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周鼎

成周鼎

成周鼎,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收藏,重2900克,時代屬於西周早期,1984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曲村鎮第6195號墓。成周鼎的形狀為直口、立耳、垂腹,底略平,柱狀足,雙耳對應兩足。鼎的口沿下方有六個扉棱,以三個扉棱為中心,各有一組以兩個夔紋組成的饕餮紋。在鼎的內側靠近口沿處有“成周”兩字。鼎的底部有三角形的合范鑄造痕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周鼎
  • :20.6厘米
  • 口徑:17.6厘米
  • 腹徑:18.8厘米
背景,歷史記載,

背景

這件鼎出土於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所封的唐地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說明了“成周”確實存在;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晉與周王朝非同一般的關係。
成周成周
晉國春秋五霸之一的大國,史書上關於晉國的記載很多。俗話說的“秦晉之好”,這裡的晉是指晉國。但是早期晉國的考古發現幾乎為零。因此有關晉國的很多問題都成了不解之謎。這些直 到後來“曲村遺址”及晉侯墓地的發現,才為大家了解晉國打開了一扇大門。
曲村遺址”在山西省曲沃縣以東和翼城以西的兩縣交界處。1962年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此後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合作分別在1963年和1979年進行了兩次試掘。1980年開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和山西省考古所進行了搶救發掘,先後出土了許多重要的文物,“成周鼎”就是其中的一件。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東都,是成王時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陽。鼎上的“成周”兩字銘文,正是史書上記載的都城的名字。

歷史記載

據司馬遷《史記·晉世家》中的記載:“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翻譯成白話文是“晉國的祖先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是周成王的幼弟。”
《晉世家》中還記載了“剪桐封弟”的故事:“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即位,唐國發生了動亂,於是周公(武王的弟弟)出兵滅掉了唐國。有一次,成王與叔虞在院子裡玩耍,成王撿起地上的一片梧桐樹的葉子,把它剪成珪的形狀,並且對叔虞說‘把唐封給你’。後來史佚就來恭請成王選吉日為叔虞冊封。成王聽了很奇怪,就說‘我們是在開玩笑。’史佚說‘天子沒有開玩笑的話,天子說了史官就要把它記下來,用禮儀去完成它,用樂章歌頌它。’於是就封叔虞到唐國。唐在黃河和汾水的東面,方圓一百里,稱為唐叔虞。”因此,“成周鼎”的發現也證明了晉與周王室的特殊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