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從總體上介紹相關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內容和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第2章,介紹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相關概念及整合的意義。第三部分包括第3、4兩章,主要介紹國內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實際情況,並對中國社會公眾的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5至8章,首先探討了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的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並在借鑑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並搭建了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試驗平台。第五部分是第9章,該部分內容對全書的研究內容進行了總結,並對研究不足以及後續研究內容進行了闡釋。
作品目錄
| |
| |
| |
| |
5 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的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 | |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展,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社會公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伴隨著物質資料需求的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顯,文化權利意識日益提升。在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歷史背景下,社會公眾獲取文化資源的途徑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但社會公眾更期望通過網路“一站式”獲取數字文化資源。國際上已經有諸多整合了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文化資源的項目,這不僅有助於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長期保存文化資源,而且能夠更加集中充分地展現一國、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對建構“文化認同”、提升國際文化軟實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於受到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制約,中國在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過程中顯得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立足中國實際、借鑑國際先進經驗,構建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具有戰略性意義和內涵。基於此,《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1)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受到巨觀環境和理論依據的影響。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重視程度、信息技術的發展階段、社會公眾文化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等巨觀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信息生態理論以及信息建構理論的指導。因此,在構建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時候,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準確定位,堅持整體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相結合、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等原則從而構建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整合模式,推動中國公共數字文化的發展。
(2)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是由四個要素構成的統一體。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是在一定的信息整合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導下,為實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目標而形成的整合過程的諸要素構成的標準樣式和運行方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是結構範疇與過程範疇的統一。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過程是由多個步驟、諸多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構成的複雜結構系統,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實際上就是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系統的一種簡化和類比。針對中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參考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成功經驗,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的實踐基礎與基本理論為實踐和理論依據,該書構建了包括整合目標、整合主體、整合對象、技術標準四個要素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它們分別回答了“為什麼要整合”“誰來整合”“整合什麼”“如何整合”幾方面的問題,四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其中整合目標決定著整合主體、整合對象以及採用的技術標準,四者共同構成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這一整體。
(3)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台的設計需要新的思路與方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台的設計應符合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提供平台功能的一般特徵。平台的功能包括資源導航、資源獲取、資源檢索、個性化服務和系統管理等。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台的架構一般包括負責元數據採集和收割的源數據層,負責數據整合和整理的數據處理層以及負責資源展示的套用層。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台實現要依靠信息系統實現的相關技術,特別是幫助實現資源整合的XML中間件技術、元數據倉儲技術,並探索使用本體技術。選擇使用何種整合技術,應當綜合考慮機構特點、資源規模以及數據類型,揚長避短,實現信息技術的最佳化配置。通過實地調研和現有平台實現技術分析發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台的實現既有機構間合作意願不強的障礙,又有整合技術平台的元數據收割技術、映射技術、數據規模控制和數據檢索方式等技術困境。針對這些問題,該書一方面針對技術困境提出解決方案的構想,另一方面重點從改進組織策略的角度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台進行最佳化:通過建立本地核心元資料庫和建立擴展機構接入口,多途徑獲取資源的元數據,根據數據共享意願,多方式整合不同資源來源的數據。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唐義,生於1986年,苗族,湖北利川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師資博士後,講師。2015年6月畢業於武漢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