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

2015年11月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以成府函〔2015〕132號印發《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該《方案》分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主要任務是: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內貿流通創新發展體系;探索建設城鄉一體社區居民生活綜合服務體系和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建立城鄉一體的流通管理體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
  • 印發機關成都市人民政府
  • 文號:成府函〔2015〕132號
  • 印發時間:2015年11月5日
通知,試點方案,附屬檔案,

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
成府函〔2015〕132號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5日

試點方案

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和國家試點方案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以創新轉型為引領,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以推進城鄉流通一體化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破解阻礙城鄉流通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內貿流通發展能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市場,滿足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我市經濟社會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總體目標
力爭用1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完成國務院確定的試點任務,在流通創新發展促進機制、市場規制體系、基礎設施發展、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破難題、探新路,力求在建設城鄉一體的內貿流通創新發展體系、內貿流通信用體系、城鄉社區居民生活綜合服務體系方面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全國內貿流通改革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主要任務
(一)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內貿流通創新發展體系。
1.努力建設城鄉雙向現代流通網路。編制與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服務業發展規劃有機銜接的城鄉一體內貿流通發展規劃,統籌城鄉流通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引導城鄉流通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以城帶鄉,以大帶小,加強農村商品市場和商貿集鎮建設,與“萬村千鄉”工作相結合,引導品牌連鎖企業開拓農村市場,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模式,構建超市進鎮、連鎖下鄉、配送到村的農村消費市場體系。引導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和農村產業基地發展產銷對接、農超對接、農餐對接等直銷模式,探索規劃建設鮮活農產品進社區倉儲、冷藏設施的模式和機制,滿足社區農產品就近配送和個性化訂製消費需求。支持流通企業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向供應鏈管理轉型發展。推動專業市場、零售賣場和連鎖企業等傳統流通企業廣泛運用電子商務,打造網上商城和智慧商圈,面向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寬領域增值服務,提升服務能級。開展執業藥師遠程藥學服務和網上審方試點,在社區、捷運等區域的24小時便民服務商業網點開設非處方藥專櫃,全天候保障居民基本藥品需求。
2.創新推進城鄉商貿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施“網際網路+高效物流”行動計畫,統籌推進城鄉共同配送發展。探索建設城鄉智慧型物流配送調配體系,推動物流配送與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的融合發展。推動城市共同配送試點,以專業化和規模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標準化集中配送車輛和城市共同(集中)配送中心為載體、以現代信息和物流技術為支撐的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推動城鄉配送模式轉變和服務升級,提升物流智慧化、社會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加速商貿流通模式提檔升級。探索農產品全程冷鏈流通試點示範,支持城鄉物流倉儲設施建設,重點支持鮮活農產品和工業加工食品產銷地冷鏈基礎設施、商品集散基地建設,完善政策措施,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支持第三方物流發展,鼓勵商貿企業主輔分離,促進自建物流向第三方發展。最佳化三級城市共同配送網路,鼓勵物流企業建立縣鄉兩級物流快遞中心。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和城市配送監管平台,加強現代物流技術的推廣套用,鼓勵第四方物流綜合服務平台發展,支持創新型物流企業開展城市配送車輛融資租賃服務,創建融合物流業務、服務標準、汽車金融和網際網路思維的規模化、專業化城市配送“網際網路+大車隊”,有效推動城區貨運車輛結構調整升級。支持物流快遞業電子商務化提升,提高商貿物流產業協同水平。發展新興物流配送模式,將新建社區物流配送、快遞、冷鏈等基礎設施納入公建配套規劃建設,鼓勵城鄉社區物流配送資源開放和共建共享,依託專業物流企業和電商經營平台,整合郵政和快遞服務資源及農家店、農資店等農村商業設施,支持眾包物流服務,探索利用城市公建配送設施設立快遞中轉站、智慧型快遞櫃、快遞超市等快遞末端配送公共服務平台。
3.構建城鄉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新生態。引導電子商務企業拓展業務領域和範圍。以電子商務進農村和進社區為重點,制定扶持政策,推動“網際網路+流通”全面發展,探索電子發票、電子營業執照、電子會計檔案、金融IC卡多領域套用。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創新孵化機制,依託電子商務眾創空間,支持電子商務集群發展和集成創新。開展電商縣、電商鎮、電商村示範試點,鼓勵農村和社區電商企業開展網購店取、網訂店送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培育壯大城鄉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拓展網路功能,疊加生活服務套用,促進和擴大消費。探索創建一批環境友好、保障健全、服務完善的縣鄉村電商套用示範模式。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綜合服務平台和跨境電商O2O體驗展示中心,促進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內貿流通國際化水平。建設信息網路監管平台,完善電商經營主體數據,加強網路市場監管數據套用。建立完善電子商務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制度和質量誠信體系,創新市場監管手段,提高電子商務監管能力和水平。
(二)探索建設城鄉一體社區居民生活綜合服務體系和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
1.開展建設城鄉社區居民生活綜合服務體系試點。制定試點方案,建立協調機制,出台試點政策,開放公共服務資源,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城鄉社區商業綜合體建設,引導社區服務企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社區居民生活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依託品牌商業連鎖企業建立完善超市、便利店、餐飲店、洗染店、美容美髮店、標準化菜店、再生資源回收等各類便民服務網點,豐富社區居民生活服務業態,拓展水電氣繳費、快遞代存代取、金融服務等社會公共服務疊加;依託公共和社會資源建設醫療健康、養老健身、文化娛樂等民生服務項目,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依託品牌連鎖企業採取收購、兼併、直營連鎖或特許加盟等方式整合、改造現有社區小型便民服務門店,完善社區居民生活服務功能,提升便民生活服務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水平。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社區便民生活服務模式,依託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面向社區開展便民生活服務,營造便利、安全、快捷的電子商務服務環境。建設社區便民生活信息服務平台,打造智慧便民生活服務社區,促進社區商業與養老、保險、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相關領域互動發展。依託相關市場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建立社區便民生活服務聯合監管長效機制,促進社區居民生活服務業健康發展。開展“小街區規制”試點,支持企業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搭建社區綜合服務平台,打造智慧社區。就近設定城市公共配套,鼓勵以社區綜合體方式構建功能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提升社區的品質和活力。
2.加強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菜市場新建、改造提升年度計畫,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專項目標管理;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等公益性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將公益性農貿市場和菜市場納入政府公建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等建設標準和規範,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公益性菜市場為重點,完善交易功能,擴大交易規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以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的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集散和輻射能級,將成都打造為國家農產品流通核心節點城市。以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重點,深化國有公益性流通設施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經營和監督管理機制,增強應對突發事件和市場異常波動的能力。
3.引導市場化大型商業設施合理布局有序發展。以城鄉商貿流通規劃為基礎,加強規劃剛性約束,制定大型商場和商業綜合體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加強商業載體項目、商業運營項目和市場運行狀況的統計監測和分析研究,引導社會資本科學投資和重大項目合理布局,促進商貿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建設城鄉一體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1.建設內貿流通信用體系。籌建大數據管理局,構建市場監管大數據套用平台,建立信息數據收集、管理、開放、套用等標準規範,推動數據資源和硬體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及時、公平、有效地面向公眾發布相關政府監管數據,實現行政監管信息開放共享。建立健全相關行業信用法規與標準體系,以市場監管部門企業資料庫和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資料庫為基礎,建設流通企業和相關行業協會信用信息系統,實現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及查詢服務功能。推進城鄉商貿小微企業信用體系試點。推動建立流通市場主體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分類監管、社會多方參與監督、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等機制,推進流通企業的行業信用評價。發展第三方專業信用服務,支持餐飲、物流、零售等內貿流通行業協會創新管理手段,探索行業特色信用評級機制;支持第三方機構參與公共徵信體系建設和提供專業信用服務。
2.深化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方式創新。以大數據套用為基礎,促進市場監管信息化。依託“成都信用網”完善流通企業基礎信息和信用信息資料庫,建立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提高對流通企業的服務水平和監管能力。推動食品流通追溯體系提檔升級,擴大追溯體系套用範圍,推動重點食品品種納入全國重要商品追溯信息服務體系。探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及流通載體,建立更加安全有效的藥品流通管理體系、更加便捷高效的藥學服務、更加方便暢通的藥品供應網路。推進重點領域、重要商品和重點品種藥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
3.推進地方流通規章制度體系建設。完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制度、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和使用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立健全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查程式,依法清理流通領域規範性檔案,修訂或廢除阻礙流通發展的相關規章制度。啟動電子商務創新條例立法工作,營造有利於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和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的法治化環境。
(四)建立城鄉一體的流通管理體制。
1.建立新型城鄉流通管理體制。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加大商貿流通領域行政審批及政務服務事項的下放力度,切實推進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深化社會組織登記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進商貿流通行業行政管理從事前審批准入向事中事後監管服務轉變。深化行政審批事項改革,精簡規範行政許可項目、行政審批前置條件、民生領域證明材料,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最佳化政務服務流程,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2.積極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編制。在已有權力清單的基礎上配置責任清單,全面推開市縣兩級部門責任清單編制工作,通過不斷完善權力清單,著力解決“法無授權不可為”問題,積極編制責任清單,著力解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問題。
3.推進內貿流通領域綜合監管執法體制改革。開展國家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內貿流通領域綜合監管執法機構改革,探索行政執法職能和機構整合的有效方式,理順市縣兩級流通領域執法職責關係、綜合執法機構與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關係,創新執法方式和管理機制,建立適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商貿流通領域執法社會監督機制,暢通監督渠道,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大眾輿論、廣大市民等對執法活動的全方位多角度監督作用,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4.推動流通行業協會改革發展。理順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逐步實現流通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擴大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範圍,降低登記準入門檻,促進行業協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發展。制定非贏利機構服務採購辦法、政府職能轉移目錄、服務採購目錄和流通行業協會資質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行業協會承擔項目推薦、評審及認定等相應事項和其他政府委託的事項。堅持流通行業協會社會化發展方向,引導行業協會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和自律機制,加強民主自治管理,提升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將商貿流通領域行業標準、服務規範、技能(人才)培訓、行業報告、資格認證、維護權益等服務事項交由行業協會承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有關部門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全市內貿流通體制綜合改革發展試點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委,負責領導小組日常事務。
(二)建立推進機制。建立工作推進小組,明確任務、職責、時間和試點要求,梳理試點任務清單、落實部門責任。建立例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建立部門分管負責人和聯絡員工作制度、信息工作制度及試點經驗總結評估和複製推廣機制。建立專家諮詢指導機制,聘請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領域專家對改革試點工作全程指導。
(三)加強督促檢查。試點任務納入市政府對相關部門和區(市)縣政府的重點目標考核,建立專項督查組,定期開展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的檢查,加強重點任務的追蹤督查,確保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各成員單位要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紮實推進試點工作。
附屬檔案: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附屬檔案

成都市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唐良智 市委副書記、市長
副組長:朱志宏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傅勇林 副市長
謝瑞武 副市長
田 蓉 副市長
成 員:張秀華 市政府副秘書長
郭啟舟 市商務委主任
羅 蓉 市深改辦副主任(主持工作)
高建軍 市委編辦(市審改辦)主任
何 禮 市委統籌委主任、市發改委主任
施躍華 市經信委主任
詹 慶 市民政局局長
高 翔 市財政局局長
張 瑛 市規劃局局長
陳仲維 市物流辦主任
許興國 市農委(市供銷社)主任
郭曉鳴 市工商局局長
周萬生 市食藥監局局長
薛志明 市政府法制辦主任
何 冰 市國資委主任
蘇雪萍 市政府督查室主任
李良鈺市科技局總工程師
李新亞 市質監局副局長
陳 敬 市郵政管理局局長
李文勝 市公安局交管局局長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委,傅勇林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張秀華、郭啟舟同志兼任辦公室副主任。試點工作推進方案和職責分工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另行發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