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信用是隨著社會分工及商品交換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不斷發展的,信用發展反過來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信用被形象地比喻為商品交換的“潤滑劑”,市場經濟也被認為是一種信用經濟。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畫經濟,信用體系建設長期得不到重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商品交換和市場機製作用範圍的日漸擴大,信用體系建設滯後、信用缺失嚴重等問題日漸暴露出來。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為我國理論和實踐界所共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 外文名:Study on credit probl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conomy of China
  • 論文作者:董軍
  • 導師:趙麗芬
  • 學科專業:國民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6
  • 關鍵字:經濟運行 信用
  • 館藏號:F123
  • 館藏目錄:2009\F123\4
中文摘要
信用是隨著社會分工及商品交換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不斷發展的,信用發展反過來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信用被形象地比喻為商品交換的“潤滑劑”,市場經濟也被認為是一種信用經濟。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畫經濟,信用體系建設長期得不到重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商品交換和市場機製作用範圍的日漸擴大,信用體系建設滯後、信用缺失嚴重等問題日漸暴露出來。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為我國理論和實踐界所共識。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要“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關於信用缺失問題,國內外理論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國外早期研究主要集中於信用的本質、功能、作用等方面,對信用積極作用研究較多,對信用缺失問題研究較少。新制度經濟學雖為解釋信用缺失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論視角,但缺乏系統、深入的闡釋。我國對信用問題的早期研究基本是沿著馬克思主義經典學說的軌跡,側重於信用的本質、功能、作用等方面,缺少對信用缺失問題的專門研究。本世紀初對信用缺失問題的研究有所增加,但缺少系統性、邏輯性的論證。筆者則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進行系統思考。 本文導論部分對選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進行了闡述,對信用、信用缺失等基本範疇進行了界定,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進行了理論考察,並指出了本論文研究的重點、難點、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 本論文首先對信用演進與經濟發展關係進行了理論考察。筆者認為,信用是隨社會分工、商品交換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為信用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交易緩期為信用提供了必要的“棲身之地”。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髮展為信用演進提供了動力,推進了信用的深化和廣化。從信用的產生與發展歷史看,信用體現了一種雙邊關係、經濟利益關係、合作關係、預期關係和契約關係。信用演進反過來通過發揮媒介作用、創造作用和資源配置作用,潤滑了商品交易,調劑了資源餘缺,最佳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發展。信用與經濟正是在這種作用於反作用的關係中實現了共同發展。但信用發展有時與經濟發展呈現了非同步的態勢,由此產生了各種信用缺失問題。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信用缺失問題。筆者將信用缺失概括為兩種類型:誤信,即受信方沒有履行經濟義務的能力或意願而授信方誤以為其具有該能力或意願,結果做出了錯誤的信用決策;誤拒,即受信方具有履行經濟義務的能力或意願而授信方誤以為其不具有該能力或意願,因而拒絕提供信用。當誤信或誤拒行為比較普遍時,就會引起信用膨脹或信用萎縮,對經濟產生破壞力。 經濟運行中之所以會出現種種信用缺失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博弈分析入手,對信用缺失的原因進行經濟學分析。簡單博弈分析中的“囚徒困境”為信用缺失分析提供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理性視角。在考慮重複博弈及失信成本的情況下,本文擴展了博弈分析模型。筆者認為,信用行為選擇是信用主體基於對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計算或判斷所做出的理性選擇。由此,信用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問題:在守信和不守信之間,受信方為什麼選擇不守信?受信方很可能不守信的情況下,授信方為什麼還授信?在受信方很可能守信的情況下,授信方為什麼做出不予授信的決策。從理論上分析原因,一是現實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信用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授信方作出了錯誤的信用決策。二是由於外部不確定性的存在,即使在受信方沒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情況下,授信方也同樣面臨著信用決策風險。三是由於失信懲戒機制缺失,降低了受信方失信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存在失信行為的受信方不能從市場交易活動中剔除。四是產權制度不完善導致的激勵機制弱化與約束機制軟化,不能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複博弈的規則,守信成為“不可置信的承諾”,失信懲戒成為“不可置信的威脅”。五是政府行為失當對信用秩序的破壞。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設中最重要的職能體現在彌補市場失靈和維護公共利益,增加制度有效供給,並通過政府規制加強失信懲戒,提高失信成本,剔除存在失信傾向的信用需求。如果政府行為失當,不僅積極作用難以發揮,而且會導致信用市場的供求失衡,加劇信用市場的信用缺失。特別是政府本身的失信行為,會降低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對整個社會產生惡劣的傳導作用。 我國經濟運行中信用缺失現象比較普遍,筆者主要對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信用缺失現象進行了理論考察。 我國金融市場信用缺失主要表現在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上。在信貸市場上,誤信和誤拒行為都大量存在。由於借款人在借貸市場上缺乏誠實守信意識,甚至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而銀行信用風險識別與防範機制缺失,導致我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大量增加。隨著銀行體制改革及考核目標的轉移,國有銀行又出現了“惜貸”行為(信貸配給),而民營企業由於體制的外生性,常常被排除在信貸配給之外。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信用缺失現象也比較嚴重,上市公司、股東、中介機構、投資者及政府等都存在失信行為。筆者認為,我國金融市場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在於體制轉軌過程中信用制度供給不足。一是體制轉軌過程中的信用鏈條斷裂,導致我國信用基礎薄弱。二是徵信體系不健全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三是法制不完備及執法不力,既不能對失信者進行有效的懲戒以增加失信成本,也沒有健全的市場退出機制,導致失信懲戒機制弱化,潛存了機會主義的溫床。四是產權不清晰導致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弱化,借貸關係虛擬化,國有企業沒有守信的壓力和約束力,失信懲戒機制落不到實處。國有商業銀行存在體制性和結構性授信偏向,導致信用結構不合理,局部的信用膨脹和信用緊縮並存。五是政府本身的失信行為破壞了金融市場的外部信用環境;政府對金融領域長期實行管制政策,金融市場發展滯後,金融市場主體結構不合理、行為異化,金融市場價格體系扭曲,金融市場缺乏信用工具。金融市場信用缺失,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抑制作用。我國經濟中信用總規模偏低,經濟信用化程度不高,信用並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信用結構不合理,整個融資結構中介化特徵明顯,增加了社會融資成本,也使銀行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由於信用缺失導致銀行“超貸”或“惜貸”,甚至違規經營,削弱了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證券市場信用“空洞化”,資本市場功能難以有效發揮。信用風險不斷在金融體系中累積,影響了了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信用缺失增加了金融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抑制地區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商品市場,無論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都存在比較嚴重的信用缺失現象。商品交易中拖欠現象嚴重,企業相互拖欠金額大、時間長,壞帳率居高不下;制假售假數量大、範圍廣,而且有集團化、專業化、組織化的發展趨勢;交易中不信守契約,甚至利用契約進行欺詐;虛假廣告泛濫;偷漏稅現象嚴重;商品交易結算方式落後等。我國商品市場信用缺失的原因,同金融市場信用缺失的原因具有很多共性,但由於我國商品市場與金融市場在交易主體、交易客體等方面的差別,在信用缺失的原因上還是有所差異。我國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巨大;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徵信體系落後,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在市場近乎無限大、信息高度不對稱的情況下,賣方即使失信,仍可與新的交易對象進行一種“另類的”的重複博弈。此外,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導致失信成本過低;產權缺乏有效保護導致短期行為嚴重;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助長了當地企業失信行為。商品市場信用缺失目前已成為嚴重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微觀方面,大大提高了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打擊了民族品牌,影響了企業競爭力。在巨觀方面,造成大量社會經濟損失;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抑制了國民消費;惡化了投資環境,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抑制了經濟發展。 筆者認為,信用缺失主要應通過信用制度創新、信用工具創新及信用方法創新等創新途徑予以治理。制度創新主要是通過建立正式和非正規則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交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減少信用決策中的誤信和誤拒。通過信用工具創新,增強交易信息透明度和交易可信性,為不同風險偏好和不同信用風險識別能力的授信主體提供交易對象。通過信用方法創新提高識別和控制信用風險的能力。治理我國信用缺失也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工具創新和方法創新,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降低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強化信用決策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強化失信懲戒機制,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加快信用市場化進程,積極推進信用商品化進程,最佳化信用市場主體結構和信用市場結構,積極進行金融工具創新,推進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的信用商品價格市場化進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信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外要加強信用道德和信用文化建設,從而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幾點創新:一是通過信用缺失矩陣,歸納出了兩類信用問題,即誤信和誤拒;二是分析了信用交易中的非對稱博弈現象;三是具體分析了政府千預對信用市場的影響;四是提出應通過創新進行信用缺失治理的主張;五是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創新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