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嗩吶

慶陽嗩吶

慶陽嗩吶又叫“隴東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傳統吹打樂,也稱鼓吹樂,屬木製(也有部分為竹製)管樂器,它的特點為音量大,音色嘹亮純淨,細膩委婉,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經歷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中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慶陽嗩吶藝術經西峰區人民政府申報,2006年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陽嗩吶
  • 外文名:Qingyang Suona
  • 現有嗩吶班社:31個
  • 從業人員:286名
  • 經普查採錄:1200餘首
簡介,現狀,

簡介

慶陽市西峰區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傳統吹打樂,也稱鼓吹樂。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經歷代藝人們不斷繁衍發展至今,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民眾,廣泛的民俗套用和濃郁地方風格成為中國浩瀚的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原縣部分鄉鎮。西峰區現有嗩吶班社31個,從業人員286名。西峰區嗩吶曲牌內容豐富,意味質樸,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經普查採錄的有1200餘首,經篩選編入《慶陽地區民間器樂集成》達496首,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程度較高的傳統曲牌類、民歌變奏類與地方戲曲相關類。西峰嗩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表現在音樂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延伸上,如“跑報”這一文化空間也是有價值的內容之一。這一口頭形式傳承,由藝人即興創作的口頭文學活動,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8年1月25日,來自甘肅慶陽西峰區的“浪嗩吶”藝術團在剛剛落成的朝陽文化館“東村農民劇場”吹響。這場極富地方特色的嗩吶樂曲“專場”演出,使在場北京觀眾感受了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由西峰區創編的隴東吹打樂慶陽嗩吶藝術《黃土情》,經甘肅省文聯、文化廳評選、審查同意,作為具有傳統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代表甘肅省,與蘭州太平鼓舞共同參加了中國文聯每年一度的春晚現場錄製。
慶陽和諧西峰藝術團吹打樂隊的馬自剛介紹:“為了參加這次演出,我們放棄了一年中收入的黃金季節,這次從排練到北京演出,他們每個人要少掙2000-3000元,但能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這個榮譽要比掙錢更重要。”他們更大的目標是,將隴東吹打樂打到國外去,讓老外也見識一下甘肅的民俗民風。今年69歲的閆崇厚告訴記者:“我吹嗩吶已經50年了,但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吹到人民大會堂,我們一定會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讓全國觀眾看到咱們甘肅農民的精神風貌。”
在本次晚會“東北風光”、“華北風度”等八大部分中,由甘肅承擔的“西北風情”板塊,節目有蘭州太平鼓與呂繼宏表演的歌舞《上去高山望平川》,朱軍等助陣表演的明星群口詞《說甘肅》等,可以說是相當出彩,為此,甘肅板塊被定為壓軸節目最後上場,除了節目形式新穎,甘肅的演員陣容也是最為獨特,除了明星助陣演出外,主要演員幾乎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們將用原生態的表演方式向全國觀眾展現甘肅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甘肅板塊導演之一牟瑜說,將慶陽嗩吶推到舞台上不僅是希望搶眼,更是希望讓人們關注慶陽嗩吶,他和太平鼓一起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慶陽嗩吶藝術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用這個舞台讓人們關注它,並能看到繼續發展的意義,將它打造成甘肅的另一張名片,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如何將慶陽嗩吶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展現得奪人眼球,牟瑜可沒少下工夫,“全國各地的嗩吶音樂非常多,慶陽嗩吶藝術在全國基本是久藏深閨無人識的狀況,這次特別選擇了極富隴東地域特色的曲調,同時根據音樂進行了畫面的調動和編排,讓傳統的嗩吶藝術‘活’起來。”現場執行導演謝克也被慶陽嗩吶所感染,臨時為樂隊“加戲”,除了完成原來3分鐘的演奏,還將為哈輝、劉和剛、蔡明、蔡國慶、關牧村、蔣大為演唱的《四季歌》、《繡金匾》等甘肅民歌擔任伴奏任務。
慶陽嗩吶藝術自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後,西峰區高度重視,成立了研究保護中心,撥付了一定經費,組織專家開展挖掘整理、理論研究,開設培訓班,每年舉辦一次嗩吶大賽活動,並吸納了民間優秀嗩吶藝人30多人,加入了“和諧西峰”藝術團,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創編了隴東吹打樂《黃土情》,在2007年全市“文博會”上進行了表演,得到了與會領導、嘉賓及觀眾的好評。節會後,再次進行了創編、提高,在2008年全省春晚節目送審中,被省文聯確定為參加2008年甘肅省文聯春晚現場錄製,並被著名導演郁鈞劍選定為中國文聯春晚節目。2008年中國文聯春晚安排整個西北片區表演時間為30分鐘,慶陽嗩吶將單獨進行2分鐘表演,這在我省尚屬首次。
慶陽的嗩吶曲藝
慶陽嗩吶,是慶陽文化生活和民俗家事中最常用、最受歡迎的樂器。早在30年代,就引起省內外音樂界的關注。80年代參加過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調演,現在,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樂種。
慶陽嗩吶,最早出現在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慶祝典禮等場合。由半職業農民組成鼓樂班子演奏。
慶陽嗩吶按其分布的地域和演奏特點,大體可分為三個派系:一個派系是環縣寧縣合水正寧等地的木桿、竹桿嗩吶,這種嗩吶音色宏亮、柔中有剛、連貫流暢、音域寬廣、近聽不噪、遠聽清晰,是慶陽地區數量最多和最常用的一種嗩吶;另一個派系是鎮原銅桿嗩吶,這種嗩吶由於桿子及主要部件為黃銅質地,演奏方法也比較獨特,其音色高昂宏亮、清晰悠揚;再一個派係為華池、合水、環縣北部的大桿嗩吶(即陝北嗩吶),這種嗩吶由於桿子較長,哨片較為粗厚,其音色蒼勁粗獷、深沉穩健,與上述兩種嗩吶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
慶陽嗩吶班子沒有固定的人數限制,少則兩人,多則十幾人。慶陽人過事(指紅、白喜事)最講究的是請全班子。所謂全班子,即人數由6~8人組成,由兩支嗩吶吹奏,伴以堂鼓、鈞鑼、小鑼各一面,鈸、小釵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嗩吶領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鑼、小釵等組班演奏的。一般樂隊成員都會演奏兩件以上的樂器,可根據需要在人員不變的情況下隨意調配。

現狀

慶陽嗩吶曲牌世代流傳,名目繁多、內容豐富、意境深邃,約有曲牌300多個。每個曲牌都有鮮明的音樂形象,有的幽默詼諧、有的委婉纖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歡天喜地,僅憑嗩吶吹奏的曲牌,人們就可推斷正在進行的是何種情節了。如辦喜事時奏紅事曲牌;遇喪事時奏白琴曲牌;娛樂時奏各種民間小調,如“繡荷包”、“小放牛”、“九連環、“珍珠倒捲簾”等。如今,在紅白喜事中,人們還可聽到由歌曲改編的新曲牌,如“東方紅”、“軍民大生產”、“社會主義好”、“五朵紅花寄回來”、“十唱共產黨”、
“四季歌”等。這些新曲目不但為慶陽嗩吶的演奏技藝增色,而且也豐富了慶陽嗩吶曲目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