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對淮河水質變化的描寫在淮河兩岸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一首民謠從一個側面深刻反映出了淮河水質日益惡化的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幾條大河的水環境變化情況
- 主要地點:淮河流域
- 目的:淮河水質狀況的改善確
- 開始時間 :20世紀90年代
淮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淮河流域
1994年淮河流域爆發了四次大的污染事件,使數百公里河道完全喪失了使用功能,下游廣大城鎮居民沒潔淨的水可以飲用,大量水生物死亡,人民健康受損,經濟損失巨大。90年代中葉以後,國務院開始了“三河”、“三湖”綠色工程計畫,僅對淮河治理的費用已高達200億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80年代初期以來沿淮兩岸那些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所創造的價值的總和。也就是說我們中的一些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還不抵社會和環境為其所白充兵付出的代價。但淮河水質狀況的改善確還是有限的。
黃河流域
我國幾條大河的水環境變化情況古老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她從涓涓細流開始,匯納百川,蜿蜒曲折,劈山越川,東流入海。大約在十幾萬年以前,上中下游連設市艱在了一起,形成了中華母親河的雛形。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早在幾個世紀以前,黃河中游流徑的黃土高原植被遭到了破壞,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河水一改清澈蔚藍的面貌,成為渾濁的黃流。另從古書上的記載來看,早期的黃河都被稱為“河”或“大河”,說明她原本的河水並不黃。後來,一直發展到成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超過了33 kg,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地上懸河燥禁”,其實這都是人類的“傑作”。黃河歷史上多次決口改道,茅想乃南泛淮陰,北侵天津,吞沒了無數人的生命罪旬滲局和財產;新中國成立後,50多年來國家不惜財力、物力和人力,治理黃河,雖然沒有發生過決口,但黃河河床內增加了100多億t泥沙,仍沒有擺脫決口的威和拳殼脅,始終如一把“懸劍”,令人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長江流域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據分析主要原因是上游亂砍亂伐嚴重和過度開墾耕地所致。為了防止長江的“黃河化”,1999年國家啟動上游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要求地形坡度在25°以上且沙漠化的耕地退耕還林還草,3年內將使166.67萬hm2土地恢復原來面貌;10年內計畫以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為中心,使533.33萬hm2耕地恢復原來面貌。長江中下游地區退耕還湖,最大限度地恢複流域土地原狀。在湖南,人們把搶占了幾十年的土地又還給了洞庭湖;屬於人們的土地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退耕還湖工程,使洞庭湖的面積恢復擴大了五分之一。儘管與其原來的面積相比還是不足為道,但是,從明清以來,這已經是出槳陵射轎現了重大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