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珍

應珍

應珍(約1062-1127),宋元間武狀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軍節度判官,後調任泉州公海四縣巡檢,後以母憂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於閩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珍
  • 出生日期:1062
  • 逝世日期:1127
  • 職業:平海軍節度判官
福建南平古鎮應氏“狀元祠”,峽陽古鎮應氏,

福建南平古鎮應氏“狀元祠”

其為官政簡刑清,節儉奉公,勤修武備,保境安民,故為民所稱頌,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宋代,應氏還出了個應環秀將軍,到明清時代又有應伯真、應丹詔在朝為官;現如今應氏子弟分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取得博士學位的就有20多人。應氏家族真不愧是峽陽六大姓之首,歷代文風熾盛,英才不斷,名人輩出。
應氏“狀元祠”座落在鎮上,主祀宋武狀元應珍。祠原在西峰庵,明嘉靖間毀於兵燹,清乾隆七年乃於上鼎建新祠,後又毀,1993年由海內外鄉親集資重建。祠占地385.69平方米,北向,共分前樓、牌樓、正廳等部分,正廳建築系單檐懸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堂中設龕,主祀狀元應珍,以及峽陽應氏四世祖、宋武威將軍應環秀的塑像,正廳中央供奉應世哲及夫人的神位牌。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峽陽應氏始祖應世哲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定居峽陽,是為峽陽應氏開基之始。歲月滄桑,峽陽應氏繁衍相傳,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孫人口眾多,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遍布國內各省、市和台灣、香港,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應氏“狀元祠”號“雁翼堂”,郡望“汝南”。祠堂正廳兩側還貼有“應氏祖訓”和“成人祭祖誓詞”,應氏祠堂每年都會結合祭掃活動,舉行對年滿16歲青年的"成人節"教育活動,向青年講述前賢的典型故事,要求青年學生牢記祖訓,不忘家鄉故里,對後人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峽陽古鎮應氏

古鎮峽陽位於南平市西北,西連順昌,北接建甌,是閩北商貿重鎮之一。境內玉屏山、招科山環抱集鎮,富屯溪穿境而過,取 兩山一水謂之峽,山南水北謂之陽而得名。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在峽陽遊牧、生息。周顯王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334年,越王族入閩後,峽陽就有人煙三百,鐵匠二十四爐之說,當時形成了金、郭、黃、謝、彭、湯六大姓。唐朝光啟年間,河南光州節度使王審知率光州百姓南下閩中避亂,後王審知為閩王,跟隨南下的百姓便散居八閩各地,這以後峽陽出現了新的六大姓應、駱、張、范、連、梁。從此,峽陽人在這裡世代繁衍,遂成大邑,歷逾千載。
應珍
應珍
峽陽自唐代以來就形成了應、駱、范、張、連、梁六大姓,其人口占全鎮人口總數的74%。沿襲歷史傳統,各姓都有祭祖朝拜、行使宗族權力的會集地--宗祠。歷經千年風雨,如今現存的僅四家--應氏、張氏、范氏及駱氏。
應氏家族是峽陽六大姓之首,歷代名人輩出。漢代有應(王旁加易字)等數人,以文章佳作著稱,名列當時建安七子之一;宋代,有應珍狀元,應環秀將軍,如今的應氏狀元祠便是當時為應珍狀元建的;到明清時代又有應伯真、應丹詔在朝為官;現如今應氏子弟分布在港、澳、台及德國、義大利、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取得博士學位的就有20多人。對於許多身在海外的應氏子弟來說,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讓他們魂牽夢繞。在應氏祠堂,記者見到了一幅銅質金匾--狀元祠。一問才知道,這是台北故宮博物館吳平先生專為峽陽應氏祠堂題寫的。一幅墨寶兩岸情,原來這是遠離故土多年的一位台灣中將應植棠先生受鄉親之託,邀請好友吳平先生寫的。後來,應植棠先生又托人把吳平的墨寶帶回家鄉。南平工藝廠的職工聽說這件事以後,便選擇優質銅,以特殊工藝製成了金匾。南平市政協聯絡辦公室主任應祚熙告訴記者,應植棠先生一直非常關注家鄉的情況。他先後匯款2萬多元,資助應氏狀元祠老人活動中心、溪中公園、屏山書院等公益建設。2000年6月,台灣影視明星應曉微的父親--應耀恭先生回峽陽祭祖時,應植棠先生興奮不已,猶如自己要返鄉一樣,很早就打電話告訴家鄉親友這一訊息。耀恭先生回到台灣,他又和耀恭先生促膝談心,了解所有關於家鄉峽陽的見聞,並深有感觸地說,故鄉充滿童年的氣息,自己的根在大陸,一旦三通,身體狀況又方便時,一定要回家鄉看看。
右起應曉微右起應曉微
應祚熙曾接待過許多回家鄉探親的台灣同胞,他說,當台胞們看到家鄉發生的巨變後都十分激動,希望百年之後把骨灰送回家鄉峽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