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良人

《懷良人》載於《全唐詩》卷八〇一,是一位勞動婦女的怨歌。一般認為此詩是女子葛鴉兒的作品,也有人說是朱滔軍中一士人所作。此詩描繪了戰爭經年不息,大批丁壯前往戰場,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現實,反映了兵荒馬亂的社會現狀給農村婦女帶來的巨大痛苦。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懷良人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不見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良人:古代婦女對自己丈夫的稱呼。《全唐詩》此詩題下註:“一雲朱滔時河北士人作。”
⑵蓬鬢:如蓬草一樣散亂的頭髮,形容相思之苦。語出《詩經·衛風·伯兮》。荊釵:用荊條做的飾品。世所稀:貧寒的家境世上少有。
⑶胡麻:芝麻,據說只有夫婦同種,才能得到好的收成。好種:正是播種的好時候。
⑷不見歸:一作“底不歸”(《全唐詩》校)。

白話譯文

滿頭的秀髮如今亂如飛蓬,買不起首飾,只好自己用荊條折成了髮釵別在頭上,像這樣的貧窮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連一件像樣的衣裙都沒有,還穿著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樣的衣裝已經沒有人再穿了。已經到了春耕的時候,該播種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誰來和我一起播種呢?按說現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時候了,為什麼還不見回來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一位勞動婦女的怨歌。韋縠《才調集》、韋莊又玄集》都說此詩作者是女子葛鴉兒。孟棨本事詩》卻說是朱滔軍中一河北士子,其人奉滔命作“寄內詩”,然後代妻作答,即此詩。其說頗類小說家言,大約出於虛構。然而,可見此詩在唐時流傳甚廣。詩大約成於中晚唐之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兩句首先描繪出一位貧婦的畫像:她鬢雲散亂,頭上別著自製的荊條髮釵,身上穿著當年出嫁時所穿的布裙,足見其貧困寒儉之甚(“世所稀”)。這兒不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裡行間還可看出一部夫婦離散的辛酸史。《列女傳》載“梁鴻、孟光常荊釵布裙”。這裡用“荊釵”、“布裙”及“嫁時衣”等字面,似暗示這一對貧賤夫婦一度是何等恩愛,然而社會的動亂把他們無情拆散了。“布裙猶是嫁時衣”,既進一步見女子之貧,又表現出她對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謂“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輪番回家。從“正是歸時”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聲行負戈”的征人吧,這女子是否也曾有過“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杜甫新婚別》)的誓言,那是要讀者自去玩味的。
於是,三句緊承前二句來。“胡麻好種無人種”,可以理解為賦(直賦其事):動亂對農業造成破壞,男勞動力被迫離開土地,“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田園荒蕪。如聯繫末句,此句也可理解為興:蓋農時最不可誤,錯過則追悔無及;青春時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還也會“縱使相逢應不識”呢。以“胡麻好種無人種”興起“正是歸時底不歸?”實暗含“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意,與題面“懷良人”正合。
這還不能盡此句之妙,若按明人顧元慶的會心,則此句意味更深長。他說:“南方諺語有‘長老(即僧侶)種芝麻,未見得。’余不解其意,偶閱唐詩,始悟斯言,其來遠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種時必夫婦兩手同種,其麻倍收。長老,言僧也,必無可得之理。故云。”(《夷白齋詩話》)原來芝麻結籽的多少,與種時是否夫婦合作大有關係。詩人運用流行的民間傳說來寫“懷良人”之情,十分切貼而巧妙。“懷良人”理由正多,只托為芝麻不好種,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所以,此詩末二句兼有賦興和傳說的運用,含義豐富,詩味咀之愈出,很好表達了女子“懷良人”的真純情意。用“胡麻”入詩,這來自勞動生活的新鮮活跳的形象和語言,也使全詩生色,顯得別致。
絕句“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楊載詩法家數》)。此詩末句由三句引出,正是水到渠成。“正是歸時底不歸?”語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歸乃出於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以“懷”為主,也是此詩與許多怨婦詩所不同的地方。

名家點評

《本事詩》:朱滔括兵,不擇士族,悉令赴軍。自閱於毬場,有士人容止可觀,進趨淹雅。滔白問之曰:“所業者何?”曰:“學為詩。”問:“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內詩。援筆立成,詞曰:“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試留青黛著,回日畫眉看。”又令代妻作詩答,曰:“蓬鬢荊釵世所稀……”滔遺以束帛,放歸。
國雅品》:相傳(陳)少卿棄而取妾,(妻)作《寄夫》云:“新人貌如花,不如舊人能績麻。績麻做衫郎得著,眼見花開又花落。”晚唐葛鴉兒《寄良人》云:“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不見歸。”稍與同調。
《唐詩鏡》:一如常語,正入詩情。
唐詩別裁》:以耕鑿望夫之問,比“悔教夫婿覓封侯”,較切較正(末二句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