英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