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銘

《成皋銘》是唐代文學家呂溫創作的一篇銘文。這篇文章介紹了成皋險要的自然形勢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並通過這一戰略要地所經歷的歷史風雲,總結天下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全文筆力雄健,氣勢充沛,語言生動,文采斐然,堪稱銘文的典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成皋銘
  • 作者:呂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呂衡州集
  • 作品體裁:銘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成皋銘
茫茫大野,萬邦錯峙。惟王守國,設險於此。呀谷成塹,崇顛若壘。勢軼赤霄,氣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崗盤嶺蹙,虎伏龍起。鎖天中區,控地四鄙。出必由戶,入則同軌。拒昏納明,閉亂開理。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劉項分險,扼喉而爭。漢飛鎬京,羽斬東城。德有厚薄,此山無情。
維唐初興,時未大同。王於東征,烈火順風。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二百年間,大朴既還。周道如砥,成皋不關。順至則平,逆者惟艱。敢跡成敗,勒銘巉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成皋(gāo):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是洛陽東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
2.萬邦:眾多諸侯國。錯峙(zhì):交相聳峙爭勝。
3.設險:設定險阻。
4.呀谷:大而深的山谷。塹(qiàn):深溝,戰壕。
5.崇巔:高山。壘:堡壘。
6.軼:超越。赤霄:雲霄。
7.洪河:大河,指黃河。
8.太室:山名。
9.蹙(cù):緊迫、聚攏。
10.中區:中原。
11.四鄙:四方邊遠地區。
12.戶:門戶。
13.軌:軌距,行動準則。
14.昏:昏昧者。明:明智者。
15.閉亂:亂世關閉。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天下亂而關閉。開理:治世開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開放。
16.晦冥:昏暗。
17.劉項:劉邦和項羽。《史記·項羽本紀》:“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與成皋北門,渡河走修武,從張耳、韓信軍,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
18.鎬(gǎo)京:西周國都,在今陝西西安,此指長安。高祖都洛陽,齊人劉敬說及留侯勸上人都關中,高祖是日駕人都關中。”
19.東城:縣名,屬九江郡,在今安徽定遠。
20.大同:天下統一而太平。
21.王:秦王李世民。東征:討王世充。
22.烈火順風:比喻氣勢之盛,如烈火乘著順風,所向無敵。
23.乘高建瓴(lí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遏之勢。
24.擒建系充:指當時割據軍閥竇建德、王世充先後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
25.奄有:完全擁有。
26.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27.二百年間: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憲宗元和(806~820年)年間。
28.大朴:本性。
29.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義。
30.敢跡成敗:意謂冒昧地考究歷史的成敗經驗。
31.巉(chán)顏:峻峭不平的岩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茫茫天下,眾多諸侯國交相聳峙爭勝。唯有周天子守護國家,設定險阻於成皋。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戰壕,高山成了堡壘。氣勢超越雲霄,氣吞千里。下面就是滾滾的黃河,邊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崗、峻岭聚攏於此,為藏龍臥虎之地。要想扼據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邊邑。成皋為出入必經之門戶,出入者必尊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者,當拒其出入,昭明通達者,準予往來;關開關閉,關係國家治亂,亂時閉,治時開。
昔日秦國滅亡,雷雨交加,天地昏暗。秦亡之際楚漢相爭時,劉邦與項羽分別相持於成皋天險兩側,扼守成皋險要關隘互相爭鬥。漢王劉邦戰勝後如龍飛天,進據長安為天子,楚霸王項羽戰敗後在東城自頸而亡。劉邦取勝,並非成皋關山對他有情,是由於德厚;項羽敗死,並非關山對他無情,是由於德薄,成皋關並無好惡之情,興實由德,險不足恃。
維護唐初的興盛,首先要天下統一太平。李世明率軍東征,氣勢之盛,如烈火乘著順風,所向無敵。居高臨下,如於高屋脊上向下潑倒瓶水一般,勢不可遏,當時割據軍閥竇建德、王世充先後被擒。完全擁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統一國家的功勳。
自高祖武德元年至憲宗元和年間,人的本性質樸。唐政治清明,貢賦平均如磨刀石,成皋也不用關閉。政治清順,就天下太平;世濁逆亂,國家就有災難。我怎敢考知成敗興亡的事跡與規律,銘刻在成皋的峻岩上呢!

創作背景

呂溫生活的中唐社會,經過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已經不復有往昔的繁榮。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日趨尖銳。其中,王朝統治力量的衰微和藩鎮割據勢力的擴大,尤其嚴重地影響到唐朝的和平統一乃至生存發展。在這種情勢下,作為永貞革新運動重要成員之一的作者寫作此文,顯然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出於對國事的關心和憂慮,警示當世。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圍繞著成皋天險這一中心層層有序地闡發出來的。開頭一段總寫成皋的形勢,從它自然形勢的異常險要和戰略地位的至關重要,說明成皋天險關乎天下的興亡治亂。第二段緊承上文,以歷史上發生於此的楚漢相爭為例,具體說明成皋確係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並從戰爭的結果總結出天險固然重要,“德厚”更為關鍵的經驗教訓,強調了“德”對據有天下的決定作用。第三段由遠及近,以唐開國之初於此平定天下、奠定基業的歷史事實,進一步說明成皋天險關係國家統一的重要性,並為中唐社會現實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歷史經驗。第四段借對有唐“二百年問”“成皋不關”歷史的回顧和讚頌,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的隱憂,並對企圖擁兵自雄的逆亂者發出警告。最後點明作銘的目的在於讓世人明鑑歷史教訓。
這篇文章在藝術上既體現了銘文以四字為句和押韻的特點,又全然沒有因形式整齊劃一而造成的呆板凝滯之弊。通篇筆力雄健,氣勢充沛,語言生動,文采斐然,堪稱銘文的典範。其中第一段描寫成皋自然形勢的文字,調動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等藝術手段,運用比喻、誇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不僅使得 成皋高峻奇險、蜿蜒起伏的風貌歷歷如繪,而且將這座天然要塞寫得氣勢飛動,令人驚心動魄。再如以“雷雨晦冥”比喻秦亡動盪不安、天下大亂的形勢,用“烈火順風”形容唐軍異常迅猛、不可阻擋的氣勢,都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也是此篇的一個特色。作者筆下的成皋已不再是客觀的自然之物,而被賦予了生命,具有人的意志和感情。它宛如一個頂天立地、生龍活虎的巨人,“鎖天”、“控地”,牢牢掌握著天下出入必經的門戶,“拒昏納明,閉亂開理”,主宰著歷史的命運。不僅如此,作者還寫到“德有厚薄,此山無情”,古“奄有天下,斯焉定功”,“順至則平,逆者惟艱”,對它的公正無私、愛憎分明以及 文它統一天下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流露出一片讚佩之情。成皋的形象,如此莊嚴神聖,自然不僅僅是一座天然要塞,而儼然是人民意願的象徵。作者正是借成皋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傾向,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古代銘文中多以歌功頌德為主,可取的很少,只有少數作品意存警戒,具有一定的價值。晉人張載的《劍閣銘》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篇。《文心雕龍·銘箴》稱讚說:“唯張載《劍閣》,其才清采,迅足駿駁,後發前至,勒銘岷漢,得其宜矣。”而《成皋銘》,無論在文體的省淨、辭采的鮮明或是語言的凝練、音韻的鏗鏘 方面,較之張載的《劍閣銘》都毫不遜色,甚至在文氣充沛方面還略勝一籌,與《劍閣銘》堪稱古代銘文中的雙璧。

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許結《中國古代文學》:“本篇從介紹成皋險要雄偉的自然形勢入手,並通過對此戰略要地所經歷的歷史風雲,旨歸於對天下興亡成敗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是繼晉人張載《劍閣銘》後又一意存警戒的優秀銘文。”

作者簡介

呂溫(772~811年),宇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學家。河中(今山西永濟西)人。貞元年間(785~805年)進士,遷左拾遺。因奉命至吐蕃,未參與永貞改革,得免貶謫。後任戶部員外郎。終貶道州刺史,轉衡州。精於詩文。著有《呂衡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