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2023年5月16日,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雲南省人民政府在雲南省麗江等地聯合舉行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代號“應急使命·2023”。
2023年10月16日,應急管理部決定,對在演習籌備實施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馬玉春等196名同志和雲南省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三站等15個集體給予獎勵。
模擬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指示精神,紮實推動做好抗大震、搶大險、救大災應急準備,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雲南省人民政府於2023年5月16日在雲南省麗江等地聯合舉行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代號“應急使命·2023”。
演習模擬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鎮發生7.6級地震。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房屋倒塌,震區道路、電力、供水、通信中斷,發生山體滑坡、堰塞湖油氣管線斷裂泄漏、森林火災等次生災害,相鄰省份部分地區房屋設施一定程度損壞。
演習內容
演習場地
演習在麗江設主演習場,在大理、昭通設2個分演習場,共投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安全生產、醫療、電力、通信、鐵路、公安、交通、地震、環保、氣象等專業應急力量和社會應急力量4300人,直升機11架、大型無人機3架,動用部分鐵路、航空、公路運力資源、指揮車輛和救援裝備器材。
演習科目
演習科目除設定地震救援中常規的建築倒塌埋壓人員搜救、基礎設施搶修、傷員救治轉運、受災民眾安置等科目外,還結合雲南高山峽谷地區災害特點和高原環境實際,通過實地或構設仿真場景開展空地災情偵察、空地應急投送、空地聯合搜救、災區應急保障、次生災害處置等實戰化演習。
檢視檢驗
演習全面檢視應急指揮系統運行情況,將國家、軍隊和雲南省及其所屬16個市(州)抗震救災指揮機構一體聯動、同步回響,最佳化指揮編組,固化指揮模式,順暢指揮協調機制;破解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救援難題,真實構設演習環境和大震巨災發生後可能出現的災害鏈,研究探索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情況下有效開展救援的方式方法;強化空地一體聯合救援行動組織,充分發揮航空應急力量機動速度快、受地形限制小的特點,將航空救援行動與地面救援行動有機結合,實現立體救援、精準救援、高效救援;統籌推進各類應急力量實戰運用,發揮好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協調職能,聚合消防、軍隊、專業和社會等應急力量形成整體救援威力。
全程解讀
在“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中,模擬地震導致玉龍雪山發生大面積雪崩埋壓工作人員;冰川公園大索道纜車設備損壞全線停運,檢修人員被困纜車轎廂;雲杉坪景區有戶外愛好者森林探險失聯;戶外登山攀岩者失足滾落懸崖受傷……情況十分危急,救援刻不容緩!
災情發生後,玉龍雪山景區管理者提醒全體工作人員發生地震,並利用廣播告知,同步引導員工向安全區域疏散轉移。景區工作人員先期開展救援處置,同時報警請求增援。
面對高山峽谷災害事故點多面廣、極難極險的特點,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立即啟動地震災害事故應急回響,調派麗江支隊金川路站前突分隊前往處置,調派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國家山嶽救援昆明大隊、雲南省山地救援隊,玉溪、怒江、迪慶、昭通等專業救援力量通過陸路機動前往增援。
各救援隊到達現場後,立即成立景區搜救現場指揮部,劃分雪崩埋壓救援、高山叢林搜救、雪山墜崖救援、高海拔索道救援四個任務區域,分配部署搜救任務,各搜救隊按任務區域展開營救。
玉龍雪山纜車事故現場,克服高原缺氧,翻山越嶺,攀登托壓塔,搭建救援系統,精準拋投救援繩索,快速接近被困人員,利用索道救援滑輪橫向轉移、電動升降裝置豎向釋放技術,及時將被困人員轉運至安全區域。
雲杉坪高山叢林搜救現場,玉溪市消防救援支隊山難救援專業隊,運用區域化等高線制定搜救路線和計畫。到達重點區域後,救援人員製作720°全景指揮定點陣圖,搜尋、追蹤失聯人員蹤跡,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搜救犬多種搜尋方式並用,快速定位被困人員,將其成功營救。
玉龍雪山雪崩現場,雲南消防救援隊伍、雲南省山地救援隊無懼海拔高、氧氣薄、山勢陡、氣候瞬息萬變等困難,踏冰雪、迎寒風,直擊海拔4800米的事發現場。救援人員使用結組攀登等技術雪地行進,快速前往事發區域,運用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手機信號(無線搜尋)等開展廣域搜尋。確定雪崩埋壓人員大致區域後,利用搜救犬、探測桿人工搜尋再次確認人員埋壓精確位置,標定失聯人員位置、挖掘失聯人員,對其進行緊急失溫救治,同時進行擔架包裹、固定,架設繩索系統雪地轉運至安全區域,移交醫務人員。
雪山墜崖事發現場,麗江、怒江、迪慶、昭通消防救援支隊,快速搭建繩索轉運系統,採用下降技術飛身營救被困人員。救援人員既是戰鬥員也是急救員,對被困人員實施緊急醫療救助,依託垂直提升、斜向轉運技術,拉緊救援“生命繩”,將被困人員成功救出。
在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專業力量的協同配合下,全部遇險人員被成功營救。
在“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中,模擬震中區域出現大面積斷電、斷網情況,道路中斷,為全面、實時掌握災情信息,急需利用無人機對災區進行應急偵察。
接到救援指揮部的命令後,雲南省自然資源廳和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森林消防總隊立即啟動應急回響,人員快速集結,裝備迅速聯動,派出大、中、小各類型無人機,從高、中、低不同的航高,對災區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偵察。執行此次偵察任務的無人機群由1套大型彩虹4 無人機系統、1套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11套小型多旋翼無人機構成。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無人機保障應急分隊出動的彩虹4無人機,在地面指揮方艙車、移動衛通車的超視距操控下,從駐地機場起飛遠距離趕赴災區,對災區全域進行大範圍偵察,利用衛星通信鏈路實時傳輸災情影像及視頻數據,經解譯可反映災區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地貌、植被等基礎地理信息。巡航過程中,無人機可快速搜尋損毀建築群、滑坡、塌方、堰塞湖等受災點,獲取第一手災情現狀數據。事後依託高性能數據處理集群,對影像數據、雷射雷達點雲數據進行處理,製作高解析度災區影像、數字高程模型以及重點區域三維模型,可為災情評估、救援力量部署、災害隱患排查提供數據支撐。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無人機分隊攜帶垂起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群,迅速抵進震中一線,開設野外無人機起降場,架設無人機群指揮平台,打通視頻偵察回傳鏈路。結合彩虹4回傳的災情數據,利用垂起固定翼無人機對災區重點分區域進行中空偵察,並向救援指揮部傳輸可視及紅外雙光空中實時偵察畫面。同時,利用多旋翼無人機群快速採集、實時繪集災區重點區域三維模型,為救援指揮部研判災情、測算受災面積、部署救援力量等提供可視化數據支撐。
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中心聯動就近調派長續航無人機前往災區執行低空偵查任務,快速定位受損建築,偵查被困人員及周邊受損道路情況,為救援車輛規劃最佳行進路線,為第一救援力量提供立體式作戰指揮依據。前突小隊攜帶微型無人機迅速抵近被困人員建築,利用微型無人機攜帶照明、喊話設備替代人員進入危險樓房進行超視距昏暗複雜環境偵查,確定被困人員位置、搜救路線及周邊環境情況,輔助救援人員完成民眾人員疏散、解救等任務。
2023年5月16日,“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在雲南麗江等地舉行。國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隊受命參加此次演習,擔負直升機空中偵察、編隊突入災區、水域搜救、空地協同營救滅火等任務。
“報告指揮部,我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隊02307號機機長張英海,經偵察,進入古鎮的3座橋樑全部坍塌,大部分房屋倒塌,民眾正在開展自救互救,急需開闢空地救援通道,報告完畢!”。緊接著,直升機下降高度飛到了一個站滿受災民眾的“孤島”上空,用機載應急廣播發出黨和政府的最強音,此次演習,支隊作為國家隊和主力軍,是第一支進入演習災區的空中力量,採用直升機對災區實施低空偵察,利用機載衛星通信設備向指揮部傳輸災情信息、匯報現場災情情況,並通過機載應急廣播傳遞黨和政府心聲,安撫受災民眾。在偵察完災情後,支隊2架直升機攜載特勤大隊16名救援隊員、2頭搜救犬迅速起飛,飛赴災區開展救援。底部印有“中國應急”字樣的2架紅色戰鷹抵達演習場災區“孤島”上空,因為“孤島”沒有直升機降落的平坦位置,需要索降隊員們提前落地開闢機降場地。“森林消防16名特勤隊員,攜帶著2頭搜救犬開艙門、放繩索、設掛鎖,接卡扣,從天而降”,全體隊員從直升機懸停打開艙門到索降集結抵達搜救點,全程一氣呵成,只用了1分30秒時間,特戰隊員們選取開闊平整地帶,快速開闢臨時起降點,為直升機機降、應急物資投送做好場地和引導準備,“報告指揮部:直升機臨時起降場已經選定,可以實施機降”。航空應急救援是組織搶險救援、拯救生命最及時有效的手段,具有機動靈活、快速高效、受地形環境限制小等優勢,是高山峽谷地區應急救援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災情緊急、道路阻斷,直升機無法降落時,實施索滑降,可快速精準投送救援人員到災害現場,為後續展開大規模力量、裝備、物資投送創造條件,在救援救災行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山峽谷地區多為“夾皮溝”地形,地勢陡峭、山高林密、溝壑縱橫、斷崖林立,且氣候多變,經常出現“十里不同天”的現象,雨多、霧大、雲厚。面臨這些極端環境挑戰,一方面,救援人員需翻山越嶺,無法快速抵達災害核心區,通信保障“最後一公里”問題突出;另一方面,無線通信設備、衛星通信設備等裝備難以建立持續穩定的通信鏈路。此外,麗江主演習場、昭通分演習場距離350公里,遠超地面無線通信可視通信距離,地面無線通信保障難度極大。
為破解高山峽谷地區大震巨災應急指揮通信難題,應急管理部綜合運用高通量衛星、寬頻自組網、微波散射等通信手段在演習現場構建應急戰術網際網路,特別是強化了通信仿真推演支撐和空中通信中繼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應急指揮通信實戰能力,打通了“最後一公里”,消除了通信盲區。地理環境怎樣、攜帶哪些裝備、如何高效架設,是影回響急指揮通信網路構建的核心要素。在高山峽谷複雜地形下,及時掌握這些核心要素難上加難。演習利用通信仿真推演系統,基於現場實際環境、實戰裝備進行場景規劃,通過裝備建模、信道仿真、覆蓋仿真等手段,科學分析演習現場通信環境,可視化呈現裝備保障能力,為救援現場通信裝備部署和網路構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針對高山峽谷地區人員突入極難與應急通信組網要快的突出矛盾,演習構建了大小結合、高低協同的應急指揮通信空中保障體系。大型無人機方面,調派了兩架翼龍無人機攜帶應急通信平台赴麗江、大理構建應急戰術網際網路空中骨幹節點。該通信平台經過技術革新,機載公網基站由移動單網通升級為移動、聯通、電信全網通,同時新增機載Ka高通量衛通基站,通信頻寬提高數倍,達到30Mbps以上,公網最大用戶接入數從1200提升至2400,通話並發量從170增加至720;實現了高清SAR雷達圖像回傳、航測相機圖片實時下傳,支持實時災情分析、災區正射影像圖快速生成及擴展更多任務載荷超視距數據傳輸。小型無人機方面,針對石鼓鎮地處山坳、通信受阻的問題,採用複合翼無人機搭載寬頻自組網基站構建空中中繼,建立石鼓鎮至麗江主演習場的通信鏈路。複合翼無人機能夠垂直起降,最大化降低了升降場地要求,同時具有航時長(10小時)、載重大(10kg以上)的優點,可以根據需求執行斷路環境通信補盲、信號延伸等任務,發揮了翼龍無人機應急通信平台的協同保障作用,提升了應急戰術網際網路隨遇接入、全域覆蓋的能力。
在“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中,模擬雲南玉龍7.6級地震造成西電東送“大動脈”500kV阿金乙線供電中斷,情況十分緊急。
事件發生後,雲南電網公司立即啟動應急回響,調遣雲南電網公司應急搶修中心(雲南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開展應急搶修工作。接到災情信息和搶修工作指令後,雲南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立即成立應急搶修突擊隊趕赴500kV阿金乙線。突擊隊專業人員使用3架無人機載三維雷射雷達,對地震造成的500kV阿金乙線鐵塔倒塌及線路本體損毀情況開展現場巡視和勘察,發現2基鐵塔受損倒塌,導線均斷裂脫落至地面。為儘快恢復供電,經現場指揮部專家對勘察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研判,決定採用組立2基應急搶修塔快速復電,災後再對損壞的鐵塔進行拆除、更換的方案進行搶修復電。根據搶修方案,組織應急搶修塔、張牽機、吊車、材料及5套應急搶修工器具運送到搶修演練現場。同時,組織搶修突擊隊員攜帶個人工具集結進入搶修現場進行應急搶修鐵塔組立工作。應急搶修塔組立完成後,採用1架中型無人機將一根Φ3.5mm尼龍繩(一級導引繩)牽引至應急搶修塔上,再通過一根Φ12mm導引繩(二級導引繩)牽引Φ9防扭鋼絲繩(三級導引繩)後,由Φ9防扭鋼絲繩牽引Φ15防扭鋼絲繩,以Φ15防扭鋼絲繩以一定張力將導、地線分別牽引至組立好的應急搶修鐵塔掛點處,完成導、地線錨固工作。為提高作業效率,此次應急搶修運用電動“小飛人”運送高空作業人員至導、地線上,完成緊線及附屬檔案安裝工作;運用測量儀器,按平行四邊形法或檔端角度觀測法觀測線路弧垂,滿足導線安全運行距離,緊線工作完畢,開展附屬檔案安裝。線路應急搶修工作全部完成後,專業人員對線路進行安全、質量檢查驗收和消除缺陷驗收,隨後向應急搶修現場指揮部匯報:“西電東送高壓輸電線路500kV阿金乙線搶修完成,具備送電條件。”最終,500kV阿金乙線恢復送電,西電東送搶修任務圓滿完成。
5月16日上午,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雲南省人民政府在雲南麗江等地聯合舉行“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及民兵應急救援力量參演。
演習模擬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鎮發生7.6級地震。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房屋倒塌,震區道路、電力、供水、通信中斷,發生山體滑坡、堰塞湖油氣管線斷裂泄漏、森林火災等次生災害,相鄰省份部分地區房屋設施一定程度損壞。“地震”發生後,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啟動應急回響,軍委聯指中心、南部戰區聯指中心依案啟動應急回響。南部戰區位“震中”開設軍隊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指揮任務部隊及民兵救災行動。南部戰區陸軍、南部戰區空軍、桂林聯勤保障中心、雲南省軍區、武警雲南總隊、武警第二機動總隊等救援力量,採取空中投送、摩托化機動等方式迅速抵達災區。中國國際救援隊搭乘運-20飛機依令跨區支援災區。雲南省雙擁系統啟動擁軍支前應急回響,跟進開展服務保障。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開闢空中救援通道、協同救援“孤島”、搶通損毀公路橋樑、現場救治和緊急轉運傷員、及時處置堰塞湖險情……各路應急救援力量爭分奪秒、密切配合,緊張有序投入到各項救援行動中。在現場,軍隊抗震救災指揮部統籌運用信息通信、測繪導航、氣象水文等專業力量,持續對災區損毀和救援情況實施態勢感知,為指揮決策和救災行動提供保障支撐。第75集團軍某旅直升機編隊突入災區剛落地,救援人員駕駛山地機車從機艙內疾馳而出。中國國際救援隊、西南方向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等多支救援力量進入災區後,迅速展開現場評估、人員搜救、現場救治等救援行動。“局地發生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西電東送輸變電站線路損毀引發森林火災”……針對演習模擬的次生災害,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迅速對滑坡體實施動態監測,使用大型機械設備開挖泄槽;雲南省軍區、武警雲南總隊所屬救援力量緊急馳援,協同地方消防有效撲滅火災。在這次演習中,南部戰區統一指揮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及民兵各類應急專業隊伍900餘人,動用各型裝備器材1600餘件(套),參加空地應急投送、空地聯合搜救、次生災害處置等8個環節20餘個課目演練。通過全要素、全流程的實戰實練,全面檢驗提升了高山峽谷地區抗大震救大災的綜合應急能力,確保一旦發生災情險情,能夠快速回響、科學應對、高效救援,堅決守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
在“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地震災害空地一體化聯合救援演習中,模擬雲南省麗江市發生7.6級地震,受地震影響,老鷹山隧道發生洞口邊坡失穩坍塌,導致隧道兩端洞口掩埋,地震發生後,地方交運系統通過調取隧道進口監控錄像,錄像顯示坍塌時共有2車、7人先後進入隧道。該隧道長3公里,由於坍塌影響,隧道內部通信、電力、通風系統均被損壞,隧道內7名受困人員傷亡情況不明,情況緊急、急需救援!
地震發生後,昭通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組織市應急管理局、市交運局、市衛健委、市公安局、市應急救援中心等單位,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建立現場指揮部,並在隧道進出口500米外設定了警戒線,防止外來車輛及人員靠近隧道洞口危體,同時請求上級支援。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二局昆明隊(以下簡稱“隧道救援昆明隊”)緊急馳援坍塌隧道現場。
隧道救援昆明隊接到上級救援指令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立即組織人員、物資裝備,出動救援車輛12輛、50人以及大中型救援裝備37台套,小型救援裝備485件套,火速趕往救援現場。
隧道救援昆明隊抵達現場後,第一時間會同技術專家成立安全評估小組,開展救援環境安全評估。在保證現場坍塌體結構穩定和現場安全後,首先,使用全功能生命探測儀探測生命跡象,探測並分析被困人員位置,隨後,使用地質雷達探測坍塌體內部結構空腔,分析坍體地質情況及坍塌體長度,並結合以往救援經驗研判坍塌體內部孤石、鋼結構所在位置,為後續鑽機開展生命通道及救援通道選孔作業提供有效幫助。並布設邊坡雷達、地震預警終端監測陣地,實時預警餘震和滑坡風險。最後,使用單兵自組網設備全方位視頻實時監控將現場視頻傳輸到指揮部,保障作業人員作業安全,同時隧道救援昆明隊會同工程技術、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專家,迅速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並制定救援方案。
隧道救援昆明隊制定應急救援方案,指導現場作業人員對坍塌體坡腳回填反壓,採用沙袋封閉坍塌體坡面中下部,為後續鑽孔作業提供安全的作業環境。鑽機作業平台填築後,使用生命通道鑽機開始在坍塌體右側實施生命通道鑽孔作業,經過緊張有序的工作後,生命通道鑽機在鑽進20米時成功打穿坍塌體,形成146mm的生命聯繫孔,通過生命聯繫孔找到了坍塌體後方的7名被困人員後,立即建立音視頻監控系統對被困人員心理疏導,安撫情緒,並持續為被困人員提供生存必需物資。
通過打通生命通道作業孔了解坍塌體長度,地質條件及內部環境,結合現場踏勘情況,隧道救援昆明隊優先選取隧道口中下部作為大口徑水平鑽機鑽孔位置,避開了內部孤石和鋼筋等影響。為確保救援成功,同時選取隧道口右側上方埋深較淺的位置作為梯形小導坑救援作業通道,兩個作業通道同時進行,互不干擾。經過持續作業,大口徑水平鑽機率先成功打通坍塌體,並有序撤出內鑽桿,外管形成620mm救援通道。隨後兩名救援人員攜帶攜帶型擔架、護具通過救援通道進入坍體空腔,在救援人員的協助下,7名被困人員全部安全獲救。醫療救護組分別對受傷人員進行止血、包紮等救治措施後護送至救護車,接受進一步治療。
指導觀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應急管理部黨委書記、部長王祥喜,國務院副秘書長王志清,雲南省省長王予波,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應急管理部、雲南省委省政府,以及軍隊有關方面負責同志以實際身份參演並現場觀摩指導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