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清真寺

成都清真寺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賽典赤·贍思丁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大德八年(1304年)贍思丁第三子忽辛出任四川行省左丞,成都為其中樞所在。他們的部屬、家眷、工匠、阿訇、隨行商人也在成都居住,實行軍民屯田制,穆斯林們定居下來,繁衍子孫。明末清初,成都遭遇長期戰爭,沃野荒蕪,之後經過“湖廣填四川”,許多穆斯林來川並散居四川各地。後又有較多的穆斯林由陝甘、湖廣、雲南遷徙來川,成都有了不少的穆斯林,尤以在皇城壩、土橋金泉場經商定居者為多。

成都市區共有5座清真寺:成都皇城清真寺成都鼓樓清真寺、成都土橋清真上寺、成都土橋清真下寺、成都鳳凰山清真寺,各郊區市縣還有8座清真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都清真寺
  • 外文名:Mosques in Chengdu
  • 地理位置:中國成都
  • 修建時間:明朝洪武年間至今
  • 著名清真寺:皇城清真寺、鼓樓清真寺
  • 數量:13
發展歷史,成都皇城,成都鼓樓,成都土橋,土橋清真上寺,土橋清真下寺,鳳凰山清真寺,唐家寺清真寺,團結清真寺,郫筒清真寺,新都清真寺,新都虎家,彭州清真寺,南街清真寺,清真寶瓶寺,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賽典赤·贍思丁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大德八年(1304年)贍思丁第三子忽辛出任四川行省左丞,成都為其中樞所在。他們的部屬、家眷、工匠、阿訇、隨行商人也在成都居住,實行軍民屯田制,穆斯林們定居下來,繁衍子孫。明末清初,成都遭遇長期戰爭,沃野荒蕪,之後經過“湖廣填四川”,許多穆斯林來川並散居四川各地。後又有較多的穆斯林由陝甘、湖廣、雲南遷徙來川,成都有了不少的穆斯林,尤以在皇城壩經商定居者為多。
成都城區共有5座清真寺:皇城清真寺、鼓樓清真寺、土橋清真上寺、土橋清真下寺、鳳凰山清真寺,各郊區市縣還有8座清真寺。

成都皇城

地址:成都市小河街2號
現任教長:張世民
成都皇城清真寺,位於天府廣場西側,簡稱皇城寺,坐落於市中心小河街2號,原位於西城區永靖街30號(現西城區已改為青羊區和武侯區,永靖街已不存)。因臨原明蜀王宮,成都百姓俗稱皇城,故名皇城寺。是市中心唯一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最早占地十餘畝,是四川最大的清真古寺,也是全國較著名的清真古寺之一。現系1998年11月由原皇城清真寺移建而至,占地6.13畝,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新寺融阿拉伯建築風格與仿明清建築風格為一體。寺旁即成都有名的回民中學——成都西北中學
成都皇城清真寺成都皇城清真寺
寺中有清中葉所建的長9米寬4米的照壁聳立,大門廣三間,正中門相懸“皇城清真寺”橫匾,左右為斗門,門外有柵欄,門內過道兩側,各有逾兩百年銀杏一株,高大挺拔,枝葉盈庭;再進為三道回拱門,越橫過院壩,到達禮拜殿,大殿典雅宏偉,古樸端莊。
民間傳說,該寺始建於明代中葉;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內政部資料載,該寺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另一說為清初雲南人契巴巴捐款修建,現寺內二門懸“開天古教”橫匾,系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立、清鹹豐八年(1858年)大事維修,存有紀事石刻。民國6年(1917年)毀於戰火,後再維修,始延續至今,但其規模已遠不如昔。建國後,幾經翻修,1979年政府資助6萬元,修整較為全面。1998年11月22日被強行拆遷,又事改建、擴修,禮拜殿內鋪板,內層塗防潮劑,外表油漆上光,塑膠天花板,裝掛燈、吊扇。新辟女浴室4間,男女浴室皆磁磚砌壁,馬賽克地面,裝有燒水鍋爐,蓮斗淋頭。
該寺原有可觀的財產,根據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內政部資料,不動產有寺房2O間,寺產鋪面42間,大小院7個,鄲縣、華陽、成都三處沃田共96畝。其財產殷實,居成都市13所清真寺之首,後不知去向。
禮拜大殿面積約380平方米,可容六七百人禮拜。內有邦克樓,大殿南北為沐浴室,二門內有藏經樓。樓、殿、亭、室內部為現代設施,外部整體仍不失古建築風貌。寺內碑匾扯聯,“文化大革命”中搗毀幾盡,其中包括清果親王書“世守良規”,成都駱成驤狀元“開天古教”墨跡等。現尚存者,僅1956年中央民族慰問團贈送的毛主席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錦旗。郭沫若“如兄如弟”的題字,張瀾副主席贈的長篇題詞,其餘即是幾幅平常楹聯碑匾及藏經樓中殘存阿文、漢譯經書刻板數百而已。皇城寺歷來阿訇,亦多系川、滇教中之“佼佼者”。
皇城寺先後接待各國外賓及港澳同胞、海外華僑達數百人,外賓中有副總理、武官、總領事、教授、專家、宗教職業者等人士。
四川省伊斯蘭教協會、成都市伊斯蘭教協會,都在皇城寺內辦公。

成都鼓樓

地址:成都市鼓樓南街115號
成都鼓樓清真寺位於成都市鼓樓南街115號。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毀於明末,清康熙雍正年間恢復,後經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兩次重建,該寺坐西朝東,原建築規模甚大,由禮拜殿、邦克樓、經文講堂、牌坊、浴室及左右廂房等組成。整個寺院座西朝東,大門臨街。邦克樓原置庭院正中,作六角2層亭狀,1941年7月27日木質牌坊、重檐六角亭的邦克樓、右廂房等建築被被日機炸毀。現存主要建築為禮拜殿,長方形,面闊3間,寬16.86米,進深7間,深31.55米,內置金柱二列,殿周圍作卷棚式雙步廊。房頂在長方形平面間架上落重檐爪角頂,再在檐頂前後兩端作3重檐歇山式樣,屋脊平面呈工字形,是其建築構造上獨特之處。房頂蓋筒瓦,脊端以鴟吻為飾。殿的後部砌磚牆,三面裝木格門,格心花紋古樸大方,鏤空雕刻圖案,制工精巧。殿內縱置金柱兩列,裝有格門和天宮罩,將殿分為兩進,前後各有一藻井,頂棚彩繪卷草花卉。整個建築具有清初蜀中風格,為研究成都地區明代以來的伊斯蘭教文化及其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成都鼓樓清真寺成都鼓樓清真寺
作為中國曾經的伊斯蘭教建築典範,鼓樓清真寺被記載在大量的古典建築書籍中,禮拜殿是四川年代最久的伊斯蘭教建築之一,在成都地區現存十餘座清真寺禮拜殿中制度最完備、構築最精巧的一座。它標誌著清初伊斯蘭教建築在成都蓬勃發展的興盛面貌。該寺早年在成都市伊斯蘭界曾輝煌一時,這一點從早年成都回民中流傳的順口溜“罈罈罐罐鼓樓寺,熱熱鬧鬧皇城寺”中可見一斑。
1966年後,幾十戶漢族居民搬入寺院居住,禮拜殿曾作過某單位辦公室和倉庫之用,廊道則改為居民住房和某小工廠加工車間。寺院除禮拜殿外的建築已面目全非,全都改成了居民住房,同時在院內又新建了一座居民建築。禮拜殿則是該寺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古代建築,也是整個寺院的經典之作,同時亦是成都地區現存十餘座清真寺禮拜殿中制度最完備、構築最精巧的一座。1981年4月,鼓樓南街清真寺禮拜殿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90年代初的一場拆遷差點使一切都結束了。在當年各界市民的奔走呼籲下,大殿被平移200米保留下來,而之外的所有部份仍被拆除。2000年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復建大門,現為重要的伊斯蘭教活動場所。

成都土橋

土橋清真上寺

地址:成都市金科北路
土橋清真上寺位於成都市金牛區金科北路,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占地面積2170.74平方米,為清式庭院全木質機構,大殿為宮殿式,四合院有廊房、淨身水房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上寺又添建南北廂房。清鹹豐年間土橋誥目多從雲南、陝西等地募捐,對上寺進行擴建,併購置水田幾十畝,在土橋場上修建了一些街房,以房地租金收益作為清真寺的固定經濟收入。建寺始末,均記錄在一座高7尺的石碑上,豎立於大殿右側階沿上,但此碑於文革期間被毀。
成都土橋清真上寺成都土橋清真上寺
上寺的建築全是木質結構,大殿為宮殿式,四合院有廊房,淨身水房等。進上寺大門,叢叢芭蕉,花蕊批庭,綠樹拂窗,檐宇清幽。二門上懸匾額,上書:清真古寺。左邊聯為:經傳百代煥文光。右聯為:教著千秋昭世澤。
上寺建築布局緊湊,房檐結構為斗拱形,具有抗震緩衝作用,幾百年來歷經浩劫、自然災害等仍完好無損。整個建築東西向成矩形,大門上書三個綠色大字——清真寺,下面橫書阿拉伯文。二門內兩側有花台,中間石砌通道直通大殿,大殿內懸有一巨大匾額,為清代果親王題:“世守良規”。
在做禮拜的大殿抱住柱上,一對楹聯書法遒勁,讀後莫不為之動容深思,上書:
毋污濁而敗行,不作偽而欺世,方弗愧清真二字;
  善修身以克己,體仁義以待人,莫虛於天地兩間。
大殿鋪設綠色地毯,莊嚴肅穆,可容數百人禮拜。一席布簾,將男女分開。殿外彩繪雕飾,門窗做工精細,富麗堂皇,充分顯示了穆斯林的天才和藝術風格。
土橋以街道中部的南華宮為界,以北多居漢人,以南多居穆斯林。土橋穆斯林待人寬厚,幾百年來,與當地漢族人民相處甚好,勝似一家。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上寺以穆斯林蔡心如,周子賓等辦有清真大學與國小兩部。國小階段學習阿拉伯文、漢文,挑“巴巴”、背《索爾夫》、學《赫聽》、《雜學》等。大學階段學習《古蘭經》、《滿倆》、《白亞尼》、《偉嘎業》等,注重講誦並重,經書兼通,並在阿訇的帶領下參加宗教活動。
土橋清真上寺歷任阿訇有:馬性初(人稱踏水橋阿訇)、羅老阿訇(人稱羅蠻王)、馬如九、馬敏生、黃學古、黎光華、馬道明、羅學海、以明軒、伍進修、周子賓、買阿訇、馬學畲、羅良安、張紅春(現任)。

土橋清真下寺

地址:成都市金牛壩路3號
土橋清真下寺位於成都市金牛區金牛壩路3號,門臨成灌公路,土橋清真下寺大門原朝向正西,正對土橋老路,通寺大路由寺後面的成灌老路繞道進寺大門,形成所謂“倒牽牛”路徑。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川軍閥揚森修建成灌公路,馬路修好之後,清真寺大門便改為朝向正東。下寺比上寺的歷史略顯久遠一些。下寺距土橋清真上寺不足1公里,與金牛賓館東西相望。下寺在土橋街上置有許多的街房,有客棧(稱之為:興盛店)還有馬棧(稱之為:營接店)以及回民清真飯店等,街房收益都是作為寺內的經濟來源之一。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加以擴建。寺內現有園林面積約7畝,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周圍翠竹環繞,綠樹成蔭,典型的川西園林風光。寺門為古典式有棚欄的大門,外修圍牆、小橋。寺大門內為四合院庭院,上為禮拜大殿,四角起翹。殿內可容200餘人禮拜。窯窩上方懸有直徑1.5米的圓形木質匾,上面浮雕阿拉伯文綠色清真言。大殿左右建有講堂、廂房各5間。庭園前部一座“邦克樓”,是中國古典亭閣建築形式,上為六方形,內懸木梆,敲梆叫拜,建築嚴謹,別具風格,已有270年的歷史。
成都土橋清真下寺成都土橋清真下寺
大殿走廊南北各立木碑1座。碑高2.5米,寬0.9米,厚0.15米。碑上浮雕雙龍戲珠圖,碑為乾隆二十七年立。南面碑為《修寺碑記》,記錄了建寺經過。北面碑為修建下寺“乜貼”的碑記(乜貼:即穆斯林教眾捐資捐款)清雍正二年(1724年),下寺以蔡永公、李星成、賈世錦、馬應儒4人為首,共8家人,由蘭須貴出地興建。公推掌教蔡智先、黑推補李星燦、麻淨蘇世林、穆夫提買弘仁、鄉老蘭須貴、馬化林、馬林、馬鎮。起初該寺規模較小,後來人煙臻集,大殿不夠跪拜之用,於乾隆十四年(1750年),三掌教眾鄉老各助銀兩,不憚山川之苦,又有李星燦、王芝琳等赴城鄉募化,清乾隆十四年,又由240餘名穆斯林捐銀1000餘兩進行擴建。其中馬良柱捐銀610兩,為最多。大殿北面木碑則專門記述了他的功跡。馬良柱系甘肅張掖人,曾任建昌和松潘等地鎮守使,環眼美髯,人稱獅子頭馬大人。臂力過人,年73年尚能開三石之弓,騎咆哮之馬。卸任後其住宅距清真寺不遠,經常騎馬到寺禮拜。
建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對土橋清真下寺進行了維修。因其在金牛賓館對面,常有外賓和中央首長進寺參觀。1958年陳毅副總理參加中央召開的著名的成都會議期間,曾從駐地金牛賓館來到下寺參觀並和羅阿訇親切交談。
土橋清真下寺歷任阿訇已知者有:馬自安、寶阿訇、羅靜亭、羅良安等。
土橋清真下寺至清代起,許多穆斯林便自發在周圍栽種樹木。幾百年來,各種林藩、楠木、柏木等長得遮天蔽日,鬱鬱蔥蔥,夏天是消曙歇涼的好去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土橋清真上、下寺均遭破壞。下寺樹木被砍伐貽盡,曾被作農業中學。房屋也被街道工業和居民占用。1985年金牛區政府撥款10萬元對下寺進行整修,將工廠和居民遷出,恢復原貌。1980年對外開放土橋清真上寺。1995年,下寺開辦成都市土橋穆斯林頤年院。土橋清真上、下寺歷經風雨坎坷,1984年被金牛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洞子口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成都北郊約6公里,是形狀奇特的山丘,南北走向,由首尾相顧的兩個山頭組成,遠觀似迎春展翅、翹首遠望的鳳凰,故得其名。
鳳凰山回民公墓自公元一九五二年開始使用以來,絕大多數在成都歸真的回族穆斯林都安葬在這裡。為方便管理鳳凰山回民公墓,遂建立成都鳳凰山清真寺。雖然規模遠不及市內其餘四座清真寺,但方便了來鳳凰山走墳的成都回族穆斯林們。

唐家寺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
現任教長;馬立本
現任學董:張有良
唐家寺清真寺又名彌牟清真寺,修建於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幾經翻新,仍保原狀。全寺建築面積870平方米,占地面積1.5畝,大殿建築面積為180平方米,禮拜大殿建築形式為木結構。寺內有阿訇8名,學董、鄉老15名,負責各項宗教活動、同時有阿文藏經10多部,波斯文藏經10餘部。 唐家寺有教民585戶,人口 1766人,均為回族,尊奉格迪目

團結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郫縣團結鎮永定村
現任負責人:張德才
團結清真寺,是四川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原名太和場張家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邊約15公里處的郫縣團結鎮永定村,由成都回民郡望”太和張氏“出資修建,掩映在翠竹綠樹田野中,環境十分幽靜。 據傳該寺始建於明末(1643年,癸末,明崇禎十六年),距今已300百餘年,寺內現存有三座古碑,一為嘉慶十一 年(1806年)立;一為道光2年(1822年)立;一為宣統元年(1909年)立,鑲嵌在大殿兩側,分別記述修寺的經過及捐資者的姓名、數額。解放時原有水畝20畝,房產8間,作為固定經濟來源。50年代關閉,1983年重新開放。 團結鎮清真寺在2000年4月至2001年11月1年多的時間裡又進行全面、徹底的修復工作,現占地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由原來幾百平方米擴建到1054平方米,新修了18米高美觀大方的宣禮塔一座,大殿周圍新添了兩面雕花的石欄桿。經油飾彩繪,顯得光彩輝煌,十分氣派。來自巴基斯坦、英國、印度等國家的穆斯林外賓也常來參觀。寺內曾辦過國小。
歷任管理人員為:在嘉慶年間,由張大福、張國土等人;1983年重新開放以來,由馬利華、馬寶卿、張德才等人管理,歷任阿訇。有馬恆順、馬俊卿、伍阿訇、江伯余,1994年至今由西昌市馬如松阿訇主持教務。

郫筒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郫縣郫筒鎮西街二段93號
現任教長:馬文興
現任學董:丁德元
該寺最早建於郫縣北郊3公里處的魚塘壩村。清乾隆初年遷至郫縣郫筒鎮西街93號。全寺占地面積16畝,建築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後窯殿上接望月樓組成,三者以“勾連搭”式加大縱深。殿內寬敞明亮,樸素典雅。里院有阿訇誦經室,宿舍及講經堂、水房等,周圍均有遊廊通往大殿。檐下施斗拱,梁枋朱漆彩繪,描金塗丹,檐下有中文匾額“愛國愛教”。寺內原有的古物、碑匾在“文革”時大部分被毀壞,現僅存清嘉慶年間的碑刻一通。寺內其它建築也有所損壞。為了全面修復這座古老清真寺,1990年12月經全體移民積極籌劃,由馬光德、丁慶明、馬錫淑、馬立全等人組成籌建組,在各地專管會及成都市伊協的大力資助下,於1991年4月修繕一新,同年10月21日舉行開放暨聖紀慶典,參加人數500餘人。
現該寺有學董5人,阿訇1人,教民25戶,共140人,均系回族。

新都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新都區紫瑞街
現任教長:達文澤
現任學董:劉盛元
據史料記載,新都的清真寺從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光緒年間共修建了八座,大多為陝西、甘肅、湖南、廣東等地回族移民修建。能保存至今的僅有新都清真寺等兩三座。新都清真寺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原名“真一寺”。存有光緒二十八年“性真性理”貼金匾一方及清宣統二年(1910年)石碑一通。“文革”期間,真一寺遭破壞。撥亂反正後,在縣政府的關懷和全縣穆斯林的大力支持下,乜貼資助和政府撥款相結合,於1987年2月修復,更名為“新都清真寺”,共耗資6萬餘元。
新建的新都寺古樸典雅,屬懸山式建築。大殿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積1.2畝,寺內附設牛羊宰牲店、清真飲食店、清真茶園等。有教民248戶,822人,尊格迪目。
1990年以來,先後有尼泊爾、印度、泰國、沙烏地阿拉伯、坦尚尼亞等國家穆斯林前來參觀,並做禮拜。

新都虎家

地址: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龍虎村5組
新都虎氏,姓虎卻讀作“Māo”。這是一個罕見的姓,百家姓中查無此姓。此讀音來源不詳。
據民國四川省新都縣縣誌載:“清真虎家寺在縣東龍虎橋,建於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 又據傳說:“虎家人乃陝西渭南九里溝虎姓人氏。清乾隆初年,有虎成林、虎松林兄弟倆,回族人,因帶兵打‘長毛’,從原籍遷來四川新都龍虎鄉插占定居。”那時來該地定居的大姓有:虎、白、趙、許、張、馬等。其中虎姓的人最多,有十多戶;其餘五姓人僅四五戶。回民多了,禮拜、集會,沒有清真寺是不行的。因此以虎姓人為主體,承頭集資買田30多畝,即在今虎家清真寺一帶。拿20畝田作為回民基地;其餘的10多畝田,作為回民居民住房及修建清真寺使用。修建清真寺時,從人、財、物等方面,虎姓人的貢獻都居首位。竣工後,就正式定名為虎家清真寺。
虎家清真寺,自建成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清真寺有房20多間,全系木結構,小青瓦平房。大殿屋脊雖遭“文革”破壞,大殿地板、卷拱天棚還依然留存,各種雕繪的建築藝術和圖案,從外到內還舉目可見,仍然保存著清真寺古樸典雅的風貌。
虎家清真寺有田六七十畝,是當時新都縣7個清真寺中最富有的。阿訇和海里幾全由寺田收入供給。 虎家清真寺的開學阿訇,在20世紀初葉為大阿旬馬建廷,唐家寺人。他少年時去陝西西安大寺求學,新都寺坊無力資助,全由本人自費,每天吃飯由辦學寺坊教親輪流供給,生活艱苦異常。通過刻苦用功,學成歸來,接任清真虎家寺阿訇。嗣後的虎芳廷阿旬是他的學生。緊接著是馬亮庵,字彪,陝西人,曾來虎家寺開過學.193b年,是阿訇虎佳友,字定以新都唐家寺人,在虎家寺開學好幾年,1936年去世,葬於虎家寺墓地,享年70多歲。1938年,是阿訇馬明禮接任,成都人,1944年病逝。安葬於虎家寺墓地。1944年,是彭縣阿訇何瑞圖,接任開學兩年多,1948年上半年回成都。1948年下半年,是茂縣馬隆昌阿訇。從成都市西寺受聘來開學,解放後,1952年土改時分了田,1954年辭學回茂縣。
虎家清真寺的木匾很多,現據回憶有:新都知名人士許成塑先生書寫的《清真古寺》一道;還有馬建廷阿旬開學時期,成都一些有名的官員,崇敬馬阿訇的知識、口才、名氣,特地給他送了一道貼金字匾,上書“扶輪”二字。清真寺窯屋裡邊,現還保存一道刀刻石匾及對聯,匾文為《獨一無二》,對聯為“萬世山河歸一主;普天日月照群生”。
虎家清真寺培養的海里凡很多,僅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馬秀夫、馬維泰、蔡時福、馬友清、羅仕先、張友福、馬立本及陳壽先等人,解放戰爭時期又招收了馬鳳義、江武強、馬鳳福、張永成、買貴華等十多人,解放後,清真寺解體,海里幾各自東西。
虎家清真寺的鄉老(現稱管委會)由馬、許、虎、白、趙、張6個姓氏組成,在每年聖紀節公布寺內收支帳後,每姓氏中選一名代表,實行換屆選舉。好的可連選連任。抗日戰爭時期,寺里的鄉老是馬春發、馬玉山、許大生等。
解放後,虎家清真寺由當地的回民作為居民住房使用,清真寺房地產權歸屬,尚待進一步解決。

彭州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彭州市金彭西路
現任教長:蘇慶章
現任學董:海成龍
彭州清真寺,亦稱“彭州清真西寺”。始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築總面積1576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201平方米,呈中國古典宮殿式風格。禮拜大殿門頒有“道自西來”匾額一塊,左右楹聯是“無形無象熔形形象象之冶;非生非化辟生生化化之門。”“聖道賴昌明際茲異說高張障挽狂瀾資砥蛀;天堂在颶尺深原及時修省盪除群穢樹根基。”殿內彩繪裝飾,異常精美,寬敞肅穆,方形宣禮樓,穩重、高聳、華麗,別具特色。另建有經堂、宿舍、沐浴室等建築設施。現有教民372戶,其1232人,均系回族,屬格迪目。寺內收藏有明宣德年間銅香爐兩個,其中一個鑄有“清真言”。手抄《古蘭經》一部,其它文本伊斯蘭教經典多卷。

南街清真寺

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南街45號
現任教長:陳家齡
現任學董:張伯夫
都江堰清真寺,又名“灌縣清真寺”、“南街清真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是川西通往西北各省區的孔道之一,歷來商賈雲集,貿易非常活躍,明代末年即有大批穆斯林來此經商,並陸續定居於此,於是集資修建了南街清真寺。清代、中華民國初期增修。1934年在教長馬堯衢及董事會的倡導下,又捐資修建高兩層的望月樓,雄偉壯觀,享譽西川。1991年國務院宗教局撥款5萬元,改建“望月樓”。1993年新建“穆斯林服務中心”大樓一幢。現寺占地3.5畝,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350平方米。為中國宮殿式建築風格,三進庭院,漸進漸寬。由大門、二門、大殿、邦克樓、沐浴室、廂房、殯禮室、辦公室、客房、花園、服務部等不同建築組成。主要建築禮拜大殿建在約1.5米高的台基上,門窗精雕細刻,殿內正中有阿文金字大匾一道,為清光緒年間著名阿旬魏正芳書寫,意為“最好你拜主,如未見真主,真主也會見到你。”兩側抱柱有阿文楹聯,也為魏正芳阿訇書寫。牆壁懸掛有清鹹豐七年(1857年)四川安阜營把總陳天柱題寫“原有獨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川提督馬維騏手書“無為而成”等匾額,俱顏體楷書,蒼勁有力。邦克樓建在大殿之後,為高21米的三層塔式六角形建築。上蓋琉璃瓦,油漆 彩繪,雕花窗榻,樓頂置銀白色新月標誌。寺內還有石山魚池。現存明、清時期文物數件。1992年7月17日,伊斯蘭世界聯盟代表團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沈遐熙,國際部副主任楊志波陪同下,前來該寺進行訪問。該寺每年接待中外來賓千餘人,現已成為都江堰市穆斯林舉行慶典和聚禮的重要場所。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損嚴重,現已修復一新。
本坊現有教民1480人,均系回族,屬格迪目;其中學董9人、阿訇5人,滿拉7人。寺內珍藏《古蘭經》30本。

清真寶瓶寺

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西街寶瓶巷
都江堰清真寶瓶寺,又名“灌縣懋功清真寺”。在辛亥革命中四川發生了後來直接導致清政府崩潰的保路運動時,小金回民積極參加了這次鬥爭,但小金地處川西北高原,參與保路運動的小金回民勢單力薄,回到小金後,受到清政府和當地封建勢力的迫害,為躲避迫害,小金回民便紛紛攜家到灌縣定居。這樣,使灌縣回族居民迅速增加,這算是都江堰的第四次回族遷居高潮。但由此帶來一個難題,就是南街清真寺容不下那么多人同時做禮拜。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就是另建清真寺。
1925年小金回族移民集資建起“懋功清真寺”。懋功清真寺的建寺歷史和推翻清廷的保路運動聯繫起來了,成為值得一書的光輝一頁。早年的懋功寺,由一寺一院組成,除清真寺外,尚有一處建有馬房的院落,是為接待循金川道而來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清真寺外牆具有中亞風格,主體建築是以禮拜大殿為主建築,配有左、右廂房的中式建築,大殿有寬敞的柱廊。由於其建築特色濃郁,富有時代和民族風格,被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後,該寺逐漸淪為民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損嚴重,後得到重建。因座落在都江堰三大堰首工程之一的關鍵工程寶瓶口旁,而被稱為“寶瓶寺”。我們見到的清真寺,是災後重建的新貌,已成為西街和寶瓶巷的重要景觀,雄峙在內江邊,引來遊人觀瞻。雖然只有短短80餘年的歷史,卻是清朝一個朝代終結的歷史見證。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南街4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